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中草药避毒祛邪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据说,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  相似文献   

2.
艾叶又名灸草、黄草。农历四月至五月是艾生长最好的季节。清明前后人们常采其嫩叶和青蒿叶一起制成糕团,有特殊的清香味。艾叶的汁还可作香料,法国的“味美思”酒中就有此汁。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艾就是中医之草了。孟子说过:“七年之  相似文献   

3.
孟昭群 《家庭医学》2006,(13):60-60
艾叶又名艾蒿、蕲艾、灸草,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艾叶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晒干备用。  相似文献   

4.
正河南开封读者胡某来信说院父母都很注重养生保健袁端午节期间袁亲手用艾叶包粽子袁在门头插艾蒿袁剩余的艾叶也不浪费袁煮汤尧泡脚袁并对医院的艾灸燃起了极大的兴致遥希望介绍一点关于艾草保健的知识遥答胡某读者院在中药学中,艾草也是一种药物,又称艾蒿。许多读者对用艾草泡脚有一定了解,有疏风散寒、止痒消毒、安神助眠的作用;在一些中医治疗科室,也会用艾做成艾条进行"灸"疗,可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散结等。  相似文献   

5.
艾叶又名艾蒿、蕲艾、灸草,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艾叶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晒干备用。艾叶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除湿开郁、生肌安胎等功效,主  相似文献   

6.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端午时节,平时市面难见的艾叶、菖蒲,又如约出现在你我面前。艾叶还有一个别名叫医草,可见艾叶的治病效用。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生于路旁荒野、草地、林缘。5~7月花尚未开、叶正茂盛时,采叶阴干。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就地取材用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民间食疗吃法有加入煮面、米粉或汤中调味,清香可口。药用可以捣汁、煎汤或入丸、散内服,也可捣敷、  相似文献   

7.
艾叶可防疫     
用艾叶烟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用半斤成熟的艾叶(没有成熟的艾叶不能使用,因为它的药力不够),放置在盆子里,在房里点燃,把窗户关起来,以起到熏的作用。在熏的时候,一定要烟熏,不能是明火。烟熏的时候人要离开房间,因为艾草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8.
艾,又名艾叶、艾蒿、医草、灸草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茎直立,圆形;单叶互生,叶片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羽状或浅裂;花序总状,顶生,花带红色;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都有分布。艾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王风·采葛》,当时采艾是否供作药用不得而知,但后人认为艾的造字与医有关,“艾”从“×”来,“×”意安定,谓本品可治理安定疾病,故名。艾叶在预防疾病方面与菖蒲相似,民间应用十分普遍,至今仍沿用不衰。艾作为药…  相似文献   

9.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头插艾,希望借助艾叶的芳香之性,驱祸避邪,祈求平安.自古以来,艾叶也作为传统医学中艾灸的材料,守护着百姓的身体健康.而提起艾灸,就不能不提我国古代女名医--鲍姑.  相似文献   

10.
五月艾草香     
正"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家家户户庆端阳。"又到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了,家家户户又见"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记忆中每年端午前,母亲都要采来许多艾草。端午当日,母亲将艾叶悬于门头,说淡淡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去药店买艾条的时候,有经验的医师们都会问要陈艾还是新艾.一般保存一年以上的艾叶谓之陈艾叶,简称"陈艾",而陈艾叶中以三年到五年为最好,俗称"三年陈艾"和"五年陈艾".艾灸为什么要用陈艾? 陈艾燃烧时热力温和,能渗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功效强劲.而新艾施灸火烈且有灼痛感.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火力温和,燃着后烟少,艾油已经完全挥发掉,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渗透力好,艾灰不易脱落;新艾则没有这些优点,新艾气味辛烈、含挥发油多,燃烧快,火力强,燃着后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新艾中的挥发油没有完全挥发掉,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艾叶是我国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用途十分广泛的中药材。早在《诗经》中就有艾的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五十二病方》里面记录了艾熏、艾灸的疗法。《本草纲目》中则有:“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在惊叹艾叶有如此神奇功效之余,我们先了解一下艾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艾,又名艾叶、艾蒿、医草、灸草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茎直立,圆形;单叶互生,叶片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羽状或浅裂;花序总状,顶生,花带红色;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4.
“艾”是祖国传统医药的瑰宝。中华医药经典专著《本草纲目》称“艾治百病,入肝、脾、肾、经。” 很久以前,我国民间就有用艾叶悬挂避邪或用艾叶烟薰以避疫驱邪的习惯。“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孟子云: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中的挥发油确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避疫驱“邪”。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曾以“艾叶烟薰预防非典”为题作过报道。 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采用从中国进口的艾叶加  相似文献   

15.
艾叶验方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大意是说,对多年不愈的难治之症,用3年以上的陈艾治疗效果很好。 在我国,采艾治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医认为,艾具有温经脉、祛寒湿、治虚寒等功效。明代《本草纲目》对艾的记载是:“服之则走三阴,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艾叶中所含的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功效。以下介绍几个艾叶治病的验方:  相似文献   

16.
艾叶的药用     
艾叶被用作药物,由来已久,用途也颇广。艾叶芳香,辛散苦燥,生温熟热,其主要功效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临床多用来治疗虚寒性的出血及腹痛等病。常用的方剂目前有治疗少腹痛的艾附丸,以及用来治疗妊娠、产后下血及虚痢胶艾汤。而艾还有其他妙用,目前使用已不多,仅举几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元秀 《现代养生》2008,(6):26-27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李言闻著有《蕲艾传》一卷,相传他处之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所以天下之艾,以蕲州所产为胜。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又有蕲艾、祁艾、医草、艾草之称。艾用于医药,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即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多年的痼疾,须以三年以上的陈艾医治。  相似文献   

18.
食艾保安康     
艾叶,许多人一定不陌生,用艾叶做成的艾炷或艾条,常常被人们拿来做灸疗使用。早期被用于“避邪”,后又盛行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直至今日,艾灸依然是人们防病治病的常用方法。这是一味中药,也是一个民俗文化用品。从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离骚》中“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孟子》“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再到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将艾叶作为药物正式使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进行详细描述,再到今日,无论是民俗,还是药用,艾叶都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9.
<正>采艾,是我国端午节民间习俗之一。民间传说,在端午节这天采摘的艾叶能祛病避邪。端午节这天,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人们三五结群,到山上去采艾叶,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口。现代医学发现,艾叶可治疗各种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菌痢、黄水疮、鼻炎等;艾条可治面瘫、减肥;还可用于艾叶浴、室内消毒等。此外,艾叶还可制成各种药膳,既清香可口,又保健益体,现介绍几款,供  相似文献   

20.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佩香囊、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吃粽子及在门前悬挂艾蒿等习俗。我国古代曾有在端午节时“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记载,有的地区把艾蒿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争相佩戴,以避邪驱zh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