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立体缝合术在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0月75例在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以立体缝合技术处理疝囊和缺损,另外37例患者以传统缝合方式关闭缺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关闭缺损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放率)及术后(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部位事件发生率)情况,并对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结果 观察组的关闭缺损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而中转开放率(0.00%)低于对照组(16.22%),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手术部位事件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2%),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5.68%(P<0.05)。结论 立体缝合技术在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减少中转开放率,有效关闭筋膜缺损,避免术后手术部位事件发生,患...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巨大切口疝的治疗是疝和腹壁外科领域的难点,尤其是如何缝合关闭筋膜缺损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缝合方法应用于修补巨大切口疝中常面临诸多问题,如张力过大、无法消灭死腔等。基于缝合材料的发展,笔者团队前期开创了一种新的缝合技术—“立体缝合”,将其应用于切口疝修补中,可以很好地解决前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应用“立体缝合”技术和常规缝合技术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立体缝合”技术在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的巨大切口疝患者资料,其中43例采用“立体缝合”处理疝囊和缺损(研究组),36例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关闭缺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无中转开放病例,均实现了筋膜缺损的完全关闭,对照组中转开腹7例(19.44%),无法完全关闭缺损5例(13.89%);两组中转开放率与无法完全关闭缺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7)。研究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89.84±15.29)min,平均手术时间(181.51±18.2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84±12.67)mL,对照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为(61.28±14.09)min,平均手术时间(157.72±19.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7.25±11.83)mL,两组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研究组术后手术部位事件(SS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3% vs. 16.77%,P=0.043),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2.8%,P=0.456)。研究组术后下床时间(22.36±4.45)h,术后住院时间(5.23±1.26)d,住院费用为(75 924.21±6 065.61)元,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22.92±5.15)h,术后住院时间(5.46±1.93)d,对照组为(74 185.99±5 476.48)元,两组该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2,P=0.440,P=0.283)。结论 “立体缝合”技术应用于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可减少中转开腹发生率,有效关闭筋膜缺损,减少术后发生手术部位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三种切口闭合方法的应用价值,总结LC术后戳孔疝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为421例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术中分别采用皮肤全层缝合法、皮肤皮下缝合法、腹壁全层缝合法闭合切口。结果:皮肤全层缝合法术后7例(7.1%)发生戳孔疝,皮肤皮下缝合法术后发生4例(1.5%),腹壁全层缝合法无一例发生切口疝。结论:LC术后戳孔疝的发生多见于皮肤全层缝合法,皮肤皮下缝合法次之,腹壁全层缝合法可预防戳孔疝的发生。封闭腹壁各层切口缺损是避免戳孔疝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腹壁切口的缝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近十多年来,外科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器人也已应用于手术,但手术切口的关闭方法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就腹部手术而言,只要有切口,大多都要缝合关闭.因此,腹壁切口缝合关闭是外科临床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然而,无论已往的统计资料还是现实的临床工作,这一操作在外科医生中存在较大随意性、多样性并与个人的喜好以及所在单位的传统密切相关.有调查显示,不同的单位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关腹方法,即使是在同一单位或同一科室也会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各级医生对此操作不够重视,连教科书上也未有系统严格的描述.事实上,缝合方法不妥及缝合材料的选择不当,可导致术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切口血肿形成、伤口感染、缝线脓肿、切口裂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同时,腹壁切口关闭缝合正确与否与术后的切口疝形成也直接相关.为此,本文就如何正确迅速地缝合关闭腹壁切口进行以下讨论.  相似文献   

5.
下腹部手术切口皮下脂肪不缝合的皮内缝合法12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改进下腹部切口的缝合技术。方法:将下腹部手术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的皮内缝合方法(126例)与传统的皮肤皮下脂肪层全层或分两层缝合方法(132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均适用于各个年龄层及妇科下腹部切口的各类手术。结论:前不受切口脂肪厚度,切口长度和腹部陈旧疤痕的限制,更因其省力,手术时间短,脂肪液化率低,伤口愈合后呈线性,深受广大患和医生青睐,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腹壁切口的关闭非常重要,不当的缝合方法和材料可能导致切口的愈合延迟、感染或形成疝,规范科学地关闭腹部切口是提高外科手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腹壁切口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本共识以问题为导向,包含临床切口关闭和处理中常见的24个问题,涵盖了切口选择、缝合方法、缝合材料、腹腔镜戳卡创口处理和复杂切口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改进缝合技术对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腹部横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将148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8例)和观察组(n=80例)两组,对照组患者手术缝合实施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缝合,观察组实施横切口皮内缝合而不缝合脂肪层的改良技术。对两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等指标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平均缝合时间、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3个月随访,对照组9例腹壁切口瘢痕较大,见针眼瘢痕或有蜈蚣脚样瘢痕,无腹壁疝发生。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无无红肿及硬结,皮肤切口平整,仅留一条粉红色细线状疤痕,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改良缝合技术可有效降低脂肪液化发生率,愈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连续皮内缝合方法是从切口一端开始经皮内缝至切口另一端,伤口愈合后从一端将缝线抽出。近年来,我们应用Berry介绍的一种新的间断皮内缝合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Jin JB  Jiang ZP  Chen 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56-1261
目的 以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查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中1981至2009年有关腹壁正中切口关闭缝合的文献,要求为具有1年以上随访、采用不同缝合技术和(或)不同缝线材料进行腹壁正中切口关腹的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指标包括切口疝、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缝线窦道形成等.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共计6263例患者.与连续缝合相比,间断缝合切口疝发生率明显增加(OR=0.80,95%CI:0.66~1.00;P=0.05),两种缝合方式在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方面无显著差异.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相比,采用连续快吸收缝线的切口疝发生率显著增加(8.3%比15.8%,P<0.05);而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的窦道形成发生率更高(5.6%比1.0%,P<0.05).与连续慢吸收缝线缝合相比,连续快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疝发生率更高(10.0%比15.8%,P<0.05);与间断快吸收缝线缝合相比,使用间断不吸收缝线缝合窦道形成发生率更高(0比8.8%,P<0.05);连续慢吸收缝线缝合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相比,两者切口疝、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窦道形成发生率会明显增加(OR=0.47,95%CI:0.24~0.92;P<0.05).连续缝合时,缝线长度与切口长度比值(SL/WL)<4∶1与≥4∶1相比,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L/WL<4:l时切口疝发生率会明显增加(P<0.05).结论 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以连续全层(SL/WL为≥4∶1)慢吸收缝线关腹为宜,适宜的关腹技术和材料,可以明显减少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造口旁疝是肠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而如何缝合关闭筋膜缺损是手术最大的难点。常规的缝合关闭技术存在闭合或缩小缺损困难、术后血清肿发生率高、腹壁塑形效果差等不足。笔者中心在前期应用“立体缝合”技术缝合关闭缺损,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造口旁疝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中应用“立体缝合”技术和常规缝合技术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立体缝合”技术在造口旁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的造口旁疝患者资料,其中44例采用“立体缝合”关闭缺损(研究组),29例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关闭缺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均实现了筋膜缺损的完全关闭,对照组无法完全关闭缺损9例(31.0%);研究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47.45±10.44)min,平均手术时间(132.14±13.72)min,对照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为(33.72±8.64)min,平均手术时间(113.97±18.30)min,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8% vs. 27.6%,P=0.036),两组术后补片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 vs. 3.4%,P=0.640)。研究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 vs. 20.7%,P=0.027)。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6(5~7)d,住院费用为(72 998.79±15 352.46)元,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6(5~7)d,住院费用为(72 998.79±11 542.77)元,两组间该两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7,P=0.708)。结论 立体缝合技术应用于造口旁疝修补术中,可有效关闭筋膜缺损,减少术后血清肿和复发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正疝手术是建立在精细的解剖基础上,无论是传统的组织缝合修补,还是应用补片的无(低)张力修补,均需要做到解剖层次清楚、缝合准确到位。随着疝修补技术的发展,单纯组织缝合修补术并未摒弃,如国际[1]、国内指南[2]中推荐的Shouldice修补术、Bassini修补术等。而补片修补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补片修补术又分为开放和腹腔镜两种技术。组织的缝合、补片的固定及缝线、疝钉等材料的选择,在疝外科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3]。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腹壁穿刺孔并发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主要有穿刺孔出血、穿刺孔疝、穿刺孔愈合不良及穿刺孔其他组织种植等,有的并发症与穿刺孔部位的缝合密切相关,如穿刺孔出血、穿刺孔疝等,一旦发生往往不能自愈,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继续增大的趋势,通常伴发肠道嵌顿、绞窄,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1]。现有的微创筋膜缝合器在缝合过程中,缝合针将缝线插入腹腔后,如患者腹腔壁紧涩度高于缝合器活动翼板内硅胶薄片的夹持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腹部手术应用可吸收缝线行预防性内减张缝合的方法,并评价其优越性.方法 将249例患者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120例,对照组129例.二组均使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行分层腹壁筋膜连续缝合法闭合腹壁切口,试验组加用1号Dexon可吸收缝合线行预防性皮下内减张缝合.观察对比二组患者术后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皮下血肿、切口疝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切口裂开、切口疝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9,P=0.037;χ2=8.029,P=0.030);二组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皮下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771;χ2=0.015,P=1.000;χ2=0.421,P=0.610).结论 Dexon可吸收缝线预防性内减张缝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切口裂开,减少切口疝,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容缝合法在小儿疝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随机选择32例小儿疝手术作为治疗组,另外选择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儿术中切口采用美容缝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缝合,术后半年对患儿进行随访,并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患儿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治疗组30例(93.75%)患儿切口愈合为线状,瘢痕不明显,患儿家长对切口愈合情况十分满意,2例(6.25%)切口稍有瘢痕增生,与手术后切口受到污染有关,患儿家长对切口不满意。对照组患儿切口20例(66.67%)有切口缝线痕迹,切口有部分瘢痕增生8例(26.67%),家长对切口愈合情况不太满意,另2例(6.67%)切口愈合良好,家长对切口十分满意。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儿疝手术中应用整形美容法缝合切口,术后切口愈合理想,患儿家长满意度高,切口愈合后无缝线瘢痕。美容缝合法缝合小儿疝切口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皮缝合技术在美容外科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进出针点均在表皮内的表皮缝合技术缝合无张力切口或较小张力切口,应用于117例患者,观察术后愈合情况及术后3~6个月随访瘢痕情况。结果:117例患者全部Ⅰ期愈合,切口缝线5~20天自然脱落,切口外表无缝线切割痕迹,术后3~6个月,92例得到随访,随访患者瘢痕均呈细线状,84例瘢痕宽度≤0.5mm,8例瘢痕宽度在0.5~1.0mm,瘢痕与周围皮肤颜色相近,肉眼不易识别。结论:表皮缝合技术较常规的缝合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在保证切口对合良好的基础上,5~20天切口缝线可自然脱落,减少了拆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术后伤口愈合好,瘢痕小,外表美观,值得临床尤其是美容外科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3种会阴切口缝合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一种更合适的缝合方法。方法随机将3123例产妇分成观察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分别采取分层连续法、传统法和分层间断+皮内连续缝合法3种方法缝合会阴切口。结果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比较,观察组产妇伤口愈合率和术后性生活满意度高,线结反应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成线分层连续缝合会阴切口,疼痛轻,无线结反应,恢复快,线状愈合,美观,不用拆线,住院时间短,产后性生活满意度高,更适合用于会阴切口的缝合。  相似文献   

17.
腹壁切口疝98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方法 从切口类型、缝合技术、材料、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年龄、营养、发生时间等方面对98例切口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切口疝患者中51~70岁者79例(80.6%),发生于前腹壁纵行切口者84例(86%),发生于术后2~6个月者49例(50%)。其他如缝合技术欠佳、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因素的存在也易诱发切口疝。结论 横向切口,预防切口感染或裂开的措施可促进切口愈合。术后半年内是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十字缝合技术在肠造口还纳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接受双腔造口还纳手术22例,采用十字缝合技术。距离造口边缘0.2 cm横行连续缝合皮肤,关闭造口;游离肠管,行肠吻合后,肠管还纳入腹腔,连续缝合腹直肌鞘;可吸收缝线环形缝合皮下脂肪组织,打结时保留1 cm孔隙;标记0、3、6、9点4个位点,将4个位点造口边缘皮肤提拉到造口中心,在提拉后的皮肤上标记提拉前皮肤边缘的所处位置,三角形切除标记点到造口边缘的皮肤,可吸收缝线缝合皮肤边缘4个点的皮下组织,收紧打结,中央保留0.5 cm小孔,放置引流条。2-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切口。结果平均术中失血量20 ml(10~40 ml),平均手术时间70分钟(60~90分钟),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5天(5~8天)。22例病人中,仅1例术后第2天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4.5%。切口愈合平均时间17天(14~22天)。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0~21个月),病人对切口美容效果平均满意度9分(6~10分)。结论十字缝合技术能够降低切口张力,缩短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术后美容效果满意,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后疼痛,可安全、有效用于肠造口还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阑尾炎麦氏切口腹膜外全层缝合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230例阑尾炎患者采用麦氏切口腹膜外全层缝合术。结果 全组术后恢复良好,切口感染率为0.65%,无切口疝及切口周围肠粘连的并发症。结论 麦氏切口腹膜外全层缝合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连续褥式缝合技术在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褥式缝合技术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30例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施行包皮环切术,切口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技术进行缝合。结果:临床应用30例,随访3~6月,所有病例切口一期愈合,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外形美观,患者满意。结论:连续褥式缝合技术兼具间断缝合及连续缝合的优势,适宜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