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出生的早产儿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保暖、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非营养性吸吮,在微量喂养过程的前、中、后期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奶头各5min,每日8次。直至患儿产生吸吮反射、建立吞咽功能。观察两组患儿胃潴留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第2周末奶量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结果观察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周末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具有可行性,能快速缓解胃潴留、胃食管反流、腹胀等症状,也能促进早产儿体质量恢复正常,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持续微量喂养与常规间歇喂养在低出生体重儿中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低出生体重儿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喂养,观察组采用早期持续微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和血清胃泌素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儿体质量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吮吸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为(1 673.54±154.27)g,胃泌素(124.82±14.28)ng/L,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体质量(1 395.77±102.54)g,胃泌素(98.79±6.8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量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吮吸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喂养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持续微量喂养应用在低出生体重儿中能够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胃肠道组织成熟,增长体质量快,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脂肪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沈阳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2012-01/2014-12收治8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于生后24h内给予脂肪乳静脉滴注,0.5~1.0g/(kg·d)开始,每日增加0.5g/kg,最大量3.0g/kg。对照组于第4天开始脂肪乳静脉滴注,方法同观察组。两组其他静脉营养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较快开始体质量增长,较快恢复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胆红素、转氨酶、尿素氮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增加患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的危险。结论生后早期应用脂肪乳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减少宫外迟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且不会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口服液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67例喂养不耐受低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均予保暖、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外加早期鼻饲管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多潘立酮口服液及在喂养前后15min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喂养耐受发生率和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需要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对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明显效果,且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瘦素质量浓度与早期静脉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于2005 01—2006 02,将收治的86例早产适于胎龄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同时辅助胃肠外营养组)45 例和对照组(单纯早期微量喂养组)47例,分别测定脐血及第7天血清瘦素质量浓度,同时监测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脐血瘦素质量浓度分别为(4.6±3.7)ng/mL、(4.8±2.2)ng/mL,生后第7天两组瘦素质量浓度分别为(4.3±2.2)ng/mL、(3.1 ±1.7)ng/mL。对照组第7天血清瘦素质量浓度明显低于脐血(P<0.05),而观察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脐血瘦素质量浓度与出生体 重、胎龄成正相关(r=0.56、r=0.67)。(3)观察组第7天热卡及蛋白质摄入量、血清瘦素质量浓度、皮褶厚度变化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应尽早喂养,同时需要胃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瘦素可作为新生儿营养效果判定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血中胃肠激素水平及早期喂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血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早期喂养的影响。 方法 将 72例早产儿分为自吮奶组、胃管饲组、微量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 ,给予喂养干预。应用放射免疫法对其生后 12 h内喂养前及第 3、7天空腹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浓度进行测定 ,并以 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结果  (1)早产儿组生后开奶前及第 3、7天空腹血中胃泌素浓度分别为 (6 1± 2 4)ng/ L、(93± 37) ng/ L、(12 6± 45 ) ng/ 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2 6± 30 ) ng/ L、(135± 34 ) ng/ L、(178±46 ) ng/ L (P值均 <0 .0 0 1) ;胃动素浓度分别为 (199± 5 8) ng/ L、(2 49± 5 6 ) ng/ L、(377± 139) ng/ L ,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0 0± 6 7) ng/ L、(334± 84) ng/ L、(5 11± 180 ) ng/ L (P<0 .0 0 1及 0 .0 1) ;但随胎龄、日龄、奶量增加而升高 ,呈正相关。 (2 )早期喂养 (含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 )能改善早产儿胃肠激素水平和胃肠动力 ,并提高其对喂养的耐受性。 结论 早产儿消化道机能能适应胃肠道营养 ,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和功能成熟 ,有助于从静脉营养过渡胃肠道营养 ,从胃管喂养过渡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滴服喂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效果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45例,分为观察组(早期滴服喂养组)23例,对照组(早期鼻胃管喂养组)22例。观察奶量增加速度、体重增长速度、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快(P < 0.05),奶量增加速度明显加快(P < 0.01),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 < 0.01)。吸入性肺炎、胃出血及口腔炎的发生率减少(P < 0.05),呼吸暂停、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1)。结论 早期滴服喂养能较快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完全禁食与部分肠道内喂养对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对31例全静脉内营养和33例部分肠道内喂养的早产儿,分别在生后的第1、3、7、10天进行血清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肽水平的测定.结果 生后第7、10天部分肠道内喂养组的三种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全静脉营养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胃泌素P均<0.01,胃动素P均<0.05,血管活性肽P<0.05).结论 肠道内喂养能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肠道外营养方式(传统肠道外营养和早期肠道外营养)不同效果。方法:2005年~2010年我院新生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生后24h内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是传统肠道外营养治疗,于出生24 h后给予氨基酸0.5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25~0.5g/kg,在出生后第3天给予脂肪乳0.5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25~0.5g/kg;观察组行早期肠道外营养,于出生12~24h后给予氨基酸1.0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5g/kg,出生24 h即可给予脂肪乳0.5~1.0g·kg-1·d-1,然后每日递增0.5g/kg。每日观察并记录早产儿生后非蛋白热卡量,生理性体重持续下降、增长的时间、体重增长是否达标以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早期肠道外营养较传统肠道外营养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体重增长快,无并发症。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行早期肠道外营养比行传统肠道外营养摄入热量多,体重增长快,而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含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两家儿童医疗中心2006年4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研究,采用平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随机分为常规PN组(对照组)和常规PN+Ala-Gin组(研究组),两组各1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氨基酸的剂量按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给予[从1.0~2.0 g/(kg·d)开始,增至3.5 g/(kg·d)];研究组添加0.3 g/(kg·d)Ala-Gln双肽,其中Ala-Gln双肽取代了处方中相应氨基酸的量,谷氨酰胺应用的时间和肠外营养应用的时间一致.本项研究的首要终点指标为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标准配方摄人量≥120 ml/(kg·d))、胃潴留次数、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比较,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研究组(20±6)d,对照组(21±9)d]、胃潴留次数[研究组(3±4)次,对照组(1±2)次]、以及脱离肠外营养时间[研究组(17±7)d,对照组(17±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患儿死亡,4例自动出院,研究组2例放弃治疗(未完成此项研究),2例自动出院,病死率通过意向性分析,RR值为1.182,95%CJ为0.937~1.490,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补充谷氨酰胺未能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减少胃潴留次数、缩短全肠外营养应用时间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观察组给予雀巢蔼儿舒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对照组给予标准早产儿配方奶粉。两组患儿均采用每次奶量先自主吸吮喂养,余量经口胃管注饲,生后生命体征平稳者、轻度窒息者及Ⅰ~Ⅱ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生后24h内开奶,有中重度窒息及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生后24~48h开奶,奶量从15mL/(kg·d)开始,按20~30mL/(kg·d)速度增加奶量。喂养过程中静脉营养支持治疗,2周之后改为等量标准早产儿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两组完全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生后2周内体格发育情况,平均每天体质量增加速度,每周监测血糖,血清钾、钠、氯、钙和尿素氮、肌酐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气等用以评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为11.1%(3/27),低于对照组38.5%(10/26),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每天体质量增加速度快于对照组,生后14d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可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早产儿早期营养状况,可作为暂时得不到母乳的早产儿的早期代乳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口服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等刊载的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口服红霉索不同剂量(每日3~15 mg/kg为小剂量,>15 mg/kg为大剂量)及纳入对象胎龄(≤32周或>32周)行亚组分析,以评价其在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作用.结果 共纳入9个RCT,包括542例早产儿.因部分研究指标存在差异,未能全部行合并分析.(1)预防性研究:对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小剂量较大剂量红霉素口服能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及静脉营养时间(WMD=-2.99,95%CI:-3.99~-1.98).(2)治疗性研究:胎龄≤32周时,大剂量红霉素较安慰剂能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及静脉营养时间(WMD=-7.06,95%CI:-7.91~-6.20,P<0.01);能缩短住院时间(WMD=-8.10,95%CI:-14.02~-2.18,P=0.007);胎龄>32周时,大剂量红霉素能缩短全肠外营养时间(WMD=-3.90,95%CI:-7.20~-0.60,P<0.05);与对照组相比,红霉素可以降低黄疸发生率(RR=0.36,95%CI:0.21~0.63,P=0.0003),依据剂量大小行亚组分析提示仅大剂量红霉素能减少黄疽的发生.结论 对胎龄≤32周的早产儿,预防性使用小剂量红霉素能缩短达全肠内喂养及静脉营养的时间.而在治疗时,大剂量红霉素能加快达全肠内喂养时间,缩短住院及静脉营养时间,而且还能减少胆汁淤积相关性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其血清、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评价早期微量喂养(minimal enteral nutrition,MEN)对早产儿胃肠发育及临床情况的影响。方法 125例早产儿分为正常对照组30例,危重早喂组48例, 危重非早喂组47例。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其生后1、3、7 d时血清、胃液中EGF的含量。并对其胃肠道喂养耐受情况,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1)血清及胃液EGF含量:对照组、危重早喂组的血清、胃液EGF在生后1、3、7 d均呈上升趋势,生后1 d危重早喂组分别为[175.51± 25.74)pg/ml和(631.15±54.47)pg/ml],危重非早喂组[(206.10±13.24)pg/ml和(667.89± 39.58)pg/ml],均低于对照组[(396.03±17.61)pg/ml和(891.03±47.61)pg/ml],P<0.05;生后 3、7 d危重早喂组EGF含量增加[(306.36±10.77)pg/ml和(424.73±37.47)pg/ml],与危重非早喂组[(178.89±39.85)pg/ml和(268.68±10.46)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临床观察指标:三组喂养不耐受的人数分别为2、5、14例,达足量喂养的时间分别为(20.6±5.7)d、 (27.8±6.1)d和(39.5±4.7)d,住院天数(29.0±4.6)d、(39.0±4.8)d和(48.0±5.6)d,以上三项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发育指标:危重早喂组与危重非早喂组患儿相比,前两周体重的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9.8±4.2)d和(25.2±5.1)d]及生后两周组重的增长[(19.09±2.40)g/d和(11.89±3.32)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合并症的情况:三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危重早喂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感染、贫血、呼吸暂停、低血糖的发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EGF的分泌,促进胃肠道发育,较少出现合并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Ⅲ期卵巢癌患者60例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术后第2天经中心静脉导管行胃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30例,行常规进食.观察两组患者上臂周径、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2周各营养指标检测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可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营养状况,为进一步化疗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给予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早产儿发展性照顾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恢复到出生体重天数、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的增长速度、住院期间发生呼吸暂停次数、发生胃食道返流的次数、经胃管喂养的天数、出暖箱天数、住院天数等临床数据资料。结果:采用早产儿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患儿多项观察指标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前者恢复出生体质量、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后体重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P<0.01或P<0.05),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及胃食道返流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经胃管喂养的时间、出暖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P<0.05或P<0.01)。结论:早产儿发展性照顾可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体重恢复时间缩短,体重增长速度加快,提高了营养摄入量,缩短经胃管喂养的时间,同时可减少呼吸暂停及胃食道返流的发生,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的增长影响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将接受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48例作为观察组,接受静脉留置针置管的48例作为对照组,在给予输静脉营养液过程中,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体质量的增长差异、住院时间及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分别为(46.27±5.10)g/d、(38.78±3.12)d,对照组分别为(26.26±6.11)g/d、(45.01±2.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可显著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的增长速度,并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不会增加感染发生率,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洗胃、通便及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口服小剂量红霉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疗程10~14d。观察两组患儿开奶时间、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患儿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有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肠内营养时间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摄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30例,根据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不同分为≤3d组47例、4~6d组48例和≥7d组35例。比较3组患儿奶量增长情况、总胆红素水平;体质量和身长,计算其生长速度;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结果 (1)营养摄入情况:3组患儿的奶量、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的奶量多于4~6d组和≥7d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4~6d组和≥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长发育情况:肠内营养开始后2、3、4周时,3组患儿体质量生长速度、身长生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感染、NEC发生率:1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感染35例(26.92%),NEC 1例(0.77%)。3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感染率明显低于≥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组患儿NE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3d内进行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营养摄入情况,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早产的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早产儿的喂养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争论的焦点在于开始喂养的时间 ,喂养方式及喂养内容。肠内喂养与肠外营养对早产的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存在风险。对每个早产儿胃肠功能的评估仍有赖于临床观察 ,各种研究多集中于胃肠功能的成熟方面。现就肠道喂养的易混淆问题予以介绍。一、初生早期选择肠道喂养还是肠外营养早期肠道喂养能促进胃肠道黏膜形态、生化及功能成熟[1],提高早产儿胃泌素 (GAS)水平及其对喂养的耐受性 ,还有利于免疫功能的成熟 ,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天数。而出于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的恐惧 ,延迟肠道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口服四磨汤口服液及灌肠治疗促进胎便排出对早产儿黄疸的干预效果。方法:34例需经口或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17例。对照组予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四磨汤口服液及灌肠治疗。测定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4、7、14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记录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例数和黄疸持续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早产儿生后第4、7天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减少(23.5%vs 53.0%,P<0.05),需光疗的总时间明显缩短[(36.94±28.75)vs(64.47±27.18),P<0.05],胎便排尽时间明缩短[(3.05±1.59)vs(4.52±2.06),P<0.05]。结论:早期应用四磨汤口服液及灌肠治疗可有效降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缩短黄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