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损伤血管的局部血管反应以及血小板的活化和血浆中凝血系统的激活,血浆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牢固的止血血栓,有效地制止出血。血小板的活化与凝血过程密切相关。血小板的活化包括血小板的粘附、变形、释放和聚集等反应。血小板表面吸附有各种凝血因子,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等。血小板还含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如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因子Ⅷ/vWF、因子Ⅺ与因子Ⅷ等。这些因子在血小板活化时被释放,参与凝血过程。  相似文献   

2.
激动剂诱导血小板活化机制及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血小板活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可引起血小板包括形变、颗粒内容物释放、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活化聚集是正常凝血的关键步骤之一,但过度的血小板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急性缺血事件。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血栓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针对活化通路中的受体或者信号分子,通过抑制受体或者阻断信号传播而发挥作用。本文对常见诱导剂诱导血小板活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介绍,并对受体拮抗药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具有的黏附、聚集和释放等主要生理功能参与血栓与止血的形成。活化的血小板可表现出多种细胞反应,包括形状的改变,膜糖蛋白的转移和构型的改变,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的分泌和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的形成。 PMP 体积小于正常血小板但具有完整的膜结构,PMP 膜上表  相似文献   

4.
侯丹 《医学综述》2012,18(6):819-821
血小板活化包括血小板形态的改变、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成分的释放。近年来发现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第4因子、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可溶性P选择素等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在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指标物可引导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预后情况及治疗反应。监测血小板活化指标物可辅助于抗栓治疗,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活性是指血小板在各种诱导剂作用下释放其颗粒内容物,产生生物学效应,在初期止血过程中发生粘附-变形-释放-聚集等反应,这些血小板的基本反应,统称为血小板活化反应。激活血小板的途径包括TXA2、ADP与不依赖TXA2和ADP的第3条途径,血小板的活化在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动作用,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内皮下胶原纤维、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小板活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随着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的逐渐深入,目前临床出现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对此进行如下综述,并着重介绍近年来阿司匹林的一氧化氮衍生物(NO-Aspirin)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体内外试验观察了槲皮素对血小板的作用。结果发现,槲皮素可显著抑制二磷酸腺苷、胶原、钙离子载体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5—羟色胺的释放反应;槲皮素能减少血小板血栓烷B_2量、升高6—酮—前列腺素F_(1α)量和6—酮—前列腺素F_(1α)/血栓烷B_2的比值。初步探讨了槲皮素的作用机理,认为其主要是通过影响ADP 和TXA_2途径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等多种功能 ,血小板的功能检查对正确诊断疾病和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镁离子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测定了在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的作用下不同浓度的镁离子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实验对象 健康体检者 44例 ,男女各 2 2例 ,年龄 2 1~2 3岁 ,一般血液学检查及血栓止血实验 (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第Ⅲ因子测定 ,活化全血凝固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检查均正常 ,未使用任何药物。1.2试剂 ①OBS缓冲液 :巴比妥钠 1.15 5 g、氯化钠 1.…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活化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自1842年Donhe首次描述血小板以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20年来,对于血小板功能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许多实验揭示了血小板在血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体内血小板的活化可导致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进尔在血栓性疫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试图通过观察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来寻找有效的抗血小板药及心血管药物。迄今为止,已知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至少存在着3条途径,即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花生四烯酸(AA)途径和凝血酶遗径。本文就这几条途径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两种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197袋手工血小板、77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RBC和WBC含量检测,了解其达标情况;对76例输注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平均含量为(2.23±0.54)×1011,合格率为74.03%;手工血小板平均含量为(0.62±0.13)×1011,合格率为84.26%;两种血小板的RBC平均含量超过质量标准,WBC平均含量低于质量标准。输注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患者分别有87%和80%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结论:手工血小板计数含量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与之接近,在临床上可合理充分使用。  相似文献   

12.
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与形态计量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30例原发性BCS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和形态计量学方法,测定血小板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 BCS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血小板外形和内部结构上有明显差异。BCS组的血小板面积、短径、形状因子、α颗粒数、α颗粒数/μm^2较对照组减少。周长、长径无明显差异,而比表面则较对照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鲜血小板输注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用新鲜和深低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用新鲜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另外49例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共接受血小板输注79次,平均每例输注1.88次,CCI值有效率35.4%,临床疗效有效率88.09%;输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组共131次.平均每例2.67次,CCI值有效率16.79%,临床疗效有效率81.63%;两组间比较CCI值及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疗效优于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明原因多部位出血性血小板产现是一新型出性血疾病,特征为同一血小板对常规诱导阈值浓度的各种诱导剂可有正常或有缺陷的聚集反应。观察同一患者聚集的、不聚集的和静息的血小板,在电镜下的超向一结构。结果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均符合正常对照者形态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Hemoglobin and platelet count effect on platelet yields in plateletphere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Platelet transfusion in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 especially those with marrow failure,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pport measures available. Treatment success depends on rational use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Platelet yield, reflected in transfused platelet dose, influences platelet recovery in the patient and allows prolonging intervals between transfusions. In this study, our main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donor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factors that showed some influence on platelet yield obtained by apheresis. METHODS: Healthy donor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prior to performing plateletpheresis. Platelet yield was quantified after plateletpheresis procedure was concluded in two different ways: a) prefixed volume of 5,000 mL processed, and b) volum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manufacturer recommendations. Age, gende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platelet and leukocyte count, height, and weight were included as yield-predicting donor variables. RESULTS: In group A, two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donor platelet count and hemoglobin (Hb) concentrations with r = 0.554, and in group B, donor platelet count, Hb concentrations, and volume with r = 0.758. CONCLUSIONS: Donor platelet count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influence platelet yield: higher platelet count corresponds to higher yield, while hemoglobin show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i.e., the lower th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the higher the platelet yiel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后,HLA-Ⅰ抗体和HPA抗体产生的概率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反复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和单采血小板史,现因血小板计数低而需要输单采血小板的患者,采集其血样,应用ELISA方法 对进行HLA-Ⅰ抗体和HPA抗体的检测,然后给患者选择保存期在3 d内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输血后1 h再次采集血样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成分次数<10次、10~40次、>40次的患者HLA-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20.0%、30.0%.输注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次数<3次、3~8次、>8次的患者HP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16%.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60.9%、100.0%,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1.5%.结论 多次反复输血可导致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且与反复输血次数成正比.HLA-Ⅰ抗体和HPA抗体阳性能增加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概率,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能有效保障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 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39.9%;输注有效110例,有效率76.9%.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配型血小板使用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524,95% CI 1.143~5.574)、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1次,OR=5.554,95% CI 2.296~13.434;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2次,OR=3.300,95% CI 1.297~8.397)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其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结论 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输注次数,能够降低抗体的产生;同时,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能够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低温与液体保存血小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研究低温保存血小板及液体保存血小板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CABG患者 6 0例 ,按照患者性别相同、年龄相近 (± 1岁以内 ) ,冠状动脉病变侧支数目相同的条件进行配对分为 2组。Ⅰ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Ⅱ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液体保存的血小板。分别统计患者平均输血量、手术后 2 4h引流量作为衡量两种方法保存血小板止血作用的 2个指标。结果 Ⅰ组 30例患者平均输去白细胞红细胞 30 9.15ml ,输低温保存血小板 30 4 .18ml,共计输血 6 13.33ml。Ⅱ组 30例患者平均输去白细胞红细胞 4 36 .5 0ml ,输液体保存血小板 314 .17ml,共计输血 75 0 .6 7ml。经t检验 ,两组输血总量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手术后 2 4h平均引流分别为 388ml和4 5 4ml,经t检验 ,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可以降低患者输注异体血的量 ,减少手术后引流量 ,从而间接反映了低温保存血小板的止血效果较液体保存血小板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血小板抗原谱细胞并应用于血小板同种抗体检测及鉴定。方法采用 PCR-SSP方法对南宁地区1500名无偿献血员做HPA 1-16基因分型,根据结果挑选O型血小板建立一组血小板抗原谱细胞,并用第14届ISBT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参比血清验证该组血小板抗原谱细胞的表型。后应用于临床血小板同种抗体检测及第14~15届 ISBT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样本检测。结果挑选了6个表型与基因型一致、覆盖 HPA 1-5和15系统的血小板建成血小板抗原谱细胞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科研样本检测及鉴定工作。结论成功建立血小板抗原谱细胞,为血小板同种免疫异常性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