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相关学会年会的摘要和报告中PCI后采取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其中降阶治疗组患者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标准治疗组患者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出血、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最终获得文献6篇,包括6 711例患者,其中RCT 3篇,均有一定偏倚风险;队列研究3篇,均有中等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1,1.02)]、出血发生率[RR=0.74,95%CI(0.51,1.07)]、全因死亡率[RR=1.08,95%CI(0.67,1.75)]、心源性死亡率[RR=0.72,95%CI(0.38,1.37)]、心肌梗死发生率[RR=0.82,95%CI(0.57,1.16)]、卒中发生率[RR=0.61,95%CI(0.30,1.24)]、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RR=0.69,95%CI(0.21,2.23)]、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RR=1.14,95%CI(0.78,1.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阶治疗组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5,95%CI(0.64,0.89),P<0.05]。结论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可降低患者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同时不增加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仍存在争议。现根据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的最新研究,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国内外指南均首选推荐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但由于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如何选择适宜的个体化DAPT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介绍近年来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策略的临床试验获益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十分重要,患者虽接受规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可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残留高反应性(HRPR)为PCI后支架内血栓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疗效及预后欠佳的主要影响因素[2]。因此个体化抗血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指南大多数推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采取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但长程DAPT方案势必会增加出血风险.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使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新型P2 Y12受体抑制剂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以及PCI术中腔内影像学的应用,都大大降低了PC...  相似文献   

6.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一直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当前指南建议,在无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情况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DAPT时程至少12个月,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DAPT时程至少6个月。但目前DAPT的最佳治疗时程及6~12个月后进一步抗栓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主要对CAD患者PCI术后DAPT时程的影响因素及6~12个月后的进一步抗栓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以降低死亡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显著改善ACS患者临床转归,指南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作为ACS和PCI术后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方案[1].但两药联用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因此相当数量患者需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最近,多项研究涉及氯吡格雷与PPI联用的不良反应,备受临床医师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做此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然而, PCI术后血栓事件仍有发生,可能与抗血小板作用的延迟、PCI初期不能提供充分的拮抗作用及个体最大平均有效剂量的差异性有关[2]。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预测临床预后,也开始尝试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QT离散度(QTd)以及对炎性因子hs-CRP、sCD40L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口服氯吡格雷)、试验组35例(口服替格瑞洛),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行双联抗血小板聚集(DAPT)治疗1年。测量两组治疗前及术后24h、1月、1年QTd值以及静脉血hs-CRP、sCD40L值。术后6个月随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h、1月、1年,试验组QTd值及hs-CRP、sCD40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2.9%)小于对照组(47.1%)(P<0.05)。结论 ACS患者PCI围术期应用替格瑞洛能显著缩短QTd,降低炎性因子hs-CRP、sCD40L水平,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治疗不耐受(表现为非严重出血或呼吸困难),探讨减半剂量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使用标准剂量替格瑞洛(90 mg,2/d)不耐受的PCI后ACS患者70例,予以半量替格瑞洛(45 mg,2/d)治疗至PCI后12个月。检测应用半量替格瑞洛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记录呼吸困难、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及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减半剂量治疗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所升高[(10.0±9.5)%vs.(16.6±10.0)%,P<0.05];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共23例,其中显效10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缓解率达87.0%;出血事件明显减少(82.9%vs.24.3%,P<0.05);未记录到MACE。结论PCI后ACS患者予标准剂量替格瑞洛治疗不耐受时,减半剂量治疗可有效缓解呼吸困难和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而未增加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液pH值及血清胃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应用猴头菌提取物(谓葆)3个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第1周加服阿莫西林、灭滴灵、奥美拉唑综合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及血清胃蛋白酶Ⅰ(PGⅠ)、Ⅱ(PGⅡ)含量.[结果]2组治疗前胃液pH值及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胃液pH值下调(P<0.05),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明显上升(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调、上升更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中药益气活血方具有较好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功效,其作用与下调胃酸pH值、上调血清PGⅠ、PG Ⅰ/PG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速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08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对其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包括中慢代谢患者60例,将其分为A组(30例)给予氯吡格雷75 mg/d,B组(30例)给予替格瑞洛90 mg,2次/d;快代谢患者48例为C组,给予氯吡格雷150 mg/d。比较3组患者行PCI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C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速度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给予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常规治疗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替格瑞洛能够有效减轻血小板聚集率,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调脂疗效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70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78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2周、4周、12周、24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血脂,分析两组间差异及调脂疗效。并且术后24 h及用药后24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LVEF与临床冠状动脉事件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2)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下降率,分别为4周40.0%比34.1%,12周59.4%比50.5%,24周72.9%比58.6%(P<0.05);血清cTnI下降率,分别为2周54.3%比37.8%(P<0.05),4周50.0%比42.2%。随访期内,观察组与对照组LVEF的上升率,24周时分别为39.0%比22.5%(P<0.05),两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下降率在给药12周后,总胆固醇(TC)为21.7%比12.3%(P<0.05),给药24周后TC为23.4%比11.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9.5%比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3)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C降至≤1.8mmol/L的目标值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PCI术后,他汀类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具备PCI指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7例,分为合并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132例和未合并心房颤动组(未心房颤动组)115例,在PCI术前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分别测量PCI术前及术后6h及1周时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2组患者PCI术前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患者cTnI、hs-CRP高于未心房颤动组(P<0.05);PCI术后6h,2组患者cTnl、CK-MB和hs-CRP均明显升高,心房颤动组升高更明显(P<0.05);PCI术1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心房颤动组下降较未心房颤动组明显,但未回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行PCI治疗,他汀类药物抗炎、保护心肌作用更强,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低辐射剂量模式对肥胖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术后血清miR-133a和miR-208a表达和远期预后影响。 方法选取化州市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PCI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行PCI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低辐射剂量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hs-CRP、miR-133a、miR-208a表达水平、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经PCI手术治疗后的近期康复情况和远期预后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中hs-CRP、miR-133a、miR-208a表达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与手术前相比,研究组患者PCI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心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的心绞痛评分显著的改善(P<0.01)。两组手术成功率和1年随访期主要不良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辐射剂量模式能够保证肥胖患者PCI手术的临床疗效,减轻放射性损伤,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得安胶囊联合四联疗法对胃溃疡伴Hp 感染患者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 年4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300 例胃溃疡伴Hp 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0 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观察组采用胃得安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比较2 组临床疗效、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对患者左室重构的临床作用。方法对50例首次心肌梗死患者,平均于发病(3.8±2.1)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前瞻性研究。按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否进行PCI及PCI成功与否分为PCI组(28例PCI成功患者)和对照组(22例未行PCI患者)。对PCI组患者,于术前[平均(4.5±3.3)d]及术后随访期[平均(6.9±1.3)个月]及对照组患者于相当于PCI组术前和随访期时间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价左室容量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PCI组术后随访期左室容量较术前减小、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而左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CI组随访期左室容量较小,而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肌梗死恢复期,PCI尚能阻止患者的左室重构,改善患者的远期左室功能,具明显临床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维持剂量(150 mg/d)氯吡格雷是否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方法:经Grace评分分级的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随机分为氯吡格雷75 mg/d组(n=40)与氯吡格雷150 mg/d组(n=40),30 d后均以75 mg/d维持治疗。分别检测PCI术前、30 d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氯吡格雷150 mg/d组和75 mg/d组,术前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PCI术后30 d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且氯吡格雷150 mg/d组较75 mg/d组对上述炎症因子的抑制程度更明显(P<0.05);3.2组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围术期应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抑制高危ACS患者动脉炎症反应而不增加出血风险,有助于降低短期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