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林  艾敏  沈薇 《重庆医学》2014,(25):3336-3338
目的:分析该院近5年来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变化与各评分对风险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329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病因及相关资料。结果(1)平均年龄54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24∶1.00。死亡31例(2.3%),再出血20例(1.5%)。(2)位于前5位的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静脉曲张性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管炎及食管溃疡。青中年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78.5%),中老年胃溃疡居多(93.2%);肝硬化多见于中年人(58.4%),老年人占急性胃黏膜病变的52.8%,胃癌的73.8%。近年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人数构成比由32.2%下降至24.7%,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人数构成比由7.7%上升至13.7%。(3)Child-Pugh C级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死亡及再出血比例显著高于A级和B级,Blatchford中、高危组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再出血比例显著高于低危组,Rockall评分高危组死亡患者比例高于中、低危组。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人数(尤其是老年人及 NSAIDS诱发者)逐年增高,但溃疡比例有所下降;各评分均能对出血风险进行初步预估。  相似文献   

2.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源性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浩  李彦芳  应达时 《当代医学》2010,16(32):14-15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HU)的临床特点和四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210例,内镜检查了解溃疡合并出血发生情况及四联疗法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并与同期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疗效对比分析。同时胃粘膜活检做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HU患者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合并出血率高。HU组和PU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65.7%和88.5%。随访两年后,HU组溃疡复发率为68.4%,再出血率为30.2%,PU组溃疡复发率为48.9%,再出血率为16.6%,两组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O1)。HU患者Hp阳性率为72.4%。根除Hp可明显提高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降低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结论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较难治愈,且易合并出血,根除HP有助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学红 《广西医学》2009,31(4):558-559
目的探讨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性消化性溃疡诱发因素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占66.7%,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占33.3%,不良生活习惯占30.8%;发病部位胃溃疡占46.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39.7%;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42.3%。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不良生活习惯均是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常见诱发因素;老年性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典型,胃溃疡的发病率较高,并发症以出血多见。  相似文献   

4.
何玉环 《海南医学》2014,(21):3146-3148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并接受内镜治疗的3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患者186例,非老年患者200例。分析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并对内镜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是两组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其中老年组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1.9%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Rockall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发生率高,预后比非老年患者差。内镜治疗疗效确切,Rockall低、中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活检后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70%,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率23.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47例,HP阳性率10.6%,十二指肠溃疡113例,HP阳性率94.7%;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68例,HP阳性率17.6%,十二指肠溃疡16例,HP阳性率5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62例高危PU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再出血组出现休克、输血量≥1 000 mL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再出血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白蛋白(ALB)均低于未再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IMS65、罗卡尔(Rockall)评分、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溃疡位于胃角、十二指肠和吻合口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休克(OR=5.338,95%CI:2.456~11.600,P<0.001)、输血量≥1 000 mL(OR=3.387,95%CI:1.424~8.054,P=0.006)、低蛋白血症(OR=0.897,95%CI:0.836~0.963,P=0.003)、十二指肠溃疡(OR=0.239,95%CI:0.080~0.719,P=0.011)及未使用钛夹止血(OR=0.333,9...  相似文献   

7.
江海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0):1238-1239
目的了解四川省盐亭县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防范措施。方法分析2004年—2011年我院早诊早治科2629例40岁~69岁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所有被检查患者中检出消化性溃疡2629例,我县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24.65%,同广东省乐昌市的24.1%接近,介于广州市发病率(32.58%)和哈尔滨市发病率(10.33%)之间。2629例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2140例,胃溃疡372例,复合性溃疡109例,食管溃疡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1892例,女737例。结论①病变好发部位以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胃溃疡次之,食管溃疡最少见。②溃疡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③十二指肠溃疡以球前壁最多,胃溃疡好发部位以胃窦部最多。  相似文献   

8.
35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具有典型规律性上腹痛者9例(25.71%),非典型症状者16例(45.71%),完全无症状者10例(28.57%);胃溃疡23例(65.72%),十二指肠溃疡10例(28.57%),复合性溃疡2例(5.71%);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例(8.5%)。结论:老年性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临床应引起重视,及时作胃镜确诊。治疗上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和根治幽门螺杆菌是治疗老年性溃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邢馨 《当代医学》2010,16(28):23-24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224例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多见(46.4%),但胃溃疡出血发生率增加(26.3%),稍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20.1%);急性胃粘膜损害出血发病率18.7%,占病因第二位;食管癌、胃癌出血发生率11.6%,占病因第三位;老年患者合并症、并发症、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急性胃粘膜损害出血、食管癌、胃癌出血发生率增加,并发症多,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0.
侯华军  高云荣  刘锦涛 《河北医学》2005,11(11):1000-1002
目的:了解无症状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变类型分布,发生率,好发季节,年龄分布及复发等,从而指导临床针对性治疗及预防.方法:收集我院自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收治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275例患者,对其中107例无症状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无症状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总数的38.9%,男女比例为2.45:1,以1~2月及12月为高发季节,胃溃疡并出血者占14.9%,年龄>60岁6例,占37.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占77.5%,年龄>60岁的17例,占20.5%.复合性溃疡占4.6%.吻合口溃疡占5.1%.复发病例24例,占无症状病例22.4%.无症状患者重度贫血所占比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患者.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无症状性消化性溃疡常因无症状不能早期治疗,常并发出血,有必要提高高危人群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血并发症.加强医务人员对无症状患者医嘱依从性诱导和行为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高发季节及溃疡危险因素存在时药物预防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2021年4月30日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病例组,以同一时期在泌尿外科住院的无消化性溃疡、无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性别、年龄(±2岁)、民族(藏族、汉族),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为<4 000 m和≥4 000 m两组)进行1 ∶1病例匹配,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纳入393例。两组间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吸烟,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合并HAPC、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慢性肺病、关节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中合并HAPC患者28例(7.1%),对照组为5例(1.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APC(OR=5.270,95%CI:1.806~15.380)、居住在城镇(OR=2.369,95%CI:1.559~3.602)、饮酒(OR=3.238,95%CI: 1.973~5.317)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抗凝药物(OR=20.584,95%CI:2.639~160.545)是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了居住在城镇、饮酒、服用NSAIDs/抗凝药物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APC与我国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增加有关(OR=5.270)。结论: 我国西藏地区合并HAPC的患者可显著增加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糖尿病肾病(DN)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为规范化、标准化DN的中医药临床诊疗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目前DN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化、标准化。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增城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与内分泌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T2DM 31例,DNⅢ期31例,DNⅣ期32例,DNⅤ期31例;另募集同期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健康组。统计各组本证、标证数量与比例,并检测各证型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清蛋白(ALB)、尿蛋白定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T2DM患者主证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证〔32.2%(10/31)〕与气阴两虚证〔58.1%(18/31)〕,DNⅢ期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证〔48.4%(15/31)〕,DNⅣ期主要表现为阴阳两虚证〔46.9%(15/32)〕与脾肾气虚证〔31.2%(10/32)〕,DNⅤ期主要表现为阴阳两虚证〔64.5%(20/31)〕。T2DM和DNⅢ~Ⅴ期患者标证均主要表现为湿证和瘀证。DNⅢ~Ⅴ期各组患者肾功能指标、ALB、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UN、Scr、CysC、尿蛋白定量排序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eGFR、ALB排序为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燥热证。湿证、痰证、瘀证三组之间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主证证型与BUN、Scr、CysC、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关系,与eGFR、ALB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DN随着疾病分期的进展,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DN患者的BUN、Scr、CysC、eGFR、ALB、尿蛋白指标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致命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能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病死率。然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无创模型。目的 构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采用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采用LASSO回归模型、十折交叉验证法获得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最佳风险预测因子子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预测因子。根据风险预测因子,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以评估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低危食管静脉曲张92例,高危食管静脉曲张112例。胃左静脉内径〔OR=2.174,95%CI(1.547,3.056),P<0.001〕、血小板计数〔OR=0.970,95%CI(0.950,0.991),P<0.001〕、脾厚径〔OR=1.061,95%CI(1.003,1.123),P=0.039〕、腹腔积液〔OR=3.091,95%CI(1.768,5.404),P<0.001〕是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921,0.978)〕;经内部验证,该模型的C-index为0.951;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胃左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脾厚径、腹腔积液4项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有助于在肝硬化患者中筛选出高危食管静脉曲张者。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目前,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有创的SYNTAX评分进行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是否出现慢血流更是难以预测。能否在无创的前提下找到一种生物标志物来准确预测高危冠状动脉病变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心血管研究热点之一。目的 评价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Adropin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NSTE-ACS入院行PCI术患者240例,另选取同期心内科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STE-ACS患者进行SYNTAX评分,根据SYNTAX评分分为:高危组(SYNTAX≥33分)、中危组(22分相似文献   

15.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引起狼疮性肾炎(LN),从而极大地影响SLE患者的生存率。β2微球蛋白(β2-MG)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膜上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目前还未明确。目的 探讨血清β2-M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评价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及肾内科就诊的SLE患者260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根据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SLEDAI评分0~9分)118例、中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0~14分)76例、重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5分)66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77例、肾功能轻度异常组45例、肾功能中度异常组23例、肾功能重度异常组9例及肾功能极重度异常组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肾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疾病活动度组患者年龄、LN检出率、β2-MG、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血肌酐(Scr)、eGF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C3、C4、24 h尿蛋白定量(U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肾功能组患者年龄、病程、LN检出率、β2-MG、Hb、PLT、ALB、Scr、C3、SLEDA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β2-MG与年龄、LN、Scr、抗dsDNA抗体、UTP、SLEDAI评分呈正相关,与Hb、PLT、ALB、eGFR、C3呈负相关(P<0.05);eGFR与LN、Hb、PLT、ALB、抗RNP抗体、C3呈正相关,与年龄、β2-MG、Scr、BUN、抗dsDNA抗体、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SLEDAI评分与LN、β2-MG、Sc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RNP抗体、UTP呈正相关,与年龄、Hb、PLT、ALB、eGFR、C3、C4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2-MG〔OR=1.197,95%CI(1.004,1.427)〕、PLT〔OR=0.992,95%CI(0.984,0.999)〕、eGFR〔OR=0.983,95%CI(0.968,0.998)〕、抗dsDNA抗体〔OR=2.239,95%CI(0.801,6.256)〕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P<0.05);LN〔OR=9.687,95%CI(1.004,93.500)〕、β2-MG〔OR=1.407,95%CI(0.797,2.481)〕、Scr〔OR=1.248,95%CI(1.154,1.351)〕、抗RNP抗体〔OR=5.149,95%CI(1.028,25.785)〕为SLE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β2-M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单纯注射与联合柔和电凝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对比情况。方法分析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2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单纯注射组60例和联合柔和电凝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及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情况,统计1周内再出血率、总止血率、中转手术率、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分别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t=0.32、0.35,均P〉0.05),两组止血成功率、止血失败率、1周内再出血率、总止血率、中转手术率、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单纯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0、12.50、22.22、12.50、12.50,t=10.01、10.10,均P〈0.05)。结论内镜下注射与联合柔和电凝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止血效果明显,再出血率和中转手术率低,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源性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Hepatogeniculcer ,HU)的临床特点和四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10 5例 ,内镜检查了解溃疡合并出血发生情况及四联疗法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 ,并与同期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疗效对比分析。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HU患者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 ,合并出血率高。HU组和PU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 65 7%和 88 5 %。随访 2年后 ,HU组溃疡复发率为 68 4% ,再出血率为 3 0 2 % ,PU组溃疡复发率为 48 9% ,再出血率为 16 6% ,两组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HU患者Hp阳性率为 72 4%。根除Hp可明显提高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 ,降低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结论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较难治愈 ,且易合并出血 ,根除HP有助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张清淋  张国强  占强  聂贺  唐良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17-4222
背景 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是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之一,而住院时间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疗和管理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分析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测评分模型,为临床干预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2019年从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出院的PUB住院患者485例,采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3的病例纳入训练集,1/3的病例纳入测试集。以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为分界点(>8 d),将全部患者分为超长组和正常组。采用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依据回归系数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制定预测评分模型。分别绘制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485例患者中训练集323例,其中超长组75例,正常组248例;测试集162例,其中超长组34例,正常组128例。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810,95%CI(1.567,5.040)〕、白细胞计数(WBC)和/或中性粒细胞分数(NE)升高〔OR=2.491,95%CI(1.310,4.738)〕、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OR=1.960,95%CI(1.098,3.498)〕、输血〔OR=3.367,95%CI(1.664,6.812)〕、合并肾功能不全〔OR=4.809,95%CI(1.456,15.884)〕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7〔95%CI(0.71,0.84)〕,在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6〔95%CI(0.66,0.86)〕,最佳界值均为2.45分。结论 年龄≥60岁、WBC和/或NE升高、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输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依据危险因素制定了一种具有较高辨别力的简单易行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为优化PUB患者住院评估及管理提供参考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张昊  高黎黎  薛冰  蔡雷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89-169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较早设计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医院普外科首次行ERCP患者1 120例,按照是否出现选择性插管困难将其分为插管顺利组(918例)和插管困难组(20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术前结石嵌顿及壶腹部肿瘤发生情况、急诊ERCP、ERCP指征、憩室分布情况、胆胰管汇合方式、乳头形态、瘘管、疑似胆管狭窄及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发生情况。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嵌顿〔OR=11.420,95%CI(5.569,23.414)〕、术前壶腹部肿瘤〔OR=3.370,95%CI(2.023,5.609)〕、乳头中心不对称憩室〔OR=4.970,95%CI(2.862,8.623)〕、憩室内乳头〔OR=26.210,95%CI(8.126,84.533)〕、隔壁型(V型)胆胰管〔OR=6.990,95%CI(1.121,43.557)〕、共同通道型(Y型)胆胰管〔OR=16.670,95%CI(2.621,106.073)〕、乳头轴向偏斜〔OR=20.180,95%CI(11.748,34.655)〕、乳头膨大〔OR=16.710,95%CI(8.753,31.896)〕、乳头狭窄〔OR=13.640,95%CI(5.199,35.764)〕、疑似胆管狭窄〔OR=2.100,95%CI(1.067,4.129)〕、SOD〔OR=2.900,95%CI(1.516,5.564)〕是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P<0.05)。202例选择性插管困难患者中,行乳头切开者131例(64.8%),行长镜身技术者100例(49.5%),行双导丝者92例(45.5%),行更换导丝者90例(44.6%);单独使用1种辅助策略技术者50例(24.8%),2种技术联合使用者95例(47.0%),3种技术联合使用者57例(28.2%);行辅助策略后成功者151例(74.8%)。插管顺利组患者与选择性插管困难成功亚组患者高淀粉酶血症、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解剖因素和疾病特征对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具有预测作用,可根据患者具体指标选择针对性的辅助策略,从而减少选择性插管次数和操作时间,提高胆胰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根除Hp是治疗相关疾病的关键环节。然而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部分中药显示出有效的杀菌、抑菌作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是否能提高Hp根除率日益受到关注。目的 系统评价荆花胃康联合三联或四联疗法与四联疗法对比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Ovi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荆花胃康联合三联或四联疗法(试验组)与四联疗法(对照组)对比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8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2 及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2 9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对比四联疗法,试验组与对照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94,1.02),P=0.3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RR=0.39,95%CI(0.26,0.58),P<0.000 01〕;试验组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RR=1.31,95%CI(1.14,1.51),P=0.000 2〕。荆花胃康联合四联疗法对比四联疗法,试验组Hp根除率较对照组升高〔RR=1.16,95%CI(1.08,1.24),P<0.000 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RR=0.36,95%CI(0.15,0.82),P=0.02〕;试验组与对照组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7,1.36),P=0.12〕。结论 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与四联疗法相当,且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优于四联疗法,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荆花胃康联合四联疗法与单用四联疗法相比根除Hp的疗效更佳,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与四联疗法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