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102例,其中颅鸣患者34例(26~65岁,平均53±12.59岁),耳鸣患者68例(31~69岁,平均51±12.29岁);采用1 Hz低频脉冲刺激患者左侧颞顶部,每次一次性连续给予1 000次脉冲刺激,脉冲间隔时间为10 s,5次/周,连续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耳鸣的严重程度.结果 治疗后,34例颅鸣患者中,24例颅鸣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70.59%(24/34),其中2例患者自觉颅鸣完全消失(5.88%,2/34),22例自觉颅鸣响度减轻(64.71%,22/34), 治疗前VAS平均分为5.09±1.01分,治疗后降为3.06±1.77分;68例耳鸣患者总有效率为64.71%(44/68),44例耳鸣减轻或消失(64.71%,44/68),其中1例耳鸣完全消失(1.47%,1/68),43例自觉耳鸣减轻(63.24%,43/68);治疗前VAS评分为5.68±1.51分,治疗后降为3.75±2.1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无显著变化,且无一例出现头痛、头晕、头皮灼伤、癫痫发作、耳鸣加重等不良反应.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耳鸣安全有效,其中颅鸣患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刺激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主观性耳鸣患者听觉处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10例主观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组和高频组进行rTMS治疗,每组5例,低频组采用1 Hz刺激频率,高频组采用10 Hz刺激频率,每天1次,...  相似文献   

3.
慢性耳鸣的形成和维持是皮层重组的结果,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能够调节皮层兴奋性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源性影像在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头型306通道生物磁仪,对30例健康青年人(20~32岁)男16例,女14例进行了大脑听皮层诱发磁场的测试,5例观察了0.5、1、2、4、8kHz纯音诱发的脑磁反应波M100,另25例均测试了2kHz纯音诱发的脑磁反应波M100,并将脑磁图的电生理资料与磁共振成像的解剖结构资料叠加,获得大脑听觉皮层磁源性影像,以确定M100在大脑初级听觉皮层的位置。结果30例受试者均可诱发出M100,且重复性好,其位置均位于大脑的颞横回;不同频率的纯音诱发的M100在大脑颞横回有其各自的定位和分布;初级听觉皮层在两侧大脑半球的位置相对而言左侧靠后,右侧靠前,两侧明显不对称。M100潜伏期在左侧和右侧大脑半球对侧声刺激均较同侧声刺激为短,但M100等电流偶极的位置与刺激声的侧别无关。结论由脑磁图的M100所获得的磁源性影像,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对大脑初级听皮层功能区进行精确定位,将在耳科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取1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慢性主观性耳鸣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46例行1Hz低频rTMS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行耳鸣残疾量表评分(THI)评分及主观疗效评估。结果rTMS对耳鸣治疗有明显效果,对主观耳鸣症状总体有效率为63.1%,其中失代偿性耳鸣(THI≥40)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代偿性耳鸣(THI<40)(77%vs 45%;P<0.001),耳鸣患者治疗前后THI为(51.8±23.5 vs 37.0±18.8;t=5.94,p<0.001),VAS为(6.3±2.4 vs 4.9±1.8;t=5.27,p<0.01),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失代偿组与代偿组耳鸣rTMS治疗后THI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差值为19.4±8.5(df=42,T=4.95,P<0.001)。结论rTMS治疗耳鸣有效,可明显降低THI得分,改善耳鸣症状,特别在失代偿性耳鸣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源性影像在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头型30 6通道生物磁仪 ,对 30例健康青年人 (2 0~ 32岁 )男 16例 ,女 14例进行了大脑听皮层诱发磁场的测试 ,5例观察了 0 5、1、2、4、8kHz纯音诱发的脑磁反应波M10 0 ,另 2 5例均测试了 2kHz纯音诱发的脑磁反应波M10 0 ,并将脑磁图的电生理资料与磁共振成像的解剖结构资料叠加 ,获得大脑听觉皮层磁源性影像 ,以确定M10 0在大脑初级听觉皮层的位置。结果  30例受试者均可诱发出M10 0 ,且重复性好 ,其位置均位于大脑的颞横回 ;不同频率的纯音诱发的M10 0在大脑颞横回有其各自的定位和分布 ;初级听觉皮层在两侧大脑半球的位置相对而言左侧靠后 ,右侧靠前 ,两侧明显不对称。M10 0潜伏期在左侧和右侧大脑半球对侧声刺激均较同侧声刺激为短 ,但M10 0等电流偶极的位置与刺激声的侧别无关。结论 由脑磁图的M10 0所获得的磁源性影像 ,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可对大脑初级听皮层功能区进行精确定位 ,将在耳科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前耳鸣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虽很多,但疗效欠佳。近年来,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联合声刺激应用于治疗耳鸣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现将VNS联合声刺激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听觉皮层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讨论,并达成了某些共识。在耳鸣基础研究方面,仍然是动物模型的研究较多。Salvi的惊跳反射模型仍是较新的模型。耳鸣的临床研究文章较多,也比较深入。利用PET、fMRI进行的耳鸣研究有新的进展。利用经颅磁刺激治疗耳鸣取得满意效果,严重耳鸣可以用人工耳蜗植入来治疗。  相似文献   

9.
听神经病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脑磁图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脑磁图探讨听神经病患者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的病变情况。方法应用全头型306通道生物磁仪,对10例(20耳)听神经病患者和15例(30耳)正常对照组进行大脑听觉皮层诱发磁场的测试,观察了左右耳分别给予0.5、1、2、4、6、8kHz纯音刺激诱发的双侧大脑半球听觉皮层磁反应波M100,将其脑磁图的电生理资料与磁共振成像的解剖结构资料叠加,获得听神经病患者大脑听觉皮层的磁源性影像。结果15例正常对照组除16耳8kHz未诱发出M100外,其他各频率双耳均可诱发出M100,而听神经病患者在0.5、1、2、4、6kHz20耳(40侧)大脑听觉皮层磁反应波M100引出率分别为27.5%(11/40)、22.5%(9/40)、7.5%(3/40)、5%(2/40)、5%(2/40);8kHz均未引出反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其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P〈0.01)。在初级听皮层1kHz纯音刺激诱发的M100位置听神经病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更靠大脑半球的外侧。结论听神经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学异常的,包括耳蜗后第Ⅷ颅神经耳蜗支和听觉传导通路直至大脑听觉皮层在内的听觉系统疾患。脑磁图可作为其是否适合配带助听器和电子耳蜗植入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慢性前庭综合征(CVS)的疗效.方法 慢性前庭综合征(CVS)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平稳跟踪眼动练习,治疗组另加以rTMS治疗4周.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头晕评价量表(DHI)评分、冷热试验单/双侧半规管反应减退(UW)值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研究纯音刺激前后正常人大脑听皮层代谢变化。方法 10例健康受试者双侧听皮层在纯音刺激前后接受两次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检查。刺激声为声强90dB、频率1000Hz的正弦波纯音脉冲,左耳给声。观察双侧听皮层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ytlaspartate,NAA)、肌酸(creatine,Cr)、胆碱(choline,Cho)、谷氨酰胺和谷氨酸(glutamate/glutamine,Glx)等代谢物的波峰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左耳纯音刺激后双侧听皮层NAA/(Cho+Cr)、Glx/(Cho+Cr)比值均增高,Cho/Cr比值降低,NAA/(Cho+Cr)、Glx/(Cho+Cr)、Cho/Cr刺激前后差异在右侧听皮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左侧听皮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MRS可无创性检测听皮层中与能量代谢及神经递质有关的化合物,纯音刺激单耳时,正常人对侧听皮层代谢变化明显大于同侧,表现为对侧半球传导优势。  相似文献   

12.
耳鸣相关脑区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耳鸣相关的脑区并观察听力损失、耳鸣侧别、优势半球等因素的影响。方法 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 ,PET)研究 17例耳鸣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活动 ,并与 15例无耳鸣者作对照。示踪剂为18F标记的去葡萄糖。按有无听力损失将所有受试者分为 4组 ,第 1组耳鸣伴听力损失 ,13例 ;第 2组耳呜但听力正常 ,4例 ;第 3组无耳呜有听力损失 ,2例 ;第 4组无耳呜且听力正常 ,13例。用专门统计分析软件Statisticalparametersmapping(SPM)进行统计分析 ,按照Talairach坐标确定与耳呜相关脑区的解剖部位 (brodmannarea ,BA)。结果 耳呜相关脑区位于左侧颞横回 (BA41)、左侧颞上回 (BA42、2 2 )、左侧颞中回前部 (BA38)和左侧海马 ,这一结果不依赖于耳呜的侧别 ,而且与优势关球无关。听力损失相关的脑区主要是双侧颞上回后部 (BA42、2 2 )、颞中回中部 (BA2 1)、联合听区 (BA39)、左侧额中回 (BA8、9)、左侧额下回 (BA45 )等。结论 PET为主观耳呜提供了客观证据 ,有望成为耳呜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侧抑制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疗效。方法 92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联合组(n=46)。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语言康复训练和多奈哌齐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对侧抑制性rTMS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假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分级、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各分项分值及失语商(AQ)评分、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T)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语言功能明显改善率(AQ评分提高30分及以上)和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mRS评分≤2分)。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语言功能改善与rTMS治疗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BDAE分级、ABC各分项分值、AQ、CADL-T、NIHSS、mR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联合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语言功能明显改善率(58.70%)和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82.61%)明显高于对照组(32.61%和45.65%)(P<0.05)。L...  相似文献   

14.
耳鸣为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但患者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由于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针对耳鸣的病因治疗,大多数药物和心身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耳鸣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将一种新方法,即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应用于耳鸣的治疗。该方法通过刺激耳屏等有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部位,将冲动传入大脑,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减轻患者的耳鸣症状。本文就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耳鸣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的方法观察正常人、左侧突发性聋患者听觉皮层与脑的正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选取正常人及左侧突发性聋患者分别18例进行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用功能连接的方法分别观察正常人及左侧突发性聋患者左右大脑听觉皮层与脑区不同的正相关功能连接脑图,并比较其差异。结果正常受试者的有效数据分别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时,正激活的脑网络主要包含双侧颞横回、颞上回、岛叶、扣带回及辅助运动区。左侧突发性聋患者的有效数据分别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时,正激活的脑网络类似于正常人,但还是有差别。结论两组人群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的听觉系统的功能连接均主要局限于听觉系统之内,耳聋发生后可对该网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与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特征,探讨其在耳鸣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耳鼻咽喉科门诊听力正常的青年耳鸣患者31例(46耳)为耳鸣组,另外选取听力结果正常的青年无耳鸣者25例(50耳)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测听、DPOAE和高低刺激率ABR的检测,对比两组受试者DPOAE各频检出率和信噪比以及高低刺激率ABR各波潜伏期(PL)、波间期(IPL)、波幅以及两种刺激速率下的潜伏期和波间期差值(△PL和△IPL)。 结果 DPOAE各频检出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信噪比在8 kHz,耳鸣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刺激率ABR结果中,不同刺激速率下两组Ⅰ、Ⅲ、Ⅴ波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刺激速率下,耳鸣组Ⅰ~Ⅴ IPL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刺激速率下,耳鸣组Ⅰ△PL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Ⅴ△PL、Ⅰ~Ⅴ△IPL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POAE与高刺激率ABR可作为诊断耳鸣的一种客观检查方法,其对耳鸣的早期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增加ABR刺激速率,可提高耳鸣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无创穴位电刺激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0例单耳突发性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药物+穴位电刺激组,药物+高压氧治疗组,药物治疗组。药物组予以激素、改善微循环联合营养神经药物,穴位电刺激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本课题组的专利产品进行穴位刺激。选取听宫穴+翳风穴、听宫穴+中渚穴、中渚穴+翳风穴三组穴位,每组穴位治疗15分钟,每天2次,连续治疗15d。药物+高压氧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每日一次的高压氧治疗,疗程为15天。在15天疗程结束时比较三组疗效,同时比较突聋后的耳鸣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5天结束时:药物+穴位电刺激组纯音平均听阈总有效率76.67%,治愈率40%,突聋后耳鸣治疗有效率83.33%;药物+高压氧组纯音平均听阈总有效率40.0%,治愈率16.67%,突聋后耳鸣治疗有效率52.63%;单纯药物组纯音平均听阈总有效率43.33%,治愈率3.33%,突聋后耳鸣治疗有效率45.45%。药物+穴位电刺激组纯音平均听阈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显著大于其它二组(P<0.05),突聋后耳鸣治疗有效率同样显著优于另外二组(P<0.05)。结论无创穴位电刺激在突发性聋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8.
耳鸣是一种不由外界声音刺激而引起的声音或声响的主观感觉,据调查在美国约有数百万的患者受这种症状的困扰,估计大约有1%~3%患者的耳鸣会逐渐演变成慢性并且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症状,由于伴随心烦、睡眠障碍等精神困扰,导致患者的工作、学习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国内至今还没有关于耳鸣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耳鸣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疗法、物理方法(微波、激光等)、  相似文献   

19.
主观性耳鸣是指在没有任何内部或外部声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耳内或颅内的听错觉[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耳鸣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0%~15%,其中1%~2%的患者深受耳鸣影响[2]。由于耳鸣机制的复杂性及确定病因的困难,目前临床上没有统一有效的药物或手段治疗耳鸣。传统的治疗耳鸣的方法包括习服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并非是从神经学机制上治疗耳鸣,而是在于增强个体对耳鸣的适应性,以减轻其对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突发性聋患者听觉中枢在功能性核磁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fMRD技术,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在接受纯音刺激时听觉中枢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突发性聋患者13例(均为左耳患病)为试验组,12例双耳听力正常的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CoolEditPr02软件编辑1000Hz、127dB纯音,刺激模式采用ON/OFF组块设计,通过耳机分别给予右耳及双耳音频刺激,采用荷兰Philips Achiev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脑部的BOLD—fMRI数据,最后通过SPM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分析),得到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右耳接受纯音刺激时听力正常组主要中枢激活区在双侧颞上回、左枕叶、左额上回,此外还有左小脑、双侧海马及双侧旁中央小叶激活,听觉中枢表现为右侧优势偏向;突聋组见双侧颞上回,以及左侧海马、右枕叶和左侧距状裂区激活,听觉中枢表现为左侧优势偏向,突聋组听中枢激活容积小于正常组。双耳同时刺激时,听力正常组激活区主要在双侧颞中回,右侧扣带回和左胼胝体亦明显激活;突聋组双侧颞中回,以及右侧颞上回、右小脑、右侧额下回及右楔前叶激活,两组听觉中枢均表现为右侧优势偏向。听力正常组与突聋组比较,正常组左小脑、左胼胝体区明显激活,突聋组出现新的激活区右侧颞上回、右侧额下回及右小脑区:突聋组听中枢激活容积小于正常组。结论突聋患者在单耳刺激时听觉中枢出现优势偏向的改变,提示单侧耳聋的病人听觉皮质存在着结构重组;听觉中枢具有可塑性。突聋患者在双侧刺激时通过听觉重组使双耳对外界声音的感知尽量达到正常水平;突聋患者听觉中枢不仅本身存在重组现象,且同视觉皮质之间也发生了感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