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营养素对培养的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不同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大鼠脑神经干细胞(NSCs,Neural stem cells)分化的影响,采用BDNF、GDNF、CNTF、NGF和PDGF,以及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forskolin等对新生大鼠脑神经干细胞进行诱导。研究发现,BNDF、GDNF、CNTF对体外培养3个月内的NSCs分化为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Mash1为切入点,深入研究NGF反应性NSCs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机制。方法:取体外培养传至第三代的神经干细胞,在含不同浓度NGF的神经干细胞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分化诱导,采用RT-PCR法测定诱导后Mash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各实验组均有Mash1的表达,其中空白对照组表达最少,以NGF100mg/L组表达量最高。结论:NGF能够促进NSCs内Mash1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过程中Neurod、Hes1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NSC的定向诱导分化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海马形成原代克隆球后传代第3代检测.应用不同浓度(5,10,50,100 μg/L)的NGF对NSC进行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检测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NSC诱导分化1周时Neurod、Hes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培养获稳定状态的NSC,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NSC经不同浓度的NGF诱导1周后,免疫荧光检测ChAT阳性率最高25%,50 μg/L NGF具最显著的诱导作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50 μg/L组NeuroD mRNA的达量最高[(1.010±0.024)];高于其他各低浓度组[5μg/L(0.130 ±0.013),10 μg/L(0.510±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s1 mRNA的表达量在50 μg/L组最低[(0.080±0.010)],低于各低浓度组[5 μg/L(0.220 ±0.014),10μg/L(0.130±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在体外环境下 NGF具有较强的诱导NSC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②Neurod和Hes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NGF诱导NSC向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化过程密切相关,改变bHLH正负调控基因的表达的平衡点可能对NSC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培养液上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变化,探讨BMSCs移植作用机制。方法:从健康志原者髂骨处抽取骨髓5 mL,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后用400 ng/L音猬分子(SHH)、0.5μmol维甲酸(RA)和5μmol Forskolin(Fn)组成的诱导体系进行诱导。使用ELISA法检测1 d,3 d,5 d,7 d的hBMSCs培养液上清中NGF的浓度,并且对比诱导前(12 h,1 d,3 d)后(12 h,1 d,3 d)的上清液中该物质浓度的变化。结果:hBMSCs培养液中含有NGF,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NGF的浓度增加;hBMSCs后期诱导液中也含有NGF,且诱导后各时间点浓度均明显高于诱导前(P<0.01)。结论:hBMSCs在贴壁培养以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均可向外分泌NGF等神经营养因子,且诱导后分泌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复合神经营养因子应用于大鼠视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复合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成年大鼠、体重200~225g、雌性,随机分为对照组、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复合神经营养因子(CNTF+BDNF)治疗组。各组又分为7、14、21d3个时间组,每组5只大鼠,每只动物进行单眼实验,另外一眼为正常对照。荧光金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7d后做成视神经损伤模型。4组术后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CNTF、BDNF、CNTF+BDNF。按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将动物灌注固定。做全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每张视网膜距视乳头1mm部位随机取4个视野拍片,对每个视野中标记的RGCs进行计数,求平均值,计算视神经损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药物、不同时间所剩余的RGCs数。结果视神经夹伤后各组RGCs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CNTF+BDNF治疗组7、14、21d各组RGCs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CNTF+BDNF治疗组RGCs数亦明显多于单独应用一种神经营养因子的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P<0.01)。结论在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应用CNTF+BDNF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一种神经营养因子(CNTF或BDNF)。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体外实验条件下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所致神经损伤的干预效应。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剂量ACR(0、10、20、40、60、80和100μg/ml)作用时NB-1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ACR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设对照组、ACR染毒组(60μg/ml ACR)、BDNF干预组:BDNF1(50 ng/ml BDNF+60μg/ml ACR)、BDNF2(75 ng/ml BDNF+60μg/ml ACR)、BDNF3(100 ng/ml BDNF+60μg/ml ACR);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Western-blot检测突触素I(synapsin I)蛋白表达。结果 ACR对NB-1细胞的IC50为69.8μg/ml(48 h)。50和75 ng/ml BDNF对ACR所致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与60μg/ml ACR单独染毒组比较,神经细胞形态异常减轻,细胞相对存活率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synapsin I蛋白含量增加(P0.05);BDNF剂量增加到一定水平(100 ng/ml),干预效果减弱,细胞相对存活率、胞内钙离子浓度及synapsin I蛋白表达与60μg/ml ACR单独染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BDNF在体外条件下对ACR所致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对抗胞内钙超载,上调synapsin I蛋白表达,维持突触结构完整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不同浓度谷氨酸对海马神经干细胞的致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揭示兴奋氨基酸对神经发生的作用,为多种神经缺失性病变的修复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取孕16d胎鼠神经干细胞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Glu高浓度组和Glu低浓度组.台盼蓝检测细胞死亡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100μmol/L Glu干预24h后有30%神经干细胞死亡,300μmol/L Glu干预24h后有70%的神经干细胞死亡.300μmol/L Glu干预24h后可诱导(1000.25±104.67)pA内向电流与正常对照组和100μmol/L Glu干预24h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神经干细胞死亡率增加,同时细胞内向电流增大,可能是其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早期表现--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对27例CIS患者及21例对照者进行研究,CIS患者发作期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寡克隆带测定及MRI检查,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及脑脊液BDNF、GDNF浓度.结果 CIS患者发作期血清及脑脊液BDNF[分别为(5.981±0.995)和(0.178±0.008)μg/L]、GDNF浓度[分别为(0.039±0.007)和(0.082±0.011)μg/L]与对照组[血清:(4.374±0.501)、(0.042±0.007)μg/L;脑脊液:(0.152±0.011)、(0.065±0.013)μ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脊液BDNF与GDNF浓度呈正相关(r=0.777,P=0.000),血清BDNF与GDNF浓度无相关性(r=-0.375,P=0.126).血清及脑脊液BDNF、GDNF浓度与EDSS评分、血脑屏障指数、Delpech指数、Tourtellotte合成率及脑萎缩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IS患者体内BDNF与GDNF水平相关,二者可能具有协同的神经保护作用.BDNF及GDNF与CIS患者血脑屏障破坏及中枢神经系统内IgG合成无关,与神经功能残疾及脑萎缩的关系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复合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形态和纤维数目变化的作用。方法60只雌性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00~225 g,随机分为对照组、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复合神经营养因子(CNTF+BDNF)治疗组。各组又分为7、14、21 d 3个时间组,每组5只大鼠,每只动物进行单眼实验,另外一眼为正常对照。四组制成视神经损伤模型后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CNTF、BDNF、CNTF+BDNF。按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将动物灌注固定。完整取下视神经,固定,包埋,切片处理后进行图像分析,对正常大鼠视神经内的轴突数和夹伤后大鼠视神经内的轴突数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视神经轴突计数结果显示各组轴突数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及CNTF+BDNF治疗组7、14、21 d各组轴突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CNTF+BDNF治疗组轴突数亦明显多于单独应用CNTF治疗组、BDNF治疗组(P<0.01)。结论在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应用CNTF+BDNF明显优于单独应用CNTF或BDNF。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不同组合对成年SD大鼠脑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含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成年SD大鼠脑神经干细胞,单细胞克隆后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根据培养液中所加营养因子的不同将单细胞克隆传代细胞分为5组培养:bFGF、LIF、BDNF、bFGF+LIF、bFGF+BDNF组,此5组细胞培养1周,进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Nestin;与bFGF组、LIF组、BDNF组相比,bFGF+BDNF组和bFGF+LIF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比例较高(P〈0.01),其中bFGF+BDNF组神经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在bFGF培养条件下,BDNF促进成年SD大鼠脑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高于LIF。  相似文献   

11.
付美红  李海涛 《安徽医药》2012,16(6):717-72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在脑内形成的一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TrkB、P75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同时修复受损的神经元。BDNF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是通过下调钙离子浓度,减小Bax/Bcl-2比值,对抗NO毒性等途径实现的。该文介绍了BDNF的基本作用及其与脑缺血的相关作用研究,综述了BDNF的应用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霞  尹晓娟 《中国药业》2010,19(21):8-9
目的分离胎盘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以期找到能成功标记神经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将胎盘组织剪碎后消化、培养,加入神经干细胞诱导因子1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10ng/mL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DMEM/F12,并分别添加相应浓度的血清,预诱导3d后加入DMEM/F12+0.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RA),10ng/mL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0ng/m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进行正式诱导7d。结果诱导10d后用Feridex标记诱导后的细胞,普鲁士蓝染色显示90%以上的干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Nestin染色显示阳性。结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成功诱导为神经干细胞,且Feridex可成功标记诱导后的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效应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应用BDNF(100、300及1000 ng/L)处理20 min后,施加GABA(终浓度为100μmol/L),5 min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向锥体细胞施加BDNF(100、300及1000 ng/L)2 min,再施加GABA 100μmol/L并持续5 s,记录钳制电位为-60 mV时的GABAA受体电流。将神经元钳制电位从-100 mV至0 mV以10 mV递增,记录BDNF作用下GABAA受体电流的幅度和方向,并绘制电流电压曲线,计算GABAA受体电流的反转电位。结果:BDNF 100 ng/L和300 ng/L对GABA诱发的细胞内钙浓度、GABAA受体电流及反转电位均无影响,但在BDNF 1000 ng/L作用下,GABA诱发的细胞内钙浓度显著增加(P<0.05),GABAA受体电流在钳制电位-60 mV时变为外向电流,并且反转电位由对照的0 mV左移至-93 mV。结论:高浓度BDNF可使GABAA受体电流反转电位左移,导致GABA诱发锥体细胞内钙浓度增高而发挥兴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术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以及APP17肽对N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呼吸心跳骤停模型,然后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3组:手术对照组(A组)、心肺复苏组(B组)、心肺复苏+APP17肽组(C组),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时静脉注射APP17肽10μg·(300g)-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复苏2h后海马神经元表达NGF、BDNF情况。结果与对照组(A组)相比心肺复苏组(B组)大鼠海马神经元NGF、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肺复苏+APP17肽组(C组)NGF、BDNF表达明显增加,高于B组和A组(P<0.01)。结论心肺复苏模型大鼠自主循环恢复2h海马神经元NGF、BDNF表达降低,APP17肽能恢复神经元NGF、BDNF的表达,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治疗脑创伤大鼠后内源性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中提取出来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后,静脉移植于大鼠脑创伤模型中,在治疗后1、3、5、7、14d,ELISA法检测损伤半球NGF和BDNF的浓度,并与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治疗组NGF和BDNF的表达于伤后1d至7d逐渐增加,于第7天达到高峰,至第14天降至较低水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移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可增加损伤脑组织中的NGF和BDNF的表达,与时间有相关性。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对于创伤性脑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梅  张瑶  李莹  杨慧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4):80-81,82
目的:探讨BDNF和红景天甙对体外神经干细胞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的研究.方法:取新生大鼠海马组织,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实验组:BDNF组、红景天甙组、BDNF和红景天甙组,免疫荧光双标观察并测定Brdu/NSE,Brdu/GAD65阳性分化率.结果:BDNF和红景天甙组Brdu/NSE、Brdu/GAD65阳性分化率14d达最高,其余各组Brdu/NSE阳性分化率7d达最高;BDNF组Brdu/GAD65阳性分化率7d最高,对照组和红景天甙组无明显变化;BDNF和红景天甙组14d Brdu/NSE、Brdu/GAD65阳性分化率均高于对照组、BDNF组和红景天甙组(P<0.05),且Brdu/GAD65阳性分化率高于本组3、7d(P<0.05).结论:①红景天甙有利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②红景天甙可以提高BDNF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③BDNF与红景天甙联合有利于神经干细胞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7.
<正>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神经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缺血/再灌注等病理损伤下,AS形态和功能会发生相应变化:一方面,通过分泌炎症因子等,加重脑损伤;另一方面,激活的AS会释放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等,其大量表达能支持和营养受损神经元,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心脑舒通胶囊是由蒺藜地上全草部分经干燥提取后制成的胶囊剂,具有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bFGF EGF; bFGF PDGF;bFGF BDNF;bFGF)分离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疲细胞化学技术研究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在bFGF、bFGF EGF、bFGF BDNF及bFGF PDGF不同因子或因子组合中,均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14.5±1.2)%、(14.7±1.8)%、(23.3±2.1)%、(35.5±2.4)%,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比例趋势为bFGF PDGF >bFGF BDNF>bFGF EGF>bFGF(P<0.05)。姑论:PDGF对bFGF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参与机体情绪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的调节因子,能够促进脑内神经发生和突触发育。在抑郁患者及抑郁动物模型中,BDNF前体(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ecursor,proBDNF)和前肽水平升高,BDNF成熟体(matur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mBDNF)水平降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能够抑制proBDNF以及BDNF前肽的表达,促进mBDNF/proBDNF蛋白比值的升高。目前临床常见抗抑郁药的抗抑郁作用多依赖于BDNF及相关蛋白的信号转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BDNF及其相关因子在抑郁症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对照组(MCAO组)、红景天苷给药组(MCAO+Sal组)。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Longa评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焦油紫染色法对神经细胞内尼氏(Nissl)小体染色,RT-q PCR技术检测大鼠缺血侧脑组织Neun、Nogo-A与Ng R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侧脑组织Bcl-2、Neun、BDNF、NGF、Nogo-A与Ng 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比较,红景天苷能明显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增加Nissl阳性细胞的数量,促进Bcl-2、Neun、NGF、BDNF的蛋白表达,降低Nogo-A及其受体Ng R的m RNA及蛋白表达。结论红景天苷能够降低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增加Nissl阳性细胞数目,提高Neun的表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作用是通过促进抗凋亡因子Bcl-2及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的蛋白表达,下调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及其受体Ng R的蛋白表达所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