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2.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6)
目的探讨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人员的Hcy、PLT、PDW、MPV、PCT、FIB、APTT、TT、PT及D-D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示:Hcy、MPV、FIB及D-D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发现Hcy、MPV、FIB及D-D对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临床动态监测Hcy、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对脑梗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1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动态观察溶栓前及溶栓后1、2、4小时和48小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溶栓前脑梗死患者的MPV、P-LCR和F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PLT、PT和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MPV、P-LCR和Fg含量显著下降,PLT、PT和APTT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溶栓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LCR)和凝血指标(PT、APTT、Fg),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变化及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2例(肝硬化组)及一般资料与其匹配的健康查体者45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结果 肝硬化组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加重PLT、PCT逐渐降低,而MPV、PDW逐渐升高(P均<0.05);肝硬化组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g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加重APTT、PT、TT逐渐升高,而Fig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均有异常变化,且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此对临床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判断出血倾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小板参数、部分凝血指标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我们检测了 4 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血小板参数及部分凝血指标 ,旨在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脑梗死组为 4 0例脑梗死患者 (男 35例 ,女5例 ,平均年龄 6 5岁 ) ,根据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检和 CT检查结果确诊 ,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986年 ) ,且未经任何溶栓治疗。对照组为 30例健康查体者(男 2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5 8岁 )。两组均抽取静脉血 ,分别测定血脂、血小板参数及部分凝血指标。表 1 两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x± s) 检测指标 脑梗死组 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A组),肝硬化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7例(B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9名(C组)。比较3组的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LT、MPV、PCT、PDW、APTT、PT、TT、FIB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T、MPV、PCT、PDW水平分别为(301.16±50.24)×109/L、(8.37±1.34)fL、(0.25±0.06)%、(19.00±1.27)%,明显高于B组的(330.03±55.28)×109/L、(9.38±1.50)fL、(0.35±0.10)%、(22.02±1.49)%和C组(200.15±40.30)×109/L...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67例,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4例,C级22例;正常对照组22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PC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均P<0.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01);肝功能B、C 级与A 级比较,C级PLT 和PCT下降显著(均P<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1);老年肝硬化患者PT、APTT 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01),FIB 明显降低(P<0.01).结论 老年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血小板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以血小板分析仪及全自动血凝仪对 60名健康人及 74例 ACS患者进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ACS组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显著差异 ,凝血酶时间 ST段抬高组明显短于无 ST段抬高组 ,与对照小组相比所有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ACS患者血栓形成中有血小板参与 ,凝血活性增强 ,纤溶活性降低 ,且 ST段抬高组较无抬高组更低 ,与临床干预对策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与血小板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尿常规蛋白阴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及健康对照组18例,分别进行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肌酐、血压、MA、血小板胞质内a颗粒上的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检测。结果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30mg/L的MA组28例和<30mg/L的NMA(NMA)组32例,MA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及NMA组比较显著性升高(P<0.01),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蛋白CD62P、CD63与对照组及NMA组比较显著性升高(P<0.05);尿MA水平与CD62P和CD63两者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r=0.74,P<0.01);CD62P和CD63两者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74,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MA患者有较高的血压水平并同时存在较高的血小板活性,提示这类患者可能是有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为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 ,利用高分辨率超声 ,对 6 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 2 0例对照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进行检测 ,并观察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发现 ,高血压II期、III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 ,且随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高血压各期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P <0 .0 5 )。结果提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160mg/d,对照组给予苯那普利10~20mg/d,观察两组患者4周和8周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2周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期间血压持续平稳下降;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4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6.4%及84.3%,8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及90.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4.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 (New York, N.Y. : 1993)》2013,35(8):1145-1156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haematocrit and ß-thromboglobulin were assessed on venous blood samples taken within 24 hours of admission from 20 consecutive male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20 male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matched for clinical variables.Beside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automated indirect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24 hours, starting just after hospitalization.Despite similar average 24-hour, day-time and night-tim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showed an increased variability of 24-hour (p<0,01) and day-time (p<0,05)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together with higher values of all haemorhelogical parameters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and haematocrit) (p<0,01) and ß-thrombogobulin (p<0,05), when compared with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Moreove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lasma viscosity and 24-hour systolic (r=0,42, p<0,01) and diastolic (r=0,39, p<0,05)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were show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Besides, in the same patients, the haematocri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24-hou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r=0,37, p<0,05).Our data further support the relevance of rheological determinants,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haemodynamic factors in the genesis of the high risk condition of unstable angina.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贵阳市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得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级整群抽样,通过问卷询问和体格检查相结合,对贵阳市城区3229名60岁及以上老人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检测血压,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检查。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结果高血压组患者MMSE得分为(25.7±4.2)分,正常血压组为(26.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1)。按不同血压程度分组分析,随着收缩压及(或)舒张压的增高,MMSE得分逐渐降低。脉压越大,MMSE得分就越低。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MMSE得分明显高于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程<15年者的MMSE得分显著高于>15年者。结论高血压、高脉压、未治疗的高血压及较长的高血压病程均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降低关系密切。对高血压进行有效干预,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得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贵阳市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得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通过问卷询问和体格检查相结合,对贵阳市城区3229名60岁及以上老人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检测血压,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检查.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MMSE得分为(25.7±4.2)分,正常血压组为(26.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1).按不同血压程度分组分析,随着收缩压及(或)舒张压的增高,MMSE得分逐渐降低.脉压越大,MMSE得分就越低.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MMSE得分明显高于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程<15年者的MMSE得分显著高于>15年者.结论 高血压、高脉压、未治疗的高血压及较长的高血压病程均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降低关系密切.对高血压进行有效干预,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和急、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 例(原发性高血压组)和急、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 例(缺血性脑卒中组)测定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以健康人38例(正常对照组)为对照。 结果: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低活化蛋白C敏感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亦升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D-二聚体升高。 结论: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纤溶抑制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是其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②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与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3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16)和体外循环组(n=18)。分别于切皮前1min、肝素化前1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h和术后24h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结果: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CD62p从肝素化前1min至术后6h均升高(P<0.01)。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纤维蛋白原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降低(P<0.05~0.01),术后24h升高(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凝血酶原时间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缩短(P<0.01),而血小板计数在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4h均增高(P<0.01)。非体外循环组术中回输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成正相关(r=0.711,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均存在血小板激活。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尽管血小板数量和术后早期止血功能得到一定保护,但术后出血和同种输血量并未减少。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8例高血压患者和3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高血压Ⅱ期患者(35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强度(Ptmax)、聚集曲线坡度(PtH)和聚集速率(PtK)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P<0.01)而心功能却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表明,Ptmax,PtH,PtK和每搏输出量(SV)呈负相关(r=-0.06,P<0.01;r=-0.54,P<0.05;r=-0.57,P<0.01),和射血前期/射血期比值((PEP/LVET)呈正相关(r=0.62,P<0.01;r=0.48,P<0.05;r=0.55.P<0.05);而高血压Ⅰ期患者(23例)的血小板聚集性和心缩功能与正常人相近(P>0.05)。提示高血压的不同阶段,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变可能对其病情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性与L-精氨酸转运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及其可能的机制.本文观察了23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4名健康成年人血小板体积、数量、聚集性和一氧化氮产生量及L-精氨酸转运特征。结果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无明显改变.而最大聚集率较对照组高1.3倍(P<0.05),在二磷酸腺苷刺激下一氧化氮产生量较对照组低71%(P<0.01),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一氧化氮产生量之间成明显负相关(r=0.6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L-精氨酸转运能力明显降低,其最大转运速率仅为对照组的79%(P<0.01),但两组间米氏常数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可能与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及L-精氨酸转运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