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和肽素的变化.方法 2017年8月30日—2019年8月30日,本院共收治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回顾分析57例患者全部资料并将其定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择我院57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入院、入院后3 h、6 h、12 h、24 h以及72 h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养生》2017,(14)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实验组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及抑郁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临床护理下,焦虑情绪与抑郁情况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所具备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与抑郁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D-RIS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分析CD-RISC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4.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1,(5)
目的调查鼻咽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患者85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患者睡眠质量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结果 85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平均PSQI评分为(8.54±2.06)分,其中存在睡眠障碍患者51例(60.00%)、无睡眠障碍者34例(40.00%)。存在睡眠障碍患者住院时间1个月、合并疼痛、夜尿频繁、不良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改变、环境改变、病房噪声的占比高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1个月、合并疼痛、夜尿频繁、不良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改变、环境改变、病房噪声是鼻咽癌放疗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临床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措施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将先治疗后转运的62例患者纳入A组,采用边转运边治疗院前急救措施的58例患者纳入B组,家属送诊的40例患者纳入C组,记录各组患者救治后生命体征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急救效果及预后。结果三组患者急救总有效率、存活率、急救处理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比较差异显著(P0.05); A、B组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P0.05); C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5); A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优于B组(P0.05); A、B组生存情况显著优于C组(P0.05)。结论先救治后转移及边救治边转移两种院前急救方式均能有效稳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命体征,但先救治后转移救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医院行PCI的12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PCI后患者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影响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AMI患者,行PCI后发生心力衰竭34例(28.33%);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0~1级、空腹血糖(FBG)≥7.0 mmol/L占比均高于无心力衰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心律失常、术后TIMI心肌灌注0~1级、FBG≥7.0 mmol/L是AMI患者PC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MI患者PCI后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经分析,恶性心律失常、术后TIMI心肌灌注0~1级、FBG≥7.0 mmol/L是AMI患者PC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制定相关干预方案,以预防PC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3月对唐山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436名患者,使用统一的一般资料问卷、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2002)、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AMI合并DM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46.43±15.08)分,躯体活动、情绪反应、安全性、依赖性、药物不良反应、担心用药及饮食7个维度得分指标分别为:39.42%、32.00%、33.78%、32.08%、27.63%、13.38%、26.50%;多重回归显示,存在营养风险、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和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差。〖HTH〗结论 营养风险、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和治疗方式是影响AMI合并DM的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30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合并急性脑梗死(ACI)发生情况,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8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I,AMI+ACI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史,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高于A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均为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ACI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AMI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高龄、长期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可能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I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姚君;张小雨;王静蓉;黄璐婷;李超红;荆丽梅 《中国医院管理》2024,(6):25-29
目的 研究了解患者及家属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从需方视角优化医院品牌文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基于课题组研制的患者及家属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量表调查样本医院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文化的知晓与体验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文化知晓、服务感知和价值认可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4 783份有效问卷。患者及家属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总体得分率为80.0%,但文化知晓得分率仅为65.0%;年龄、常住地、最近一次本院住院时间是体验感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文化知晓正向影响服务感知,但轻微负向影响价值认可,服务感知正向影响价值认可。结论 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文化知晓与体验感良好,但文化知晓程度较差。建议加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文化宣传,将医院特色文化融入患者就医全过程,强化患者及家属服务感知,促进医院文化价值认可,提升其医院文化体验感。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07—2009年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例485例,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和构成情况,采用相关分析、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患者性别、年龄、支付方式、住院天数等对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逐年上升,治疗费构成比最高;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是手术情况、住院天数、支付方式、特级护理、年龄和疗效。结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优化医院内部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实行按病种限价付费,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4年出院第一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全部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调查,旨在找出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提出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的对策,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为更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内科系统疾病按病种付费的可行性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所有病例按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摘录、入机,逻辑检错后,用EXECEL、SAS8.2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影响费用的主要因素是“治疗方式”,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住院费用有较大差别,通过对治疗方式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对于药物治疗患者来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住院天数、是否会诊及出院转归三个因素;对于介入治疗患者来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住院天数;手术治疗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患者伴随疾病的个数。结论: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方式的选择没有客观判断指标,究竟采用哪种治疗方式取决于医生的主观判断,患者一旦接收了医生的治疗方案,基本也就决定了费用层次。因此只能依据既定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降低住院费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为老百姓提供符合其病情的、经济有效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为探讨我国实行按病种收费的测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HF)合并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病原菌分布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F合并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选择同期收治的100例HF未合并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感染组患者采集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分析并筛选老年HF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住院治疗效果,并分析老年HF患者合并肺部感染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55.36%),革兰阳性菌44株(39.29%),真菌6株(5.36%);年龄、心功能分级、吸烟史、糖尿病、合并呼吸道疾病、侵入性操作及卧床时间是老年HF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感染组治疗后预后良好(显效+有效)患者占比(78.00%)显著低于对照组(9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0,P=0.007),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t=10.631,P<0.00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功能分级、合并呼吸道疾病是老年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HF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需针对影响因素,积极控制高危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杜江英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12):202-203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2例,以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联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反应情况及其与性格、胸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对2015年7 - 12月唐山工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1例,采用一般资料、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急性应激反应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测。结果 301例患者SASRQ分均值为(42.43±26.679)分,SASRQ总分介57 ~150分者82例,占27.2%;年龄、文化程度、性格、胸痛和社会支持进入SASRQ总分回归方程,文化水平低、内向、胸痛严重及社会支持度低者在SASRQ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反应,社会支持低、内向性格和胸痛越严重则AMI患者发生急性应激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16.
《职业与健康》2017,(1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反应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7月—2016年3月唐山工人医院和迁西县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2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进行评测。结果 420例患者SASRQ总分介于40~56分者占21.2%,57~150分者占28.3%;有分离症状者占43.3%,有创伤再体验症状者占56.2%,有回避症状者占41.4%,有焦虑或警觉性增高症状者占46.9%。结果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β=0.105)、高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β=-0.119~-0.108)、糟糕天数(β=0.428)、烦扰程度(β=0.279)最终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症状,受教育水平低、CK-MB值高、糟糕天数多、烦扰程度重的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2—8月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与方便抽样法,选取郑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316例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6份,回收316份。问卷由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情况、患者照护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中文版心力衰竭特异性健康素养量表及中文版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量表组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素养总分为28.72±9.36,3个维度中批判性健康素养维度最低得分为6.33±2.54,其条目均分最低为1.79±0.8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受教育程度、自我护理管理得分、自我护理信心得分以及自我护理总分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及各维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能提高其自身的健康素养水平,高龄、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及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偏低的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海秀芬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9):183-18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以及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在我院选取了2013年6月-2014年8月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83例,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将其分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41例患者是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进行护理干预,而对照组的42例患者则只用常规护理方法,然后将两组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护理效果为9.02%,而对照组仅达到5.9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行干预,比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效果显著,是值得推广的临床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AMI住院病例资料来源于郑州市某医院病例系统,从系统中导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AMI住院病例资料进行住院时间延长现状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AMI存活出院患者住院延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 012例住院存活出院AMI患者,以男性为主,占59.3%; 年龄以60~80岁为主,占40.0 %; AMI患者住院时间为1~20 d,中位时间为13 d,四分位间距为10 d, 2 004例住院时间>9.2 d,住院时间延长发生率为39.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411)、高血压(OR=1.998)、就诊时心脏骤停(OR=2.705)、LVEF<50%(OR=3.629)、就诊时心律失常(OR=4.486)、支付方式为自费(OR=4.284)的AM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AM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与年龄、LVEF、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建议临床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高临床诊疗规范性,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3)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与影响因素,以期对临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医院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 244例的临床资料,对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分析患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归纳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24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导致急性发作24例,感染率9.84%;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50.00%,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14.29%;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及哌拉西林等耐药性较强,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西林等耐药性较强,对莫西沙星及万古霉素敏感。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合并糖尿病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合并COPD急性发作期肺部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临床应针对感染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