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诊疗活动中,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对于保障全科医疗质量和安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提升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简称"质控中心")为例,从实践角度出发,对2018—2020年"质控中心"开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回顾。2018—2020年,"质控中心"在明确组织目标和任务,设置组织架构,配置组织人员,建立上海市市、区两级全科医学临床质控组织网络和运行体系,并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督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每年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临床质量状况进行了调研、指导、督查等。"质控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及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进行的有益实践与探索,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需从完善全科临床质控网络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化全科临床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动态开展全科临床质控督查、强化对全科临床质控督查的监管力度四方面出发,不断巩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临床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医疗能力培训教学安排缺乏需求证据支持。目的 为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培训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计划。方法 2019年11-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中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5名全科医生进行全科培训需求内容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全科医学基本技能、全科医学其他技能、全科医学临床操作4部分37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10级评分法,并根据条目需求评分设置优先等级。结果 按条目评分≥9分的全科医生人数占比从高到低排序,在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部分,需求最高的是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策略〔47.7%(31/65)〕;在全科医学基本技能部分,需求最高的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全科处理〔55.4%(36/65)〕;在全科医学其他技能部分,培训需求最高的是社区营养指导〔36.9%(24/65)〕;在全科医学临床操作部分,需求最高的是氧气疗法、呼吸疾病常用吸入器和喷雾器使用方法〔46.2%(30/65)〕。根据评分优先等级标准,筛选出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策略、心脑血管常见疾病的全科处理、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全科处理、社区常见症状和急症的全科医学处理、急救技术、常见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常见影像识别解读(放射、B超)、十二导联及动态心电图判读8项作为首选培训内容,以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全科处理等13项主要备选培训内容。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紧密型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性培训方案中的8项首选培训内容和13项主要备选培训内容,可为医疗机构根据其自身资源定制培训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科进入中国内地以来,在政府对基层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全科医学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大部分综合医院已设置全科医学科,但其角色定位及全科医生培养发挥作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统计全科医学科病房收治病种情况,通过其顺位来分析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病房在全科医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探索其角色定位。方法 通过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信息中心统一调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全科医学科病房住院的1 728例次患者的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出院诊断及转归情况。结果 1 728例次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包括261个疾病种类,按系统分类就诊例次最高的疾病系统为呼吸系统〔379例次(21.93%)〕,其次分别为循环系统〔272例次(15.74%)〕、内分泌系统〔242例次(14.00%)〕、消化系统〔182例次(10.53%)〕、神经系统〔152例次(8.80%)〕。就诊人次最高的前10位疾病分别为肺炎、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心脏神经官能症、支气管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胃肠炎、糜烂性胃炎、心律失常,共803例次(46.47%)。2017、2018、2019年每年排在前3位的疾病均为高血压、肺炎、2型糖尿病,其中2017年,高血压30例次(15.79%)、肺炎24例次(12.63%)、2型糖尿病22例次(11.58%);2018年,肺炎83例次(10.30%)、高血压71例次(8.81%)、2型糖尿病70例次(8.68%);2019年,肺炎113例次(15.44%)、2型糖尿病82例次(11.20%)、高血压64例次(8.74%)。出院诊断患1种疾病者93例次(5.38%),合并2种或2种以上慢性病者1 635例次(94.62%)。经全科诊治后,病情好转或治愈下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27例次(36.28%)。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病种包括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疾病种类与社区相似。通过对收治病种顺位分析,提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有利于全科医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及慢性病管理技能,能有效地锻炼全科思维理念,有助于培养更能胜任社区全科诊疗工作的全科医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 提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建立完整的分级诊疗模式,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做支撑。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全科医生数量达到3.13人/万人口,但这一群体的工作满意度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目的 调查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现状,了解影响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方法 研究者于2021年7月5—31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广东省8 710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人口学信息与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情况,以及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短式量表。使用SPSS 24.0软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识别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获得6 006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8.96%。广东省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70±0.87)分。满意度较高的前3位条目分别是"能够为其他人做些事情的机会"〔(4.03±0.64)分〕、"独立工作的机会"〔(4.02±0.69)分〕、"同事之间相处的方式"〔(3.99±0.61)分〕;满意度分值较低的条目分别为"收入与工作量"〔(2.98±1.04)分〕、"职位晋升的机会"〔(3.19±0.92)分〕、"工作表现出色时所获得的奖励"〔(3.39±0.93)分〕。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收入、行政职务、在团队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是否拥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专家号源、是否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是否提供慢性病长处方服务、是否自学相关知识、是否与其他团队沟通并交流经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高收入、有行政职务、在团队中处于核心地位、有专家号源、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提供慢性病长处方服务、自学相关知识、与其他团队沟通交流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全科质控测评结果,以期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全科医学优化发展指明方向。  方法  于2019年5月6—31日,由上海市东片区负责人组织质控小组,通过实地调查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共计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科质量控制测评。测评内容包括机构基本条件、全科医生人员配备和岗位职责、全科医疗质量管理、全科医生疾病诊疗能力、全科医生慢病管理与处置能力、全科医师教育与培养,以及附加项——科研教学状况。  结果  浦东新区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分为(87.9±4.7)分,总得分为(90.2±6.0)分;总得分属于C档的机构数最多,有29家(61.7%)。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浦东新区全科医师教育与培养排全市第一,其余则无明显优势,且全科医生疾病诊疗能力和科研教学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区和郊区全科医生疾病诊疗能力得分在全市中均是最后一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科研教学与全科医生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全科医生疾病诊疗能力具有正相关关系(均P < 0.05)。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城、郊社区全科质控测评科研教学得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  结论  上海市社区全科质控中,浦东新区未能展示出“浦东”品牌效应,一些核心能力(全科医生诊疗能力、科研教学)甚至表现很差,有待落实区域内分级诊疗、配套全科绩效考核、加大科研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需注意科研教学和临床两手抓,以及城郊发展的均衡性,以全面改善当前较差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背景 进修学习是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的途径,在基层进修学习有助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且进修机构通过统计分析进修人员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总结经验、设计更好的进修课程。目的 统计2016-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总体进修情况,为今后合理设计进修程序、提高进修医师专业水平、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进修效果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修的人员资料(n=67),主要包括进修情况(包括每批次进修人员数目及进修时间、来源地区、单位、费用情况)、进修人员信息(包括进修人员的性别、年龄、职称、所在科室、职务)、进修安排(包括进修人员拟进修科室、实际进修科室、实际进修科室数量)。采用小组访谈法,对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修学习的7名进修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此次进修课程安排必要性、课程内容等方面。结果 2016年3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接收进修时间≥5 d的进修人员33批次,批次进修人数为1人共21批次,占63.6%;进修时间以<30 d为主,共计15批次(45.4%);20批次(60.6%)为非北京地区进修人员;进修人员单位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16批次(48.5%)〕;免费进修24批次(72.7%)。进修人员以女性为主〔39人(56.5%)〕、年龄集中在30~40岁〔37人(53.6%)〕;职称以中级职称〔31人(44.9%)〕为主,所在科室以全科和管理为主,分别为21人(30.4%)和16人(23.2%);职务以无职务〔43人(62.3%)〕为主。进修人员拟进修科室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全科〔30人(46.4%)〕、管理〔14人(20.3%)〕、护理和康复(分别为9人,分别占13.0%),实际进修科室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全科〔41人(59.4%)〕、保健〔27人(39.1%)〕和管理〔25人(36.2%)〕。在实际进修科室数量方面,每人进修科室为1~4个,进修1个科室者最多〔32人(46.4%)〕,进修2个科室者次之〔17人(24.6%)〕。在课程安排必要性上,6人持“很需要”态度、1人持“需要”态度,7人对讲课教师满意度评价为“很满意”。7人均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结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修批次多、进修需求大,进修人员以中级职称和无职务为主,在实际进修科室数量方面,每人进修科室为1~4个,进修1个科室者最多;进修人员对进修满意度高。但也存在进修流程更新滞后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流程以保证科学的培训、规范化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负担不断加重,职业倦怠凸显。当前,尚缺乏对不同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 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家庭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稳定性及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8月1—21日,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泰安市6个县(市、区)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760例,其中201例(26.4%)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559例(73.6%)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工作。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纳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760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68.9%(524/7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3.7%(128/201)、70.8%(396/559)。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MBI-GS总得分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年龄41~50岁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30岁者〔OR(95%CI)=7.119(1.770,28.638)〕,月收入>4 000元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2 000元者〔OR(95%CI)=0.194(0.040,0.941)〕,自评工作压力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3.629(1.475,8.929)〕,自评激励机制一般、比较有效/非常有效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激励机制极不有效/不太有效者〔OR(95%CI)分别为0.196(0.052,0.739)、0.235(0.066,0.834)〕;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女性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男性〔OR(95%CI)=0.603(0.396,0.920)〕,自评居民认可度一般、比较高/非常高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居民认可度非常低/比较低者〔OR(95%CI)分别为0.258(0.113,0.590)、0.428(0.199,0.918)〕,自评工作压力比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2.320(1.368,3.935)〕。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相对较重,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层面应加强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培训,提高其薪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层面应增加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机构编制设置和晋升机会,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此外,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简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8.
背景 我国全科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输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目前国内外对全科医生的能力评价主要依据世界家庭医师组织提出的6项核心胜任力,我国对全科医生能力评价研究较晚,研究多侧重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全科医生的临床能力等出发,对全科医生个人综合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建立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上海市某区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指导全科医生实践,为建立全科人才队伍、培养优秀全科人才起到指导作用。方法 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建立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于2018年6月在上海市某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随机选取4名全科医生,共48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自评的形式对上海市某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从临床诊疗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科研能力、人文素养4个方面构建了全科医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并对上海市某区全科医生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某区全科医生评价的总平均得分为78.45分,该区全科医生综合能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人文素养得分最高,科教能力得分最低,临床诊疗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位居中间。其中科教能力评分较低,仅为54.49分。结论 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多角度进行,在医疗、公共卫生、人文、科研方面,特别针对科研和教学等薄弱点,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全科医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全科临床质量控制考核情况, 夯实全科医生队伍及人才建设, 提升全科医生临床能力, 提高全科医疗服务。  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杨浦区全科临床质量控制小组对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全科临床思维、SOAP病史书写、常规技能操作、心电图读图诊断、X线诊断、常见慢性病管理能力, 研究全科医生配置、全科医生临床能力及全科科研能力等情况。  结果  3年内全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配置分别为3.34名、3.36名和3.32名; 其中, 中级以上职称占全科医生比例分别为83.12%、88.70%、93.21%;心电图读图诊断能力从5.60分上升至7.67分(标准分为10分); 慢性病管理能力考核得分分别为9.71分、9.90分、10.25分(标准分为15分); 全科科研能力方面, 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市级课题15项、区级课题21项、院校级课题11项, 护理区级课题2项, 康复市级、区级课题各2项, 公共卫生区级课题1项, 其中有2家社区3年内无课题立项。全区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为50篇左右, 核心期刊比例不足30%。  结论  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 临床能力、全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需要进一步努力完善和落实各项全科临床质量控制考核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 积极探索优秀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提高全科医疗水平及科研能力, 担负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国家新医改方案确定了建设中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最终达到全国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计划。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建设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正规(5+3)全科医生的培养,是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家庭医学服务诊所(Family Medicine Clinic,FMC)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认为创建合理有效的基层医疗服务运行机制和建立以高质量全科主治医生为核心团队的服务体系是成功建设中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医疗为主转变为“六位一体”综合健康服务,社区原有的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病房也转变成了综合病房。了解社区综合病房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准确把握服务对象健康需求、制订疾病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远郊社区综合病房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为实施针对性的疾病防治措施、开展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浦东新区所有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2015-2017年出院患者的性别、年龄、第一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这些信息均从“上海市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导出。结果 2015-2017年,浦东新区远郊社区综合病房出院患者共49 352人次,女27 294人次(55.30%),男22 058人次(44.70%);≥80岁者占42.59%(21 019/49 352);系统疾病排前3位的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40.95%,20 208/49 352)、循环系统疾病(32.46%,16 021/49 352)、消化系统疾病(7.32%,3 611/49 352);前3位系统疾病的月分布显示,呼吸系统疾病1月份出院人次占比最高(13.94%,2 816/20 208)、循环系统疾病3月份占比最高(9.53%,1 527/16 021)、消化系统疾病8月份占比最高(12.21%,441/3 611);单病种排前3位的依次为脑梗死后遗症(12.90%,6 366/49 3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2.65%,6 244/49 352)、急性支气管炎(9.44%,4 658/49 352);男性单病种首位是COPD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7.75%,3 915/22 058),女性单病种首位是脑梗死后遗症(13.37%,3 649/27 294)。结论 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主,发病高峰与季节有关;脑梗死、COPD的防控压力较大。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作为诊疗服务的主体,应根据患者年龄、疾病谱、发病高峰等特点,结合社区实际制订疾病防治策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健康服务;同时,针对社区高发病种,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及社区护理人员的健康服务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卫生工作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于2010年发文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从2015年起至今已有数届订单定向医学生完成了本科学业,其在疫情防控中的工作情况值得关注。目的 调查订单定向毕业生和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分析订单定向毕业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订单定向医学生队列研究”项目,本次随访调查于2020年9月采用电子问卷形式开展,有效随访我国中西部4所医学院校2015-2019届共1 631例订单定向毕业生和1 009例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基本工作情况、疫情期间工作情况等。结果 在调查期间处于工作状态的毕业生中,订单定向毕业生的疫情防控工作参与率高于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70.18%(1 113/1 586)比51.58%(293/568),P<0.05〕。订单定向毕业生中,男性参与率高于女性(P<0.05),2015-2016届参与率高于2017-2019届(P<0.05),已婚者参与率高于未婚/离异/其他婚姻状况者(P<0.05)。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订单定向毕业生中,参与较多的服务类别为健康宣传与教育〔88.59%(986/1 113)〕、社区防疫与管理〔85.62%(953/1 113)〕、核酸检测与筛查〔67.30%(749/1 113)〕,面临的常见挑战为缺少防护设备〔77.72%(865/1 113)〕、工作量和/或工作压力太大〔41.87%(466/1 113)〕、担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37.56%(418/1 113)〕,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日常临床工作量、日常公共卫生工作量增多的人员占比分别为57.50%(640/1 113)和62.26%(693/1 113)。结论 订单定向毕业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承担了多项重要工作,对全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同时存在着防护设备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改善基层卫生设施,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防护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目前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配置普遍未达到“2020年政策目标”,且注册率低问题突出,以我国西部最明显。政策工具是政府为实现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总称,只有政策工具适宜,才能使政策结果与政策目标相一致。目的 了解四川省政府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出台的全科医生相关政策中的政策工具的侧重点、不足及变迁。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以“全科医生”为关键词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网上检索2009-01-01至2019-12-31发布的全科医生相关政策文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从政策工具和政策发展过程两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8篇政策,268个政策编码中,规范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权威型、系统变革型、象征和劝诫型分别占4.9%(13/268)、8.6%(23/268)、22.4%(60/268)、54.5%(146/268)、7.8%(21/268)、1.9%(5/268)。政策工具在2012年和2018年形成两个高峰,前者以权威型工具为主,后者以能力建设型工具为主,权威型工具较前明显减少,激励型较前明显增加。使用最多的政策工具是目标与规划〔32.1%(86/268)〕,使用最少的是舆论宣传〔0.4%(1/268)〕。政策规划、政策实施、政策监督及政策评价占比分别为51.1%(137/268)、44.4%(119/268)、3.4%(9/268)、1.1%(3/268)。结论 新医改实施以来四川省全科医生政策工具使用符合实际需要,对全科医生发展有所裨益,未来政策优化应注重象征和劝诫型、激励型工具,并综合考虑各类型政策工具的联系和均衡使用,加强对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反馈。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升全科医生诊疗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设计必须满足全科医生诊疗需求及适应不同全科医生技能水平。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成绩与培训需求的因素,为组织适合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0-12月参加上海市全科医生基层常见病诊疗知识在线继续教育培训的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培训成绩、培训内容需求评价、培训内容满意度与培训形式需求评价数据。分析全科医生培训成绩在连续培训时间、城郊区、不同职称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培训内容需求在城郊区、职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培训内容满意度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结果 完成培训的全科医生3 344例,培训平均成绩为(4.80±2.67)分。连续参加2018、2019年两年培训的全科医生在2019年的成绩〔(5.09±2.60)分〕高于只参加2019年培训的全科医生〔(4.15±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全科医生成绩〔(4.97±2.68)分〕高于城区全科医生〔(4.30±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职称全科医生成绩〔(3.77±2.73)分〕低于初级职称〔(4.82±2.65)分〕、中级职称〔(4.85±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全科医生对指导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技能与脑卒中家庭康复的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及“急诊急救”“妇产科儿科”及“冠心病防治”方面的培训需求更高,而城区全科医生对“影像学与心电图”培训需求更高(P<0.05)。与无职称全科医生相比,初级职称全科医生对“影像学与心电图”方面的培训需求更高(P<0.008),中级职称全科医生对“急诊急救”培训需求更高(P<0.008);无职称全科医生对“营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培训需求高于初、中、高级职称全科医生(P<0.008)。全科医生对本次培训内容满意度为92.54%(844/912),培训内容满意度与培训成绩呈正相关(r=0.098,P<0.05),92.16%(762/1 198)希望接受“手机客户端线上培训。结论 比较而言,连续性定期性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效果更佳,城郊区、不同职称全科医生培训内容需求存在差异。建议组织具有连续性、定期性计划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调整培训难度、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地区、职称全科医生的需求;选择熟悉基层卫生工作的师资科学制定适合基层工作需求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强手机客户端这一便捷培训形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就医格局。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实践者,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感知对于制度落实至关重要,研究其对分级诊疗的感知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基于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分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的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4—10月,选取实施分级诊疗的6个案例省份,每个省份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个城区和1个郊区县作为研究案例地区,然后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每个区(县)抽取6家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最终抽取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家乡镇卫生院,对调查当日在岗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重要性、效果、阻碍的感知。结果共回收分级诊疗制度感知部分应答完整的有效问卷1 308份。其中,1 231例(94.11%)对于分级诊疗有利于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的说法持正向感知,1 219例(93.20%)同意分级诊疗对患者和居民有益的说法。1 209例(92.43%)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 189例(90.90%)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1 087例(83.10%)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改善医患关系,786例(60.09%)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减少医疗风险,611例(46.71%)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降低医疗费用。982例(75.08%)不认为分级诊疗会阻碍卫生机构发展,759例(58.03%)同意分级诊疗没有得到相应激励的说法,753例(57.57%)同意患者及其家属习惯了自由就医而不愿接受分级诊疗的说法,712例(54.43%)同意目前没有统一双向转诊标准和制度的说法,451例(34.48%)同意分级诊疗使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说法,403例(30.81%)同意目前没有有效转诊渠道的说法,387例(29.59%)认为目前其所在机构能力不足以有效实施分级诊疗的说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省份、性别、学历、职称、所在机构类型、岗位类别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感知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省份、性别、学历、职称及是否有正式编制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感知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性和效果的感知较好,但也担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阻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和所属地区等是其对于分级诊疗制度感知的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可以从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细节、提供相应激励及进行针对性宣传/宣教等方面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能力评价逐渐受到全科医学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为科学评价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15-25日,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相关文献。采用高级检索,构建检索策略:(岗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能力)*(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评价+评估+指标+工具),以“中文摘要”或“题目”为检索条件,匹配方式为“精确匹配”,检索时限为“发表时间不限-至今(2020年9月)”。应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文献763篇,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31篇。其中27篇中文期刊,4篇学位论文。研究涉及的指标构建方法有9种,使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22篇,71.0%),其次为定性访谈法(14篇,45.2%)、问卷调查法(14篇,45.2%)、Delphi法(14篇,45.2%)。最常见的参考模型是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树模型,有7篇(22.6%)研究在该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条目数量不一,最少14个,最多113个,指标数超过40个的有7篇研究。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内容涵盖广泛,基本符合中国全科医生岗位的能力要求。结论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实际应用,未来的研究可致力于中国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尤丛蕾  姚弥  齐建光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64-4371
背景 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简称全科继教)是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全科医学师资是全科继教不可或缺的参与方。了解全科医学师资对全科继教现状的看法有助于发现当前我国全科继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可为现存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视角。目的 从全科医学师资角度出发,了解我国全科继教现状及全科医学师资对现状的看法,探索全科继教师资的内涵,旨在为改善和提高全科继教的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采用滚雪球式抽样、目的性抽样法选取符合全科医学师资标准且具有丰富全科继教培训经验的全科医学师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视频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应用NVivo 12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结果 共纳入10例全科医学师资,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9~49岁,平均年龄(38.7±5.8)岁;8例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9例在三级医疗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从事全科继教培训工作的年限为4~12年,平均年限(7.8±2.8)年。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5个主题:全科医生方因素影响全科继教培训效果;全科继教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不足;教学理论对于全科继教教学较为重要,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缺少相关内容;立足基层需求、改进教学方式,以提升全科继教培训效果;全科继教培训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结论 我国全科继教面临师资管理水平较低、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明确全科继教师资内涵,并完善全科继教师资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对于探索有效的全科继教培训模式和提升全科继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在健康中国政策的指导下,上海的家庭医生常住人口签约率超过45%。但是楼宇白领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较低,白领人群亚健康问题也愈发严峻。目的 了解目前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8-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8个商务楼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及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包的需求3个部分。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5.48%。家庭医生一般服务和楼宇服务“非常需要”排序第一的条目分别是代配药服务〔29.49%(253/858)〕和颈椎病等的防治〔36.37%(315/866)〕。63.30%(507/801)的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包有需求,不同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投保情况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包需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楼宇白领人群“最希望的”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方式、服务时间、价格区间分别为现场咨询〔26.53%(230/867)〕、工作午间1 h〔40.43%(399/987)〕、0~100元〔48.38%(417/862)〕。结论 楼宇白领人群具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但缺乏便利可及的相应服务,建议设计针对白领的、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有偿服务包,并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