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理因素在癌症康复中的作用受到了医生、患者的广泛关注。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领域之一,疾病获益感(BF)在癌症类型上多以乳腺癌及多癌种混合研究为主,而结直肠癌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评估我国早期结直肠癌患者BF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和南通市肿瘤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32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参与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疾病获益感量表(评估BF情况)、与医生沟通和交流问卷(评估与医生沟通和交流情况)、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焦虑和抑郁情绪)、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评估乐观程度)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定对疾病的应对特点,包括面对、回避和屈服)。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F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中文版疾病获益感量表评分将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BF低水平组31例(9.5%,评分<66分),中/高水平组295例(90.5%,评分≥66分)。BF低水平组接受手术+化疗治疗方案比例及与医生沟通和交流问卷评分、乐观程度、医学应对方式中面对得分低于BF中/高水平组,BF低水平组发生并发症比例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医学应对方式中屈服得分高于BF中/高水平组,两组运动锻炼频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手术+化疗治疗方案〔OR=3.294,95%CI(1.239,8.759)〕、无并发症〔OR=5.867,95%CI(1.868,19.041)〕、乐观〔OR=1.569,95%CI(1.169,2.106)〕、医疗应对方式-面对〔OR=1.477,95%CI(1.267,1.721)〕是早期结直肠癌患者BF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南通市和江阴市地区早期结直肠癌患者BF处于中/高水平。医疗应对方式中面对、乐观、接受手术+化疗治疗方案、无并发症是早期结直肠癌患者BF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医护工作者可结合相关因素跨学科、多平台的制定及实施干预方案,切实提高早期结直肠癌患者BF水平。  相似文献   

2.
背景 心脏瓣膜钙化(CVC)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最高危险因素。伴随人们对CKD骨矿物质代谢认识深入和新型非钙磷结合剂、拟钙剂等使用,有必要重新分析此类人群临床特征,且国内外关于CKD患者CVC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CKD患者CVC的发生率,并分析CKD患者发生CVC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2014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CKD 3~5期透析和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人口学资料、血清学指标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VC分为钙化组与无钙化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KD患者CVC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383例CKD 3~5期患者,其中CVC患者619例(44.8%);单纯主动脉瓣膜钙化(AVC)426例(30.8%)、单纯左房室瓣瓣膜钙化(MVC)37例(2.7%)、AVC+MVC 150例(10.9%),其他6例(0.4%)。钙化组女性占比、年龄、透析占比、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占比、他汀类药物使用史、左心室肥厚占比、血清钙水平、血清蛋白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C反应蛋白(CRP)>3 mg/L占比均高于无钙化组,碳酸钙使用史占比、肌酐水平、三酰甘油水平、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无钙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5,95%CI(1.053,1.077)〕、透析〔OR=1.917,95%CI(1.423,2.582)〕、合并冠心病〔OR=1.608,95%CI(1.134,2.281)〕、低血红蛋白〔OR=0.993,95%CI(0.987,0.999)〕、高碱性磷酸酶〔OR=1.002,95%CI(1.000,1.003)〕、CRP>3 mg/L占比高〔OR=1.478,95%CI(1.095,1.995)〕是CKD患者CVC的危险因素(P<0.05);高龄〔OR=1.078,95%CI(1.057,1.099)〕、他汀类药物使用史〔OR=1.853,95%CI(1.003,3.424)〕是CKD 3~5期未透析患者CVC的危险因素(P<0.05);高龄〔OR=1.081,95%CI(1.061,1.101)〕、透析时间长〔OR=1.123,95%CI(1.067,1.181)〕、合并高血压〔OR=3.071,95%CI(1.453,6.490)〕、碳酸钙使用史〔OR=0.515,95%CI(0.300,0.882)〕是CKD 5D期且透析时间>1年患者CVC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中心CKD 3~5期患者CVC发生率为44.8%,AVC较MVC发生率高。高碱性磷酸酶、低血红蛋白、高龄、透析、合并冠心病和CRP升高是CKD 3~5期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目前对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疾病谱、死因谱、出院预后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在急救中心范围内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目前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以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急救中心近10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预后影响因素,为提高急救中心诊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HIS)检索2007—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过敏史、住院天数、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入院次数、手术次数、首次住院诊断、合并疾病及预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共计16 367例,生存15 686例(95.84%),死亡681例(4.16%)。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较2007年环比增长45.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6,95%CI(1.067,1.648)〕、入院科室〔OR=0.668,95%CI(0.564,0.790)〕、出院科室〔OR=1.608,95%CI(1.309,1.975)〕、住院费用〔OR=3.589,95%CI(2.826,4.559)〕、30 d内再入院次数〔OR=4.527,95%CI(1.023,5.183)〕、手术次数〔OR=3.353,95%CI(2.901,3.877)〕、合并心理障碍〔OR=2.988,95%CI(1.047,8.530)〕、心脏病〔OR=13.146,95%CI(3.647,47.371)〕、高血压〔OR=0.518,95%CI(0.258,0.941)〕、脑血管意外恢复期〔OR=1.805,95%CI(1.091,2.989)〕、肝脏疾病〔OR=1.938,95%CI(1.230,3.056)〕、慢性中毒〔OR=2.162,95%CI(1.261,3.691)〕、多种疾病〔OR=2.322,95%CI(1.270,4.250)〕与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急救中心诊疗患者逐年增多,诊疗质量及安全也引起重视,年龄、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次入院次数、手术次数、合并疾病是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完善急救模式,干预可预防因素来提高急救中心住院诊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4.
背景 综合管理对降低2型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便于社区全科医师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全科医师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8月在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既往病史中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人群(n=1 627)的体检资料。依据《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中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2)-1〕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GFR<60 ml•min-1•(1.732)-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体质指数(BMI)、腰围、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尿蛋白定量(U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27例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104例(糖尿病肾脏疾病组),占6.39%。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年龄、腰围大于单纯糖尿病组,收缩压(SBP)、BMI及高血压史发生率、高脂血症史发生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舒张压(DBP)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LDL-C、HDL-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SUA、UP阳性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年龄〔OR=1.171,95%CI(1.133,1.211)〕、高血压史〔OR=1.892,95%CI(1.070,3.344)〕、高脂血症史〔OR=1.719,95%CI(1.077,2.742)〕、SUA〔OR=8.962,95%CI(5.490,14.629)〕、UP〔OR=8.087,95%CI(4.145,15.779)〕、中心型肥胖〔OR=2.457,95%CI(1.616,3.736)〕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SUA、UP、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要加强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同时建议将UP检测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监测指标体系中,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5.
背景 慢性疼痛已成为患者最敏感和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疼痛而出现的恐动症会使患者对功能康复锻炼及日常活动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 了解慢性腰痛患者的恐动症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11月—2018年3月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医院的脊柱外科门诊及病房≥18岁的慢性腰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问卷、疼痛相关资料调查、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恐动症Tampa量表(TSK)(TSK评分≥38分为存在恐动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慢性疼痛接受问卷(CPAQ-8)、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255份,患者TSK评分为(46.2±10.2)分,其中≥38分118例(46.3%),<38分137例(53.7%);GSES评分为(2.3±0.5)分,SSRS评分为(30.1±5.8)分,CPAQ-8评分为21(15,29)分,焦虑评分为9.5(8.0,11.0)分,抑郁评分为8.0(6.0,12.0)分。TSK评分<38分和TSK评分≥38分者家庭人均月收入、疼痛程度得分、GSES评分、SSRS评分、CPAQ-8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OR=0.371,95%CI(0.185,0.744)〕、疼痛程度得分〔OR=1.413,95%CI(1.059,1.885)〕、SSRS评分〔OR=0.892,95%CI(0.823,0.968)〕、CPAQ-8评分〔OR=0.864,95%CI(0.804,0.928)〕、焦虑评分〔OR=1.177,95%CI(1.045,1.275)〕、抑郁评分〔OR=1.168,95%CI(1.071,1.275)〕是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较高,恐动程度主要受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疼痛程度、社会支持水平、疼痛接受程度、焦虑和抑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建议治疗过程中评估并关注患者恐动程度,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引导患者减轻恐动程度,积极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6.
张昊  高黎黎  薛冰  蔡雷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89-169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较早设计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医院普外科首次行ERCP患者1 120例,按照是否出现选择性插管困难将其分为插管顺利组(918例)和插管困难组(20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术前结石嵌顿及壶腹部肿瘤发生情况、急诊ERCP、ERCP指征、憩室分布情况、胆胰管汇合方式、乳头形态、瘘管、疑似胆管狭窄及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发生情况。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嵌顿〔OR=11.420,95%CI(5.569,23.414)〕、术前壶腹部肿瘤〔OR=3.370,95%CI(2.023,5.609)〕、乳头中心不对称憩室〔OR=4.970,95%CI(2.862,8.623)〕、憩室内乳头〔OR=26.210,95%CI(8.126,84.533)〕、隔壁型(V型)胆胰管〔OR=6.990,95%CI(1.121,43.557)〕、共同通道型(Y型)胆胰管〔OR=16.670,95%CI(2.621,106.073)〕、乳头轴向偏斜〔OR=20.180,95%CI(11.748,34.655)〕、乳头膨大〔OR=16.710,95%CI(8.753,31.896)〕、乳头狭窄〔OR=13.640,95%CI(5.199,35.764)〕、疑似胆管狭窄〔OR=2.100,95%CI(1.067,4.129)〕、SOD〔OR=2.900,95%CI(1.516,5.564)〕是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P<0.05)。202例选择性插管困难患者中,行乳头切开者131例(64.8%),行长镜身技术者100例(49.5%),行双导丝者92例(45.5%),行更换导丝者90例(44.6%);单独使用1种辅助策略技术者50例(24.8%),2种技术联合使用者95例(47.0%),3种技术联合使用者57例(28.2%);行辅助策略后成功者151例(74.8%)。插管顺利组患者与选择性插管困难成功亚组患者高淀粉酶血症、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解剖因素和疾病特征对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具有预测作用,可根据患者具体指标选择针对性的辅助策略,从而减少选择性插管次数和操作时间,提高胆胰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背景 衰弱在肿瘤患者中高发,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然而,目前关于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为后期肿瘤患者衰弱干预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数据库中关于肿瘤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由2名研究者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9篇横断面研究,2篇队列研究,包括2 898例肿瘤患者,其中衰弱患者1 025例,涉及影响因素12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4%〔95%CI(23%,45%)〕,其中肺癌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1%〔95%CI(25%,36%)〕,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42%〔95%CI(26%,59%)〕,其他类型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12%〔95%CI(9%,16%)〕。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6,95%CI(1.05,1.27)〕、合并其他疾病〔OR=1.46,95%CI(1.28,1.67)〕、体质指数(BMI)高〔OR=1.13,95%CI(1.05,1.21)〕、营养状况差〔OR=2.77,95%CI(1.27,6.06)〕、症状群评分高〔OR=1.07,95%CI(1.04,1.09)〕、合并抑郁〔OR=1.27,95%CI(1.12,1.44)〕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而文化程度高〔OR=0.78,95%CI(0.68,0.90)〕、白蛋白≥35 g/L〔OR=0.33,95%CI(0.12,0.90)〕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OR=0.50,95%CI(0.42,0.59)〕是其保护因素(P<0.05)。采用Egger's检验对11篇文献衰弱发生率的发表偏倚进行检验并绘制漏斗图,经Egger's检验(t=-4.12,P=0.003),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 结论 现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合并其他疾病、BMI、白蛋白、营养状况、症状群、抑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临床需要关注高龄、文化程度低、合并其他疾病、BMI高、白蛋白<35 g/L,营养状况差、伴有症状群、合并抑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的肿瘤患者,进而预防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吴舒窈  刘艳  宋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62-35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冠心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76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80例,为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为期7年的电话或再住院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72,95%CI(1.240,3.138)〕、年龄〔OR=1.371,95%CI(1.115,1.686)〕、吸烟史〔OR=1.923,95%CI(1.168,3.165)〕、血肌酐(Scr)〔OR=1.138,95%CI(1.021,1.269)〕、总胆固醇(TC)〔OR=1.238,95%CI(1.016,1.50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448,95%CI(0.239,0.842)〕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63.3±26.4)个月,有224例(38.9%)发生MACE。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7,95%CI(1.003,1.428)〕、糖尿病〔HR=1.824,95%CI(1.370,2.429)〕、舒张压(DBP)〔HR=1.145,95%CI(1.000,1.3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03,95%CI(0.825,0.987)〕、服用抗血小板药物〔HR=0.713,95%CI(0.532,0.956)〕、心肌梗死〔HR=1.401,95%CI(1.046,1.877)〕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男性、高龄、吸烟史、Scr、TC水平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可能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高DBP、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高eGFR、长期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背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自知力欠缺及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等特点,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做好社区面访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定期面访患者本人,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目的了解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患者的面访服务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10—12月,利用2019年底江苏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系统中建档管理的无锡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础档案及随访管理信息,分析当年度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规律面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7 778例研究对象,其规律面访率为81.08%(22 523/27 7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本地户籍〔OR(95%CI)=0.704(0.640,0.775)〕、年龄≤44岁〔OR(95%CI)=0.522(0.472,0.578)〕、学历为高中及以上〔高中/中专OR(95%CI)=0.493(0.446,0.545),大专及以上OR(95%CI)=0.470(0.415,0.532)〕、目前有正式工作〔OR(95%CI)=0.715(0.668,0.766)〕、未婚〔OR(95%CI)=0.746(0.665,0.838)〕、经济状况为非贫困〔OR(95%CI)=0.587(0.517,0.666)〕、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OR(95%CI)=0.491(0.440,0.548)〕、服药时长0~10年〔OR(95%CI)=0.881(0.778,0.998)〕、不是"以奖代补"监护补助对象〔OR(95%CI)=0.807(0.704,0.926)〕、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OR(95%CI)=0.844(0.716,0.996)〕是患者规律面访的消极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率尚需进一步提高,应重点关注非本地户籍、年龄≤44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目前有正式工作、未婚、经济非贫困、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服药时长0~10年、不是监护补助对象和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通过制定倾斜性政策、开展宣传教育、降低患者病耻感、改善患者疾病认知、加强患者社会支持等措施提高患者规律面访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分娩与新生儿疾病发生是否存在关联,为预防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病历管理系统,选择2004年1月—2013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患有某种新生儿疾病的新生儿为病例组,不患有该种疾病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是否存在差异。分析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产妇年龄、新生儿性别、剖宫产指征等因素对两者关联的影响。结果 59.3%(2 035/3 432)的产妇分娩方式为剖宫产,54.7%(1 876例)的产妇具有剖宫产指征;40.7%(1 397例)的产妇为阴道分娩。阴道分娩者和剖宫产者年龄、入院待产时间、是否实施抢救、剖宫产指征、住院时间、分娩总费用、分娩护理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新生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肺部疾病〔OR=1.48,95%CI(1.03,2.11),P=0.03〕、新生儿窒息〔OR=0.37,95%CI(0.29,0.47),P<0.01〕、低体质量儿〔OR=1.56,95%CI(1.09,2.23),P=0.02〕、早产儿〔OR=2.21,95%CI(1.97,2.61),P<0.01〕和低体质量早产儿〔OR=3.00,95%CI(1.98,4.56),P<0.01〕与剖宫产分娩存在关联,而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OR=1.64,95%CI(0.83,3.24),P=0.16〕和新生儿败血症〔OR=0.69,95%CI(0.91,3.69),P=0.28〕与剖宫产分娩无关。结论 剖宫产分娩可能增加新生儿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无关。低体质量儿、早产儿和低体质量早产儿更容易选择剖宫产,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认知轨迹高度可变。每年有10%~15%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近24%逆转为认知正常(NC)。有关MCI患者的双向转归,尤其是MCI逆转为NC的研究开展较少。目的构建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多分类模型,寻找MCI患者双向转归(逆转、稳定、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症协调中心统一数据集(NACC UDS),筛选2005—2019年初次诊断为MCI并至少随访2次且数据无缺失的397例患者,采集其基本信息、身体检查指标、既往史及相关评估量表得分。基于Boruta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进行MCI不同转归的多分类辅助诊断;采用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397例MCI患者中,124例逆转为NC,逆转率为31.23%;177例稳定,稳定率为44.58%;96例进展为痴呆,进展率为24.18%。将397例MCI患者的不同转归进行分层三分类,总准确度(ACC)为67.58%。在多个二分类中,进展和逆转、逆转和稳定的分类性能较优,ACC均在90%以上;分层三分类中稳定→逆转→进展的总ACC为84.38%。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而言,年龄≥80岁〔OR=0.260,95%CI(0.117,0.574)〕、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95,95%CI(0.139,0.623)〕、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得分降低〔OR=0.220,95%CI(0.092,0.525)〕为保护因素,既往有卒中〔OR=2.896,95%CI(1.370,6.122)〕、既往有大便失禁〔OR=6.556,95%CI(1.787,24.047)〕、功能活动问卷(FAQ)得分升高〔OR=1.048,95%CI(1.003,1.095)〕为危险因素。对于MCI患者逆转为正常而言,年龄≥80岁〔OR=0.289,95%CI(0.091,0.914)〕、肥胖〔OR=0.236,95%CI(0.075,0.740)〕、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89,95%CI(0.111,0.757)〕、CDR得分升高〔OR=0.015,95%CI(0.003,0.089)〕为危险因素,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升高〔OR=1.708,95%CI(1.428,2.043)〕和动物命名正确数升高〔OR=1.139,95%CI(1.046,1.240)〕为保护因素。结论MCI患者的转归受多个因素影响,高龄、肥胖、既往发生过卒中、既往发生过大便失禁、自我报告认知障碍和日常功能障碍是MCI双向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是易被忽视的疾病,目前因无明确的相关指标而导致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快速准确判定MVA,且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径及迂曲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心绞痛症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61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大于0分者为冠心病(CAD)组,等于0分者再按照临床标准分为MVA组及非冠心病(NCAD)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胆红素及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和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基线资料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结果 MVA组与CAD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ESR、Hb、NLR、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组与NCAD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史、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CAD组,冠状动脉近段平均内径〔OR=8.279,95%CI(5.459,12.556),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6.761,95%CI(3.755,12.174),P<0.001〕、Hb〔OR=1.057,95%CI(1.031,1.083),P<0.001〕、女性〔OR=3.019,95%CI(1.379,6.609),P=0.006〕、高血压〔OR=0.194,95%CI(0.106,0.353),P<0.001〕、糖尿病〔OR=0.105,95%CI(0.020,0.548),P=0.008〕、LDL-C〔OR=0.617,95%CI(0.412,0.914),P=0.019〕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NCAD组,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OR=9.246,95%CI(6.050,14.129),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4.105,95%CI(2.288,7.363),P<0.001〕、Hb〔OR=1.042,95%CI(1.017,1.068),P=0.001〕、Glu〔OR=1.214,95%CI(1.030,1.432),P=0.021〕、高血压〔OR=0.282,95%CI(0.154,0.517),P<0.001〕及糖尿病〔OR=0.138,95%CI(0.026,0.745),P=0.021〕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性MVA〔OR=5.150,95%CI(3.366,7.881),P<0.001〕、女性〔OR=1.460,95%CI(1.097,1.944),P=0.009〕、高血压〔OR=1.564,95%CI(1.169,2.094),P=0.003〕和HDL-C〔OR=1.479,95%CI(1.067,2.050),P=0.019〕是冠状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与原发性MVA独立负相关,Hb、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与原发性MVA独立正相关。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大、冠状动脉迂曲可能是原发性MVA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是老年人口大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目的 调查河南省老年人综合能力失能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民政行业标准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MZ/T039-2013)》进行调查,其包含老年人基本信息表和老年人能力评估表。问卷要求现场填写,对于不能书写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详细访谈后代为填写。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6 014份,回收有效问卷 5570份。5 570例老年人中2 760例(49.55%)老年人综合能力完好,2 810例(50.45%)老年人综合能力不同程度丧失,其中轻度失能老年人2 291例(41.14%),中度失能老年人340例(6.10%),重度失能老年人179例(3.21%)。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受损率为20.45%(1 139/5 570),精神状态受损率为35.89%(1 999/5 570),感知觉与沟通受损率为23.34%(1 300/5 570),社会参与受损率为19.48%(1 085/5 570)。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残疾情况、痴呆情况、精神疾病情况、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情况老年人失能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0.115,95%CI(0.075,0.177);70~岁:OR=0.154,95%CI(0.101,0.236);80~岁:OR=0.323,95%CI(0.209,0.498)〕、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OR=2.911,95%CI(2.337,3.626);小学:OR=1.873,95%CI(1.519,2.310);初中:OR=1.545,95%CI(1.244,1.918)〕、居住情况〔独居:OR=0.521,95%CI(0.373,0.727);与配偶居住:OR=0.452,95%CI(0.338,0.604);与子女居住:OR=0.534,95%CI(0.396,0.719)〕、经济收入〔0~元/月:OR=2.306,95%CI(1.172,4.539);4 001~元/月:OR=2.939,95%CI(1.340,6.444)〕、残疾〔OR=0.257,95%CI(0.214,0.310)〕、痴呆〔OR=0.030,95%CI(0.022,0.041)〕、精神疾病〔OR=0.190,95%CI(0.126,0.286)〕、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OR=0.163,95%CI(0.134,0.198)〕是老年人失能等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失能率超过一半,其中轻度失能老年人比例最大,且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残疾、痴呆、精神疾病、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是老年人失能等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昶  高然  张丽丽  刘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561-2566
目的 分析健身活动、社会交往和用脑习惯对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7月,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首次发病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6例为调查对象。患者发病后3个月,由经过培训的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状况调查表〔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身活动参与情况(剧烈健身活动、中等强度健身活动、轻度休闲健身活动)、社会交往情况(与子女、朋友交流次数)和用脑习惯(阅读、下棋)〕、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病变部位〔脑卒中位置(左/右、前/后)、脑卒中部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916份,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有效回收率为83.4%。764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抑郁症状70例(9.2%),无抑郁症状694例(9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度休闲健身活动〔OR=0.451,95%CI(0.253,0.805)〕、与朋友交流次数〔OR=0.176,95%CI(0.103,0.301)〕、脑卒中位置(前/后)〔OR=2.359,95%CI(1.510,3.562)〕、NIHSS评分〔OR=1.817,95%CI(1.166,3.358)〕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度休闲健身活动〔OR=0.503,95%CI(0.277,0.915)〕、与朋友交流次数〔OR=0.189,95%CI(0.110,0.326)〕、脑卒中位置(前/后)〔OR=2.487,95%CI(1.497,4.134)〕、NIHSS评分〔OR=1.901,95%CI(1.154,3.130)〕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参加轻度休闲健身活动、多与朋友交流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而脑卒中位置位于前部及NIHSS评分≥5分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用脑习惯与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病,合理摄入各类膳食营养素对其防治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CAD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膳食营养素是否通过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导致CAD,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了解CAD患者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并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3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食物营养计算器软件V2.7.3精确计算患者平均每日22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分析其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结果 CAD患者的膳食纤维、叶酸、维生素C及钠摄入量分别为(17.21±6.59)g/d、(94.07±50.88)μg/d、(142.54±62.39)mg/d、(4.00±1.16)g/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C是脂质斑块〔OR=0.994,95%CI(0.990,0.998),P=0.003〕、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OR=0.988,95%CI(0.981,0.994),P<0.001〕及血栓〔OR=0.988,95%CI(0.983,0.994),P<0.001〕的保护因素;膳食纤维是巨噬细胞浸润〔OR=0.955,95%CI(0.920,0.992),P=0.016〕及TCFA〔OR=0.934,95%CI(0.900,0.970),P<0.001〕的保护因素;叶酸是TCFA〔OR=0.986,95%CI(0.978,0.993),P<0.001〕及斑块破裂〔OR=0.991,95%CI(0.985,0.997),P=0.005〕的保护因素;而钠是脂质斑块〔OR=1.597,95%CI(1.243,2.052),P<0.001〕、TCFA〔OR=1.617,95%CI(1.258,2.079),P<0.001〕、斑块破裂〔OR=1.359,95%CI(1.082,1.708),P=0.008〕及血栓〔OR=1.476,95%CI(1.077,2.022),P=0.015〕的危险因素。结论 CAD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不佳,膳食纤维及维生素摄入不足,而钠摄入量严重超标。维生素C、膳食纤维、叶酸及钠摄入量是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对CAD患者进行膳食营养指导有助于预防不稳定斑块的产生,改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马金刚  魏红丽  尚恒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5):4464-4469
背景 甲巯咪唑是临床中最常使用的治疗Graves病(GD)的药物,而白细胞计数减少是用药过程中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可达10%左右,严重者可导致粒细胞缺乏,危及患者生命。而白细胞计数减少通常是粒细胞缺乏发生的前兆,因此及时发现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目的 分析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预防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初发未经治疗的GD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以口服甲巯咪唑治疗的前3个月作为本研究的观察期。依据白细胞计数减少诊断标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4.0×109/L),将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的GD患者纳入观察组(n=70),将未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10)。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数据,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Graves眼病(GO)活动度、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程度、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升高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083,95%CI(1.174,3.693)〕、年龄<20岁〔20~40岁:OR=0.057,95%CI(0.028,0.117);>40岁:OR=0.184,95%CI(0.102,0.334)〕,GD合并非活动性GO〔OR=1.809,95%CI(1.172,2.792)〕、活动性GO〔OR=3.238,95%CI(1.723,6.085)〕,高水平FT4〔OR=3.481,95%CI(1.779,6.809)〕,中度水平TPOAb〔OR=2.620,95%CI(1.717,4.000)〕是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女性、年龄<20岁、GD伴有GO和甲状腺内自身免疫失衡所导致的活动性炎性反应是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