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高精度、大样本量的床旁血糖监测数据分析,评价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Nova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采用Population、Patient-day和Patient 3种模型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分布、高血糖、低血糖情况。结果 Population模型中,住院糖尿病患者理想血糖达标率仅25.0%,高血糖达27.7%,住院治疗后高血糖发生率由41.0%降至15.8%。Patient模型中,23.5%的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严重低血糖者占4.4%。Patient-day模型中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4.2%和0.6%。仅1.5%的患者发生低血糖≥4d,3.2%的患者发生低血糖≥4次。午餐前低血糖发生率为19.18%(Patient模型),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1.45%(Patient模型)。结论住院糖尿病患者理想血糖占比低,高血糖占比高,经治疗后高血糖占比下降。低血糖事件以一过性居多,部分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午餐前和夜间低血糖高发。夜间血糖监测密度最低,但低血糖事件发生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生低血糖的老年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动态血糖谱特点。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老年内分泌科的146例70岁以上T2DM患者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CGMS),分析其动态血糖谱特征;对比分析无低血糖组和低血糖组的临床特征及血糖波动特点。结果 28例(17.1%)发生低血糖。4次(10.5%)低血糖有自主症状,严重低血糖均无自主症状。严重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分别占总低血糖持续时间的45.3%和81.8%。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均最常发生在00:00~01:59。低血糖组FC-P水平低于无低血糖组[(0.50±0.23)vs(0.42±0.16)nmol/L,P0.05]。低血糖组血糖最高值、血糖水平的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波动幅度高于无低血糖组。结论 70岁以上发生低血糖的T2DM患者常伴随较大的血糖波动,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  相似文献   

3.
选取60例T_2DM患者的动态血糖结果,分为A组20例平均血糖7. 8mmol/L,B平均血糖≥7. 8mmol/L:比较两组间的血糖变异系数、平均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高血糖( 11. 1 mmol/L)时间比及低血糖时间比(3. 9mmol/L)。结论:两组各个时段血糖差异是明显的,尤为血糖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4.
选自治疗后指血血糖相对平稳的T2DM患者94例行DGMS监测,了解血糖波动。结果仅16%患者血糖控制理想,84%控制不理想,包括49%单高血糖、9.5%单低血糖和33%同时高血糖兼低血糖。血糖波动组幅度:13.60±4.43mmol/L,低血糖以凌晨00:00~06:00多见,多为无症状性低血糖。结论DGMS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血糖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T2DM患者胰岛素泵治疗中高血糖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T2DM胰岛素泵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高血糖处理采用校正大剂量的方法,治疗组高血糖处理采用加大基础量的方法,观察两组每次检测的高血糖、每次高血糖处理后4h末梢血糖、每次高血糖处理的胰岛素剂量、每日胰岛素剂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对照、治疗组每次检测的高血糖[(16.7±4.3)vs(16.4±4.8)mmol/L,P>0.05]及每次高血糖处理后4h末梢血糖[(8.1±1.5)vs(8.3±1.2)mmol/L,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次高血糖处理的胰岛素剂量[(6.4±2.1)vs(2.8±1.6)U,P<0.05]、每日胰岛素剂量[(34.25±2.10)vs(29.10±3.40)U,P<0.05]和低血糖发生率[3(15%)vs 0(0%),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加大基础量的方法临时处理高血糖,胰岛素剂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更少,降糖更平稳,更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且方法简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6.
祝恒山  方汉军  漆秦  席晓 《心脏杂志》2016,28(3):302-304
目的 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对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来咸阳医院就诊的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按患者血糖水平,将其分为3组:非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7.0 mmol/L,n=30〕、糖尿病低血糖组(8.0 mmol/L>FPG≥7.0 mmol/L,n=50)和糖尿病高血糖组(FPG≥8.0 mmol/L,n=40)。记录临床资料以及分析生化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水平、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尿酸(UA)水平〕,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高血糖组TC、LDL-C、载脂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水平分别为(4.9±1.4)mmol/L、(3.3±0.9)mmol/L、(1.6±0.5)mmol/L和(55±7)mm,显著高于糖尿病低血糖组的(4.1±0.8)mmol/L、(2.7±0.5)mmol/L、(1.1±0.4)mmol/L、(51±8)mm (均P<0.05),糖尿病低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3.7±1.2)mmol/L、(2.2±0.6)mmol/L、(0.7±0.1)mmol/L和(44±7)mm(均P<0.05)。3组TG、Fib以及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AMI并发心衰以及病死率分别为:13%、10%、10%和3%;糖尿病低血糖组为:24%、26%、24%和8%。糖尿病高血糖组为30%、32%、30%和12%。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低血糖组和糖尿病高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糖尿病高血糖组指标水平较糖尿病低血糖组高(均P<0.05)。经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血糖的OR值(95%CI)为4.6(0.8~21.7),P<0.05,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血糖达标和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根据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来分析研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0例。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使用胰岛素和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PG平均(6.30±1.33)mmol/L,2 h PG平均(8.03±1.34)mmol/L,Hb A1c平均(6.22±0.42)mmol/L;对照组分别为(7.79±1.27)mmol/L,(10.01±1.83)mmol/L,治疗后(7.21±0.74)mmol/L;两组的FPG、2 h PG及Hb A1c均有所降低,观察组较为明显,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36例,达标率72.0%;对照组达标21例,达标率为42.0%,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低血糖次数(5.15±0.72)次、高血糖次数(21.32±2.78)次,对照组为(9.23±0.23)次、(30.37±3.02)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血糖控制效果突出,能够提升患者的血糖达标率,降低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率,改善胰岛素功能。  相似文献   

8.
甘精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文  孙娟 《山东医药》2009,49(51):56-57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口服降糖药,观察组加用甘精胰岛素,对照组加用诺和灵N,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日间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日间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8.2±2.5)d、(5.0±1.3)mmol/L、(7.1±1.5)mmol/L、5.6%,对照组分别为(11.1±1.8)d、(5.9±1.4)mmol/L、(7.3±1.3)mmol/L、13.9%,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 应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将24例脆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应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12例、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甘舒霖R治疗(治疗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两周内低血糖相关指标和其他血糖波动参数,包括低血糖发生率(PT3.9,即血糖低于3.9 mmol/L的时间比)、低血糖发生次数、高血糖发生率(PT7.8、PT11.1,即血糖高于7.8 mmol/L或11.1mmol/L的时间比)、血糖波动系数(即连续测定的血糖值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参数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结果对照组PT7.8[(21.85±11.43)%]、PT11.1[(35.54±12.1)%]、SDBG(4.34±0.94)、LAGE[(13.21±1.82)mmol/L]、MAGE[(10.5±1.37)mmol/L]和HbA_(1C)(%)[(8.5.±2.1)%]等指标均高于治疗组(54.56±12.56)%、(19.45±10.5)%、(2.81±1.12)、(10.13±2.31)mmol/L、(7.4±1.45)mmol/L]、[(6.4±1.1)%]的糖尿病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PT3.9[(10.13±2.4)%]和治疗组的[(12.57±3.5)%]结果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难以平稳控制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甘舒霖R可以有效控制全天血糖。  相似文献   

10.
对某医院内分泌科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的260名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末梢血糖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45.0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共335次。有症状性低血糖占78.50%,无症状性低血糖17.91%,严重低血糖3.58%;血糖在3.9mmol/L~2.2mmol/L间93.13%,血糖低于2.2mmol/L者6.87%;空腹及餐前低血糖占49.55%,餐后低血糖33.13%,睡前及凌晨低血糖17.31%;48.72%患者发生低血糖1次,51.28%发生至少2次;男性患者更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P<0.05);使用胰岛素治疗者比口服药物治疗更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P<0.05)。结论老年、男性、病程长、并发症多重及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联合门诊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联合门诊治疗组(62例,在常规门诊指导的基础上实施联合门诊治疗的形式)和常规门诊治疗组(58例,常规治疗模式门诊治疗),比较1、2、4、8、12、16、20和24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病人生活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24个月后,与常规门诊治疗组比较,联合门诊治疗组FBG[(9.2±1.2)mmol/L比(6.8±0.5)mmol/L]、2hBG[(11.2±0.6)mmol/L比(8.4±0.4)mmol/L]、糖化血红蛋白[(8.35±1.47)%比(7.27±1.14)%]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控制更好、更稳定,轻度和重度低血糖发生率更低(29.31%比19.35%,10.34%比1.61%),病人生活质量满意度得分更高[(2.57±0.15)分比(2.78±0.23)分],P均〈0.05。结论:联合门诊治疗模式有助于老年糖尿病病人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使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糖尿病门诊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强化治疗内科危重症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内科危重患者186例,入组时空腹血糖水平为(10.8±2.3)mmoL/L,根据患者入组时恢复进食情况分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DI,n=90)和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SⅡ,n=96),2组均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MDI组中门冬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亚组分别为44、46例,CSⅡ组分别为46、50例.MDI组餐前大剂量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基础量均采用甘精胰岛素,CSⅡ组餐前大剂量及基础量均采用门冬胰岛素或人胰岛素.根据多点指尖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强化胰岛素治疗疗程7 d,使血糖控制在4.4~8.3 mmol/L,7 d后改为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11.1 mmol/L,观察各哑组患者基线及第7天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标准差、日内血糖极差(最高和最低血糖之差)、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疾病评分(APACHE Ⅱ),统计7 d内低血糖发生率、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日平均胰岛素用量及28 d内各组死亡率.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1)MDI及CSⅡ组的门冬胰岛素亚组和人胰岛素亚组强化治疗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强化治疗后第7天门冬胰岛素哑组较人胰岛素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更低,MDI组:(6.2±1.3)mmol/L比(7.6±1.6)mmol/L;CSⅡ组:(6.0±1.2)mmol/L比(7.4±2.5)mmol/L,均P<0.05.(3)门冬胰岛素亚组血糖标准差更小,MDI组:(1.54±0.27)mmol/L比(1.92±0.38)mmol/L;CSⅡ组:(1.24±0.27)mmol/L比(1.83±0.45)mmol/L,均P<0.05.(4)门冬胰岛素亚组极差更小,MDI组:(3.0±0.5)mmoL/L vs(3.9±1.1)mmoL/L;CSⅡ组:(3.1±0.6)mmol/L vs(3.9±1.0)mmol/L,均P<0.05.(5)门冬胰岛素业组7 d内日平均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门冬胰岛素亚组7 d内血清CRP?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Hyperglycemia predicts death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t intensive glucose-lowering strategies increase mortality rates in diabetes. The present analysis investigate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postadmission blood glucose (BG) concentra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and ResultsA total of 6,496 patients from the Eplerenone Post–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Efficacy and Survival Study (EPHESUS) were categorized into 4 groups by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 ≤4.5 mmol/L (hypoglycemia), 4.5–5.5 mmol/L (normoglycemia), 5.5–8.3 mmol/L (elevated glucose level), and >8.3 mmol/L (severe hyperglycemia). We evaluated the time to all-cause death (primary end point) and time to cardiovascular death or hospitalization (secondary end point). Hypo- and severe hyperglycemia were prevalent in 509 (8%) and 1,588 (24%)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BG level and incidence of all-cause death (11.8% in patients with normoglycemia vs 15.1% and 19.9% in those with hypo- and severe hyperglycemia; P < .001). The incidence of the secondary end point was increased only in hyperglycemic patients (36% vs 23% in normoglycemic patients; P < .001). In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hypoglycemia (hazard ratio [HR] 1.3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6–1.81; P = .002) and severe hyperglycemia (HR 1.52, CI 1.27–1.83; P < .0001) proved to be strong predictors of all-cause dea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eplerenone treatment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regarding clinical outcomes.ConclusionsIn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oth hypo- and hyperglycemia at the postacute phase identify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床边血糖监测系统回顾性分析住院T2DM患者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主要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稳步医院用(SureStep Flexx)床边血糖管理系统连续监测睡前及夜间血糖的2505例T2DM患者共14827次血糖数据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关系. 结果 (1)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0.8%(271/2505),总夜间低血糖事件393次,其中严重低血糖发生率15.3%(60/393),轻度低血糖84.7%(333/393).(2)睡前血糖<9.0 mmol/L时,预测夜间低血糖敏感性57.7%,特异性62.3%.(3)男性、≥60岁、胰岛素治疗且睡前血糖<9.0mmol/L的住院T2DM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P<0.05). 结论 住院T2DM患者睡前血糖<9.0 mmol/L时,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应重视睡前血糖监测,预防夜间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两种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一般情况匹配且需要胰岛素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进行治疗。在血糖达标前提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评价两组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胰岛素总量无统计学差异[(38.0±6.2)w(40.0±5.1)U/d,P〉0.05]。两组平均血糖漂移幅度[(6.32±1.43)VS(6.86±1.51)mmol/L,P〉0.05]及血糖漂移系数[(1.35±0.22)VS(1.41±0.13),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低血糖事件少于门冬胰岛素30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vs8%,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在血糖控制良好时,胰岛素总量、血糖漂移及低血糖发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探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将来自国内三甲综合医院内分泌病房的158例糖尿病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3组: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BA-CSⅡ)组、普通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CSⅡ)组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组,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3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血糖控制情况、不良事件及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 BA-CSⅡ组患者的餐后血糖达标率为78.1% (50/64),显著高于CO-CSⅡ组[52.3% (23/44),χ^2=7.955,P<0.05]和MDI组[50.0%(18/36),χ^2=8.375,P<0.05],且出院时的餐后血糖水平显著低于CO-CSⅡ组[(7.8±2.0)比(9.1±2.8) mmol/L,Z=-2.301,P<0.05]和MDI组[(7.8±2.0)比(9.1 ±2.2)mmol/L,Z=-2.920,P<0.05].BA-CSⅡ组患者的低血糖(≤3.9 mmol/L)发生率和高血糖(≥10 mmol/L)人均发生频次均少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平均胰岛素用量,BA-CSⅡ组低于MDI组[(44±17)比(56±27)U,P>0.05],CO-CSⅡ组显著低于MDI组[(39±12)比(56±27)U,Z=-2.690,P<0.05].与人院日相比,BA-CSⅡ组及CO-CSⅡ组患者出院日的胰岛素用量减少,而MDI组用量增加,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餐后血糖达标,且不会增加胰岛素用量,同时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住院患者,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治疗方式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高血糖处理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CU患者中严重的高血糖通常伴有更高的死亡率和合并症.一些关于ICU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相继开展,但是研究结论 却不完全相同.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提示,ICU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应该是7.8~10 mmol/L.然而,临床工作中应该注意个体化原则,既要关注高血糖的危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关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高血糖处理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CU患者中严重的高血糖通常伴有更高的死亡率和合并症.一些关于ICU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相继开展,但是研究结论 却不完全相同.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提示,ICU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应该是7.8~10 mmol/L.然而,临床工作中应该注意个体化原则,既要关注高血糖的危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高血糖处理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CU患者中严重的高血糖通常伴有更高的死亡率和合并症.一些关于ICU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相继开展,但是研究结论 却不完全相同.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提示,ICU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应该是7.8~10 mmol/L.然而,临床工作中应该注意个体化原则,既要关注高血糖的危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