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临床危重症之一 ,及早明确诊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Q波型AMI临床诊断较容易 ,而非Q波型AMI由于其心电图表现不典型 ,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肌酶学改变方能作出正确诊断。现将我院近几年治疗的 19例非Q波AMI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1.1.1 临床症状 :持续胸闷、胸痛时间超过 30分钟 ,并伴有大汗、晕厥等症状。1.1.2 心电图表现 :S -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大于或等于 2mm ,伴或不伴T波倒置 ,持续时间超过 2 4小时 ,ST -T有动态演变 ;单纯T波对称性倒置大于或等于 1mm ,不伴S-T段移位 ,时…  相似文献   

2.
<正> 〔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分两型,即有Q波型心肌梗塞(QMI)与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其诊断标准如下: 一、有Q波心肌梗塞(QMI)的诊断: 1.典型的症状: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其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性质,伴大汗、烦躁不安,持续时间可长达半小时~2时至10多小时。用硝酸甘油无效。症状不典型者,约有10%的病人疼痛部位涉及剑突下及上腹部,可放射到左上肢或颈、背部,偶而到下颌、咽部及牙齿处。约25%患者无疼痛。也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出现,如急性左心衰竭或休克等。 2.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超急性损伤期可出现ST段抬高及高而尖大的T波。急性期表现:(1)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也可呈水平型),反映  相似文献   

3.
例1女,24岁。因着凉后发热,全身不适3 d入院。临床诊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下壁、前间壁异常Q波伴ST-T急性损伤型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示:窦速,频发房性早搏。经积极抢救治疗,2 d后早搏消失,异常Q波消失,ST-T明显改善,1个月后心电图转为正常。例2男,14个月。因浮肿反复昏厥2 d入院,临床诊断:(1)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2)心原性休克;(3)营养不良二度。心电图示:窦速,低电压,广泛前壁异常Q波伴ST段弓背上抬。心电监护显示:常伴窦性停搏或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经积极抢救治疗无效,于当天夜晚死亡。例3女性,29岁。反复发热、心…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分析了270例有异常Q 波的心电图资料,并与同时描记的心向量图进行对照,试图对异常Q 波的临床意义及其两种检查方法在异常Q 波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作进一步的比较和探讨。分析方法与标准:心电图异常Q 波标准:(1)Q≥0.04秒,(2)Q≥1/4R(同导联)。心向量图应用Frank 导联体系,直接描记前额面、左侧面、横面的图形。诊断标准基本上参照新疆医学院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不稳定性心绞痛(73例)和非Q急性心梗(33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对比观察。前者男50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10岁,后者男24例,女9例,平均年龄63±9岁。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临床上有进行性心绞痛,轻度劳累即易诱发,静息心绞痛;(2)胸痛时心电图有一过性ST-T波改变,无新Q波出现;(3)胸痛后肌酸磷酸激酶正常或小于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1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另比较碎裂QRS波在前壁、下壁和侧壁等不同部位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性Q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为44.05%、特异性为69.32%,与碎裂QRS波的敏感性53.57%、特异性72.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Q波联合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为73.81%,与单纯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诊断敏感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两种单纯检测方式的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47.06%、下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44.44%、侧壁心肌梗死检出率为53.13%,病理QRS波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57.14%、下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50.00%、侧壁心肌梗死检出率为56.25%;联合诊断方式对前壁、下壁和侧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82.35%、88.89%和90.63%,与两种单独诊断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式对同一部位的诊断价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碎裂QRS波是临床进行急性心肌梗死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与病理性Q波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24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电图破裂QRS波、病理性Q波检查结果,并比较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及单独检查诊断价值。结果: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准确度、敏感度较两者单一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特异度与两者单一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诊断敏感度、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判断病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信息支持,还有助于评估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在急性肌梗死(AMI)的诊断中,以往临床一直把心电图Q波改变和酶学检测视为重要指标,但有关资料显示心电图敏感性只有50%,而酶学检测也有其局限性,对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诊断价值较低,常造成临床治疗不当,为此我科自2003年以来开展了肌红蛋白(Mb)和心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97例急性胸痛1~12h入院患者,并按心电图检查有无Q波改变,将其分成二组,即1)观察组有Q波改变,并确诊为(AMI),共29例,年龄43~72岁;2)对照组无Q波改变的胸痛待查患者共68例年龄39~76…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给予其应用心电图诊断,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视为金标准,分析心电图检查的检出率。结果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以及ST段改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64患者单纯病理性Q波检出率为29.69%,单纯碎裂QRS波检出率为25%,病理性Q波联合碎裂QRS波检出率为45.31%,三种方式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诊断能够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0.
程世茂 《微创医学》2005,24(4):637-63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QMI)和心源性猝死(SCD)等.尽管临床表现不同,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重叠形成或远端血管血栓形成是ACS的共同病理学机制[1]、ACS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并作危险评估,但仍有38%患者胸痛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导致临床诊断困难[2].近年来,随着对ACS的认识和研究,发现许多心脏标志物对ACS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诊断价值.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Anterior Mgocardial Infarction)临床上很常见,但容易误诊。作者近二十年来所遇到50余例属于非心肌梗塞引起的QRS波群呈QS型波,也称为假性心肌梗塞图形,提出鉴别诊断以供同行借鉴。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为:(1)QRS波群V_1、V_2、V_3导联呈QS型;Qr壁或QR型,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认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标准为:最初相应导联的T波高耸直立或S-T段斜形上升,之后,S-T段逐渐升高,并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与此同时出现病理性Q波,并称之为"典型".AMI的心电图表现[1].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人 《医学文选》2000,19(3):346-347
我院1991年1月至1999年10月诊治急性心肌梗塞(AMI)60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0~9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8例。1.2 诊断依据 (1)病史:可有典型或不典型心梗症状;(2)心电图:Q波型心梗(QMI)有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演进性损伤电流;而非Q波型心梗(NQMI)仅有持续1~2天,ST段和T波变化,QRS电压较前降低,但无异常Q波。(3)血清酶:有血清酶曲线变化。本组患者均符合上述两者以上。梗塞2次7例,梗塞3次1例。再梗距初梗时间:3年内6例,9年、10年各1…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极易误诊.本组报告19例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 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为我院近7年住院患者.肺心病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修订标准;AMI综合下述三项指标确诊:(1)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或胸闷,突发呼吸困难、晕厥、恶心呕吐伴大汗,以及憋气加重难以用肺部疾患解释者;(2)心电图ST-T变化符合 AMI演变过程,伴或不伴异常Q波;(3)心肌酶增高.  相似文献   

15.
自 2 0世纪 30年代 Wilson创建胸导联以来 ,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心电图描记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近十余年来 ,一些学者通过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检查和血清生化标志对比 ,提出了一些诊断 AMI的新观点和新指标 ,提高了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能力。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和心电图分类方法的演变1 .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 长期以来 ,新出现的病理性 Q波和 2个相邻导联出现 ST段抬高被认为是诊断 AMI的可靠标准 ,但对病理性 (坏死型 )Q波诊断标准和对 ST段抬高的要求不尽一致。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 ,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检查标准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 ,病理性Q波总幅度 ,最大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的导联数 ,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比较。同时考虑冠脉再灌注的影响。结果 :不论再通与否 ,急性心肌梗死 (包括前壁、下壁 )病人标准 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总的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 2 0 0 0年 8月~ 2 0 0 1年 8月对奥扎格雷钠注射液 (商品名 :晴尔 )治疗急性脑梗死 ,发现有较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 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治疗组 ,男 2 3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6 2 .5岁 ;对照组 36例 ,男2 2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6 1.7岁。1.2 诊断标准 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 入选标准  (1)经头颅CT和(或 )MRI证实脑梗死发病 1周内 ;(2 )首次发病或以往发病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 ;(3)临床神经功能缺…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危险性仅次于心肌梗死 (MI)。据统计 ,因 UAP入院的患者 12 %在诊断 2周内发展为心肌梗死。 UAP患者一年病死率为 5 %~ 14% ,其中约半数的死亡发生在确诊后 4周内。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的治疗 U AP的方法 ,为探讨其临床疗效 ,本研究对其与常规治疗进行对照观察。1 对象和方法1.1 入选标准 符合 UAP诊断标准 [1 ,2 ] ,并除外 :(1)演变中的急性 Q波心梗 ;(2 )有抗凝治疗禁忌证者 ;(3)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者 ;(4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5 )治疗前 2 4h内用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者 ;(6 )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首次、溶栓后及出院前系列心电图变化。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正常心电图2例(8.33%),异常心电图22例(91.67%):其中T波倒置13例(54.17%);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Ⅲ导联的T波倒置(SIQⅢTⅢ)4例(37.5%),其中2例死亡;窦性心动过速9例(37.5%);Ⅰ导联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SI或QⅢ)6例(25%);ST段改变(抬高或下移)5例(20.83%);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20.83%);心房颤动2例(8.33%)。结论:心电图检查往往都能为诊断APE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心电图检查简易方便,对APE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APE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可以作为患者就诊时最早的检查手段。故APE的心电图诊断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 H 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或A M I)的诊断标准是:有典型的持续胸痛史;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的出现;有心肌酶学改变。具备这三项中的两项即可被诊断为心梗。心梗是很凶险的疾病。自从溶栓疗法问世后,大大地改善了心梗患者的预后,也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