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栝楼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其α-菠菜甾醇的含量测定(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栝楼了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化学成分并建立栝楼中α-菠菜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研究栝楼中α-菠菜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从栝楼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已鉴定其中10个化合物:正三十四烷酸(tetratriacontanoic acid,I),2-甲基-3,5-二羟基四氢吡喃-4-酮(5-oxymaltol,Ⅱ),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苷(β-D-glucopyranosyl-α-spinasterol,Ⅲ),葡萄糖(glucose,Ⅳ),富马酸(fumaric acid,V),琥珀酸(succinic acid,Ⅵ),尿嘧啶(uracil,Ⅶ),正三十四烷(tetratriacontane,Ⅸ),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X),栝楼仁二醇(karounidiol,Ⅺ)。化合物Ⅷ和Ⅶ正在鉴定中。测定栝楼中α-菠菜甾醇的含量为0.0171%。结论:化合物I、Ⅱ、Ⅲ、Ⅳ、Ⅶ、Ⅸ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该含量测定方法灵敏性高,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可作为栝楼生药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狼毒的三萜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峻  杨成金  吴大刚 《中草药》1998,29(7):433-435
从大戟科小狼毒Euphorbiaprolifera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5个三萜化合物,经光谱鉴定,其中4个为已知的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环劳顿醇(cyclolaudenol,Ⅲ),3-酮基-环劳顿甾(3-ketocyclolaudane,Ⅳ),24-甲烯基-环优卡里醇(24-methylene-cycloeucalenol,Ⅴ),3,25-二羟基-23-环安坦烯(23-cycloartene-3,25-diol,Ⅵ);另一个为新的麦角甾醇型三萜:3β-羟基-24-甲基-5,14,26-麦角甾烯(24-methyl-5,14,26-ergostatrien-3β-ol,Ⅶ)。  相似文献   

3.
弯锥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浩  赵守训  王明时  孙汉董 《中草药》1997,28(12):710-712
从弯锥香茶菜Isodonloxothyrsa地上部分首次分得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为:正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Ⅰ),正三十四烷酸(tetratriacontanoicacid,Ⅱ),正二十烷酸(triacontanoicacid,Ⅲ),正二十七烷酸(heptacosanoicacid,Ⅳ),乌发醇(uvaol,Ⅴ),β-谷甾醇(Ⅵ),紫云英甙(astragalin,Ⅶ),阿福豆甙(afzelin,Ⅷ)和异槲皮素甙(quercetin-3-O-glucoside,Ⅸ)。  相似文献   

4.
酸橙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胜阳  胡世林  石建功  杨永春 《中药材》2001,24(12):865-867
从酸橙(Citrus aurantiumL.)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新橙皮甙(I)、辛费林(Ⅱ)、5,8-表层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Ⅲ)、腺甙(Ⅳ)、天门冬素(Ⅴ)、酪氨酸(Ⅵ)、缬氨酸(Ⅶ)、异亮氨酸(Ⅷ)、丙氨酸(Ⅸ)、β-谷甾醇(X)和β-胡萝卜甙(Ⅵ)。其中,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核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Ⅲ、Ⅳ、Ⅴ为首次从柑橘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木芙蓉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姚莉韵  陆阳  陈泽乃 《中草药》2003,34(3):201-203
目的:研究木芙蓉叶Hibiscus muta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C18反相柱、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木芙蓉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和理化数据,鉴定出其中9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I)、β-甾醇醇(β-sitosterol,Ⅱ),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Ⅲ)、水杨酸(salicylic acid,Ⅳ)、大黄素(emodin,V)、芸香苷(rutin,Ⅵ)、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kaempferol-3-O-β-rutinoside,Ⅶ)、山奈酚-3-O-β-刺槐双糖苷(kaempferol-3-O-β-robinobinoside,Ⅷ)及山奈酚-3-O-β-D(6-E-对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6-E-p-hydroxycinnamoyl)-glucopyranoside,Ⅸ]。结论:除Ⅱ和Ⅵ,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研究中药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I),白桦脂醇(betulin,Ⅱ),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Ⅲ),3β,23-dihydroxy-30-norolean-12,20(29)-dien-28-oic acid(Ⅳ),芍药苷元(paeoniflorigenone,V),3-O-methylpaeonisuffral(Ⅵ),牡丹酚(paeonol,Ⅶ),6-羟基香豆素(6-hydroxycoumarin,Ⅷ)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Ⅸ)。结论:化合物I-Ⅳ和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乌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乌藤Uvaris tonkinensis var.subglabr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桂层析,Sephadex LH-20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光谱数据分析。结果 鉴定为棕榈酸(I)、硬脂酸(Ⅱ)、二十四烷酸(Ⅲ)、β-谷甾醇(Ⅳ)、β-胡萝卜苷(V)、4-烯-3-酮豆甾烷(Ⅵ)、4,22-二烯-3酮豆甾烷(Ⅶ)、甘油(Ⅷ)、4-烯-3,6-二酮豆甾烷(Ⅸ)。结论 化合物Ⅱ、Ⅲ、Ⅵ、Ⅶ、Ⅷ、Ⅸ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甘青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严泽群  胡幼华 《中草药》1993,24(11):567-569,605
从甘青蒿地上部分分得10种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I),a-香树脂醇(Ⅱ),a-香树脂醇醋酸酯(Ⅲ),β-香树脂醇(Ⅳ),β-香树脂醇醋酸酯(V)和愈创木烷型倍半萜酯(Ⅵ-Ⅷ),按烷型倍半萜内酯(Ⅸ)和按烷型倍萜本乡(X)。  相似文献   

9.
鸡蛋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鸡蛋参Codonopsis convolvulacea的干燥块根中分行9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E)-2-乙基-二十九-2-烯醛(Ⅰ),1,2-丙二醇双十七酸酯(Ⅱ),豆甾烷醇(Ⅲ),α-菠甾醇(Ⅳ),α菠甾酮(Ⅴ),二十五烷(Ⅵ),木栓酮(Ⅶ),β-香树脂乙酸酯(Ⅷ)和羽扇豆醇乙酯(Ⅸ),其中Ⅰ为一新化合物,Ⅱ,Ⅲ,Ⅷ和Ⅸ为首次从党参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桂林乌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桂林乌桕Sapium chihsinian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桂林乌桕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矛瑞屯醇(moretenol,I),矛瑞屯酮(moretenone,Ⅱ),油酮酸(acetylaleuritolic acid,Ⅲ),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Ⅳ),2-羟基-4-甲基苯乙酮(2-hydroxy-4-methoxyacetophenone,V),正三十四烷酸(Ⅵ),硬脂酸(Ⅶ),3,3′-二-氧-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Ⅷ),β-谷甾醇(IX),胡萝卜苷(X)。结论 化合物Ⅵ,Ⅵ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Jasminum officinale L. var. grandiflorum (JOG) is a folk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in south of China. Phytochem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secoiridoid glycosides are the typical constituents of this plant.

Aim of the study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oleuropein (Ole) derived from the flowers of JOG 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plication in HepG2 2.2.15 cell line in vitro and 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 replication in ducklings in vivo.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extracellular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and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concentrations in cell culture medium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DHBV in duck serum was analyzed by dot blot.

Results

Ole blocks effectively HBsAg secretion in HepG2 2.2.15 cell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C50 = 23.2 μg/ml). Ole (80 mg/kg, intraperitoneally, twice daily) also reduced viremia in DHBV-infected ducks.

Conclusion

Ole therefore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 for HB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陈栋杰  郭盛  伊艳玲  张芳  段然  徐盼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317-333
茄科枸杞属植物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资源植物类群。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多糖类、类胡萝卜素类、酰胺类和有机酸类等。随着近几年对其小分子物质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酰胺类成分结构类型多样、生物活性丰富,是一类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资源性化学物质。为进一步阐明枸杞属植物中酰胺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对已有报道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枸杞L. chinense、云南枸杞L. yunnanense及黑果枸杞L. ruthenicum等枸杞属植物中的135个酰胺类成分的类型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枸杞属植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ITS2条形码技术,对海桐皮Erythrinae Cortex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通过提取31份海桐皮药材基原植物刺桐E.variegata、乔木刺桐E.arborescens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扩增ITS2序列并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混伪品序列15种38条,运用MEGA 7.0软件进...  相似文献   

14.
刘畅  曾宪法  杨小英  赵宇  张涛  周思旋 《中草药》2023,54(8):2558-2565
目的 研究勾儿茶属药用植物多叶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及变种光枝勾儿茶B. polyphylla var. leioclada叶绿体基因组成及结构特征,同时为勾儿茶属系统发育及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Illumina平台对勾儿茶属药用植物多叶勾儿茶及变种光枝勾儿茶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序列进行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与同科小勾儿茶属、枣属、枳椇属、鼠李属、冀核果属等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在鼠李科植物中系统发育位置。结果 多叶勾儿茶和光枝勾儿茶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环状四分体结构,全长分别为161 185、161 210 bp,注释得到131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6个,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勾儿茶属与鼠李科其它药用植物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勾儿茶属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叶绿体基因组之间没有重排或倒置,IR区序列变异最低,LSC区的变异程度最高,其中ndhA、ycf1、ycf3、rpl16、clpP以及atpF等基因的编码区存在差异,这些位点为勾儿茶分子鉴定提供新位点。系统发育树表明勾儿茶属与鼠李属及翼核果...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佳  安宁  刘春雨  徐丽珍 《中草药》2008,39(4):497-499
目的 对准噶尔大戟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MPLC制备色谱技术,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准噶尔大戟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茅二醇(Ⅰ)、白桦脂醇(Ⅱ)、白桦脂酸(Ⅲ)、齐墩果酸(Ⅳ)、7-O-β谷甾醇(Ⅴ)、3-甲氧基-4-羟基反式苯丙烯酸正二十八醇酯(Ⅵ)、二十八酸(Ⅶ)、I-二十八烯(Ⅷ)、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Ⅸ)、大戟醇(Ⅹ)、β-谷甾醇(Ⅺ).结论 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和动物模型试验验证的方法,对红花调控皮肤色素沉着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红花的有效成分和相应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皮肤色素沉着疾病的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通路进行富集分析,随后采用Cytoscape3.7.2 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通过UVB豚鼠动物模型和蛋白芯片技术检测MAPK通路中关键蛋白的含量。结果 网络药理学预测了红花有22个活性成分和351个靶点,色素沉着疾病有203个靶点,红花活性物调控色素沉着的交集靶点有26个。其中,红花调控皮肤色素沉着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潜在的靶点为AKT1、MAPK1、EGFR等;核心通路为黑色素瘤、P1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动物蛋白芯片的实验结果显示,红花提取物参与调控MAPK/MITF通路,可抑制p38、p-JNK、p-MAPK1、MITF的表达水平。结论 本研究预测了红花治疗皮肤色素沉着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红花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HPLC测定不同品种金银花及叶中木犀草苷含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之间金银花及叶中黄酮类成分木犀草苷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Diamonsil-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乙腈-0.5%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5 ℃,检测波长350 nm。结果:木犀草苷在0.015 6~0.5 g·L-1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88%。结论:1~10号金银花样品中木犀草苷的含量在0.08%~0.22%之间,均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0.050%,其中亚特良种金银花(意大利种质)及九丰一号含量较高。红金银花中木犀草苷含量为0.11%,符合《中国药典》该指标要求。金银花叶中木犀草苷的含量分别为0.75%,0.76%,明显高于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冯华  刘英波  刘亮  潘年松  周德权 《中草药》2015,46(19):2943-2945
目的研究并建立黔产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药材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Hypersil ODS2 C18柱,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25℃,对22批不同产地辣蓼药材及其混淆品进行检测。结果建立辣蓼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12个共有峰。并对15批不同产地辣蓼药材及其7批混淆品进行了相似度比较。15批辣蓼药材相似度均大于0.95,7批混淆品均小于0.50。结论辣蓼药材HPLC指纹图谱具有重复性好、特征性强、方法简便等特点,可作为黔产辣蓼药材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常晶茹  姚萱航  张雪薇  周仪  刘翠晶  刘霞 《中草药》2022,53(22):7201-7206
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结果经校正处理后,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ITS2、matk、rbcL和psbA4种片段,单独的每一种片段并不能将10种植物全部鉴别出来,只能鉴别出部分植物,即蒙古黄芪A.membranceus var.mongholicus、扁茎黄芪A.complanat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华黄芪A.chinensis、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兴安黄芪A.dahuricus、新巴黄芪A.hsinbaticus;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为外类群,10种植物中,华黄芪为单独1支,细叶黄芪与扁茎黄芪聚为1支,糙叶黄芪、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聚为1支,膜荚黄芪A.membranceu、蒙古黄芪与草木樨黄芪聚为1支,并且这3者与兴安黄芪关系较近。结论 ITS2+rbcL+psbA组合可以将8种黄芪属植物鉴别出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黄芪属植物被划分为5支,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罗国良  汪洋  李华强  舒志恒  秦路平  郑承剑 《中草药》2017,48(17):3624-3628
目的对牡荆Viter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子及黄荆Vitex negundo子进行比较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外观、性状、显微、薄层和HPLC鉴别方法,对黄荆子与牡荆子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黄荆子与牡荆子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上相似,通过原植物和性状进行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显微鉴别中石细胞特征可为两者的有效鉴别提供实验依据;薄层鉴别中以黄荆子素为对照品,黄荆子中黄荆子素丰度明显高于牡荆子;HPLC测定中,黄荆子中所含黄荆子素的量高于牡荆子。结论可采用显微、薄层和HPLC方法,结合药材粉末的石细胞特征和黄荆子素量差异对黄荆子与牡荆子进行有效地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