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菌特点。方法 通过临床感染监测和细菌分离鉴定技术,对某医院住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该医院356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有4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13.76%。从49例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分泌物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构成比依次为64.29%、26.79%和8.93%。年龄≥60岁、造口、合并肠梗阻、合并基础疾病、围术期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以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构成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该医院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革兰阴性菌为最主要致病菌,其与多种因素关系较为密切,应针对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为加强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某医院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调查44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1例,感染率为11.56%。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沉≥20 mm/h、血糖值≥11.1 mmol/L等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 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术中正确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851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SS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入组研究的851例患者中,感染组79例,非感染组772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超过21 d、低蛋白血症、贫血、曾住ICU、发热天数超过2 d、中心静脉插管天数超过2 d的患者术后发生SSI的风险增加。结论 胃癌根治术SSI发生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控制术后发生SSI。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乳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乳腺I类切口手术患者2 846例,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6例,感染率为1.6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恶性肿瘤、放疗、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切口≥10 cm、切口引流、BMI≥25 kg/m2等因素是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与多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患者颅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9年1—12月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的Ⅰ类切口手术61例感染患者和726例无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基础疾病等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有创性操作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2019年神经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脑Ⅰ类切口手术不同年龄、不同NNIS评级、是否患有基础性疾病、手术时间、首次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天数、使用呼吸机次数与天数、尿管插管次数与天数、同期住院天数、发热天数与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次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是否联用抗菌药物和手术时间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首次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是否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是影响神经外科Ⅰ类切口SSI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有效预防及控制措施,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了解郑州市属医疗机构手术科室医院感染现况,为制订该地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郑州市属38家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手术部位感染(SSI)现患率调查。结果〓调查日共计调查住院患者11 971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55%。Ⅰ、Ⅱ、Ⅲ、Ⅳ类切口SSI发生率分别为3.94%、2.35%、3.13%和6.80%。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40.00%,其中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为28.93%。SSI检出病原菌居首位的为肺炎克雷伯菌。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58%。结论〓郑州市医疗机构手术患者Ⅰ类切口SSI感染率较高,应加强SSI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防控SSI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住院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该医院连续4年共实施骨科手术23 760例,发生SSI共计182例,SSI发生率为0.77%。从SSI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90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清创术患者SSI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关节置换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超过14 d,术前住院时间超过7 d,Ⅱ、Ⅲ类切口等因素为骨科手术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了解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相关因素,为防控手术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胃肠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调查的胃肠Ⅲ类切口手术患者63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07例,感染率为16.77%。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切口大小、血糖≥10 mmol/L、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等因素为胃肠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微创手术、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胃肠Ⅲ类手术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 方法 调查某院2015-2016年部分外科手术1 360例次,术前根据手术切口污染情况进行切口类型分类,术后密切观察手术部位伤口愈合情况,并对病原菌进行分析。 结果 共发生SSI 66例,感染率为4.9%;手术危险等级分类、手术切口分类调查中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60岁和≥6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结论 缩短手术时间,术前做好必要准备,有利于预防和减少SSI,术后应加强手术部位的观察,严格遵守换药流程和要求,避免手术部位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下肢骨折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危险因素,为防控CAUTI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下肢骨折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的CAUTI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析该医院下肢骨折术后留置尿管患者322例,发生CAUTI 50例,CAUTI发生率为15.5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留置时间、麻醉方式、镇痛泵给药途径、卧床时间和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术后留置尿管患者CAUT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AUTI骨科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应结合分析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了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特点,为SSI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对2015年1-12月手术出院患者进行SSI监测。 结果 22 06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SSI 68例,发病率为0.31%;胸外科和神经外科SSI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42%和2.05%;手术风险分级0-3的患者SSI发病率分别为0.12%、0.69%、1.74%和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SI类型中器官(或腔隙)感染占52.94%;手术部位病原学送检率为76.47%,阳性率为75.93%,共检出病原菌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14%。结论 器官(或腔隙)感染是SSI主要类型,革兰阴性菌是SSI主要病原体,应重点关注胸外科和神经外科以及手术风险分级高的患者的SSI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JP2〗探讨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特征及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8年1-12月某医院收治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统计肺部感染情况和感染特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6例心脏大血管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9例,感染率为10.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存在感染、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及呼吸机使用天数多是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率高,相关影响因素多,应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预防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了解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住院实行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16例脊柱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38例,感染率为4.66%。从感染患者感染切口分泌物中共分离到病原菌55株,革兰阳性菌占61.82%,其余为革兰阴性菌;居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因素为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危险因素明确,有针对性地防控措施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380例住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80例,发生围手术期感染者117例,围手术期感染率为30.79%。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和术后用药天数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围术期手术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发现的主要危险因素,尽早评估导尿管拔除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防控围手术期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研究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某医院397例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397例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共有30例发生了产褥感染,感染率为7.56%。从30例产褥感染的产妇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2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63%,革兰阴性菌占70.37%。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胎膜早破、围术期血红蛋白数值<90 g/L、手术时间≥90 min以及术前合并生殖道感染等是引起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相关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种因素促使产褥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提出防控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耳鼻咽喉科2013-2014年期间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评估耳鼻咽喉科手术患者3 884例,发生医院感染128例、136例次,医院感染率为 3.29%、例次感染率为 3.5%。感染以喉癌手术患者为主,占59.4%,其次是行耳乳突根治术和鼻内窥镜术患者,占29.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为65.4%。结论 耳鼻咽喉科术后医院感染率高于医院平均水平,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喉癌手术及耳鼻手术中,需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实施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调查该医院住院实施结直肠癌手术患者8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0例,感染率为34.9%。从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0株,包括革兰阴性菌18株、革兰阳性菌9株和真菌3株。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高龄、术后低温、进食及引流时间是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体温、引流时间等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b> 研究结直肠手术术后不同类型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更精准的防控策略提供专业理论支持。方法 <\b> 通过分层分析方法,对某医院825例结直肠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 在825例不同类型结直肠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134例,感染率为16.24%。深部切口、浅表切口和器官腔隙切口感染率构成比依次为41.79%、40.30%和17.91%。手术持续时间、联合手术方式和术前ASA评分值构成结直肠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b> 结直肠手术后SSI发生率较高,实施目标性监测,找出危险因素,可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1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161例HIV感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值(>24.5或<18.5 kg/m2)、病程(≥5年)、切口分类(Ⅲ或Ⅳ)、手术时间(≥30 min)、出血量(≥100 mL)、切口大小(≥5 cm)、血浆病毒载量(≥10 000 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血红蛋白浓度(≤90 g/L)等7个因素是HIV感染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切口大小(≥5 cm)、切口分类(Ⅲ或Ⅳ)等是HIV感染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与规范抗病毒治疗史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规范抗病毒治疗,抑制CD4+T淋巴细胞降低,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术中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感染或污染等可减少HIV感染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 共分析某医院实施心脏外科手术1 377例,发生术后医院感染106例,术后感染率为7.70%。复合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的术后感染率最高,分别为22.92%和21.15%。术后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血液系统和手术部位。下呼吸道和血液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手术部位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肺部疾病、手术前曾感染、术前住院时间长和机械通气时间长等因素构成心外科手术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高风险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