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前血清中的高低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条件的42例GIST患者术前3 d血常规中NLR及其病理切片中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通过生存分析了解NLR与GIST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42例GIST患者中有22例NLR≥2.5(高NLR组),20例NLR〈2.5(低NLR组)。NLR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核分裂像(χ2=9.45,P=0.002)和肿瘤大小有关(P=0.041)。高NLR组的GIST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R组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核分裂像及肿瘤大小与患者3年生存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和核分裂像是GIST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8,P=0.000)。结论 NLR和细胞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GIST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1月间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5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6例.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79例。结果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46例GIST患者术前诊断率仅为2.2%(1/46),按NIH术后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患者36例(78-3%),低危患者9例(19.6%),高危患者1例(2.2%)。与未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的GIST患者相比,合并者多见于老年患者(P=0.001),多发生于胃(P=0.000),肿瘤直径更小(P=0.000),核分裂像更少(P=0.000),危险度更低(P=0.000)。4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6.1%,显著低于未合并者的82.2%(P=0.000)。结论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GIST大多为低危或极低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合并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故对其治疗主要针对合并的恶性肿瘤,同时在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考虑一并切除GIST。  相似文献   

3.
101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2年1月到2008年12月收治的101例GIST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50例(49.5%),小肠19例(18.8%),其他部位32例(31.7%).核分裂像中位数18个/50 HPF.90例(89.1%)患者CD117阳性.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2%和57%.单因素分析显示,GIST细胞丰富程度对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7,P=0.028).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细胞密集(P=0.003)和肿瘤直径大于10 cm(P=0.028)预后差.结论 GIST细胞丰富程度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外科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内11家医疗中心行手术治疗的340例原发直肠GIST病人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统计资料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术前治疗、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及随访数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最近邻匹配法减少组间基线水平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计算生存率。结果 340例病人中,男性211例(62.1%),女性129例(37.9%),中位确诊年龄54(16~84)岁;初诊时肿瘤中位直径为5.1 cm,肿瘤下缘距肛缘中位距离为5.0 cm。2000-2010年、2011-2013年、2014-2016年及2017-2019年期间局部切除术比例分别为31.3%、34.3%、42.6%、38.2%;术前治疗比例为6.0%、7.5%、33.7%、47.2%;基因检测比例为7.2%、9.0%、30.7%、32.6%;中高危病人辅助治疗比例为21.1%、24.2%、45.9%、47.1%。340例病人中126例(37.1%)行局部切除术,214例(62.9%)行根治性切除术;倾向评分匹配前,局部切除组病人肿瘤直径小(P<0.001),核分裂象少(P<0.001),肿瘤距肛缘距离近(P<0.001),术前治疗比例高(P=0.036);在手术时间、肛门保留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74例病人,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直径差、核分裂象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部切除组在手术时间、肛门保留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行根治性切除病人。340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52(1~215)个月,随访率(89.4%)。其中59例(17.4%)复发,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8.4%、81.6%。倾向评分匹配前后局部切除组与根治性切除组病人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56,P=0.065)。结论 直肠GIST主要位于下段直肠,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在保证完整切除前提下,局部切除术短期疗效优于根治性切除术,长期疗效两者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最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e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171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相似文献   

6.
腹内胃肠外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腹内胃肠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复阅1986年7月至2003年6月47例经病理诊断为腹腔或腹膜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许旺细胞瘤和间质瘤患者的组织切片,重新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及S-100 5种蛋白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最终确诊为EGIST。肿瘤位于肠系膜12例,腹膜后8例,小网膜囊6例,其余4例肿瘤病例记载为腹腔来源。肿瘤中位直径12.5(4~30)cm,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23例,上皮为主型4例,混合型3例。随访中位时间44个月。随访率90%。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7%、59.5%和4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腹膜后和肠系膜及腹腔、肿瘤直径超过10cm、肿瘤有坏死、核分裂像数目超过5个/ 50HPF、肿瘤细胞异型性和中、低分化的肿瘤,其预后不佳。结论EGIST有其特有行为谱,预后评价除参照GIST的指标外;肿瘤直径超过10cm和肿瘤的生长部位有助于对EGIST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源性的肿瘤,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有时难以评估。即使完整切除GIST后,部分病人术后仍容易发生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准确的评估GIST恶性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根据其预后因素制定了多种复发危险度分级标准以判断GIST预后的评估模型。GIST预后的影响因素有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数、肿瘤是否破裂、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物等。  相似文献   

9.
胃肠间质瘤术后247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7例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113(中位26)个月,26例出现复发或(和)转移,1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和8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1)。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者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者(85.7%比81.0%。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30,RR=2.248,95%CI:1.081-4.677)、核分裂像(P=0.041,RR=2.220,95%C1:1.032—4.776)和肿瘤是否破裂(P=0.004,RR=5.183,95%CI:1.677—16.017)是影响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是G1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伊马替尼可改善GIST术后中、高风险患者总体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72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53例获随访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 96.0%、82.6%、6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完整切除、核分裂像数目、肿瘤侵犯其他脏器、伴发转移、Fletcher分级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存活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伴发转移、Fletcher分级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伴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Fletcher分级是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GIST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预后特点。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197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直肠GIST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81(中位数54.5)岁。术后随访1~300(中位52.5)个月,复发和转移18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7例,单纯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5例。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0.0%及42.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大小(P〈0.01)、肿瘤Fletcher分级(P〈0.01)、核分裂像(P〈0.01)及术后远处转移(P〈0.05)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5)、核分裂像(P〈0.01)和术后远处转移fP〈0.01)是直肠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直肠GIST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原发灶大小、核分裂像和术后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6年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41例高危GIST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男女比例为1.131,年龄构成以中老年为主,40岁以上人群构成比达90.87%(219/241)。原发部位以胃和小肠为主,胃50例(20.75%),小肠121例(50.21%)。首发症状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不典型。R0切除232例(96.27%),术后复发转移率为25.31%(61/241),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23%、86.56%和75.86%,无复发生存时间为(53.12±13.08)个月。肿瘤最大径(RR=4.780,95% CI:3.716~6.052)、核分裂像(RR=5.411,95% CI:2.195~7.119)是影响高危GIST 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靶向药物是保护因素(RR=0.504,95% CI:0.288~0.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高危GIST临床特征不明显,预后受核分裂像、肿瘤最大径和服用靶向药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DS  Wu XJ  Ding PR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Kong LH  Liang XM  Luo R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37-104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着重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3.3%、73.3%、70.5%和64.3%。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仅2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GIST仍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73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4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的73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法,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73例GIST施行肿瘤完全切除者68例(其中12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术),行肿瘤不完全切除仅取活检者5例,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6例获随访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0%、78.2%、74.1%,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分级的肿瘤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2),极低度及低度风险组与高度风险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高度重视原发性GIST的初次手术治疗,积极行肿瘤完全切除以提高疗效,对肿瘤恶性程度风险较高者需扩大切除范围,应强调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肿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6.
217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1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17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114例,中位年龄55岁。除4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外,其余213例均行完整切除,其中35例行腹腔镜手术;48例术后EI服伊马替尼。178例(82.0%)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随访期间有16例(9.0%)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OR=2.547,95%CI:1.466~4.424)和核分裂像(OR=6.556,95%CI:2.974。14.449)是影响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患者中带瘤生存者5例,11例死于GIST,其中小肠GIST7例,肠道外GIST4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核分裂像(RR=2.654,95%CI:1.094~6.438)与复发和(或)转移(RR=32.988,95%CI:3.879~280.529)是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部位与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因素,核分裂像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4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放疗.有14例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靶向治疗。64例小肠GIST患者5年生存率为51.2%;61例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27例(44.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肿瘤大小(P=0.018)、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15)、伴发远处转移(p=0.000)、肿瘤坏死出血(p=0.032)、F1etcher分级(P=0.027)及就诊时症状(p=0.012)与小肠GIS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26)、伴发远处转移(P=0.000)和就诊时症状(P=0.019)是小肠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评估小肠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粘连侵犯、有无伴发远处转移、有无肿瘤坏死出血、就诊时症状、Fletcher分级以及靶向治疗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135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关系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重新调出1993-2003年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86例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重新病理复检,结合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确诊GIST的71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86例原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患者共有78例完成免疫组化检测,有64例(82.1%)被纠正诊断为GIST。共计135例GIST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70例;平均发病年龄53岁。均接受手术治疗,130例(96.3%)为完全切除;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79.7%。完全切除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与首诊转移、肿瘤大小、核分裂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P<0.01);无病生存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率与首诊已有转移和核分裂数有关(P<0.01)。结论既往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大部分应纠正诊断为GIST。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首诊肿瘤转移和核分裂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经手术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18例患者中男57例,女61例,中位年龄58岁,肿瘤位于胃59例,小肠35例,结直肠12例,胃肠道外12例,患者随访时间1~73个月,随访期间15例(12.7%)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11例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破裂和核分裂像与GIST患者预后有关。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132例胃的胃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3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部位:胃底贲门50例(37.9%),胃体62例(47.0%),胃窦部13例(9.8%),占据胃壁两个部位6例(4.5%),胃弥漫肿物1例(0.8%);肿瘤平均直径9.4(1.0~27.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有41例联合脏器切除,淋巴结清扫34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3.2%(123/132),CD34阳性率82.6%(109/132).118例获随访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转移、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胃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