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VitD)对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O)内维生素D受体(VDR)、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前期浓度及时间依赖实验,以浓度25 mmol/L葡萄糖依赖性培养小鼠MO系(U937)24 h.实验分为对照组(Con)、VitD组、PPARγ抑制剂(T0070907)...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维生素D(VitD)对糖尿病足溃疡(DFU)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VitD对DFU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DFU患者90例,根据VitD水平分为VitD...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T2DM大鼠肝脏中维生素D受体(VDR)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T2DM大鼠肝脏VDR表达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取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T2DM组(n=30)和正常对照(NC)组(n=30)。T2DM组予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4周后,禁食16 h,按30 mg/kg单次腹腔注射STZ,72 h后尾静脉采血测血糖,以血糖浓度16.7mmol/L作为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的标准。ELISA测定血清25(OH)D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两组肝脏组织中VDR mRNA及蛋白表达。Spearman相关分析T2DM组血清25(OH)D与FPG、F1ns、FFA、TG、TC、HOMA-IR的关系。结果与NC组比较,T2DM组肝脏中VDR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2.15±0.25)vs(8.26±2.23),(0.317±0.085)vs(0.542±0.135)],血清25(OH)D水平降低[(43.6±12.3)vs(21.3±6.7)ng/ml],血清FFA、TG、TC、LDL-C、FIns、HOMA-IR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与FFA、TG、FIns、HOMA-IR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 T2DM大鼠肝脏组织中VDR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而血清25(OH)D降低。血清25(OH)D降低可能会反馈性促进肝脏VDR表达,并可能进一步导致肝脏IR及糖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基因干扰体外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脂基因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兔骨髓培养分离出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MSCs细胞表面分子。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BMSCs未经任何处理;模型组:BMSCs给予0. 09 mol/L乙醇处理;空si RNA组:BMSCs给予0. 09 mol/L乙醇+空si RNA; PPARγ组:BMSCs给予0. 09 mol/L乙醇+PPARγsi RNA; T0070907组:BMSCs给予0. 09 mol/L乙醇+T0070907。并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PPARγ、PETALA2(AP2)、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 1和脂肪酸转运酶(FAT)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BMSCs表面抗原CD90(89. 03%)、CD105(90. 90%)、CD73(95. 03%)均呈阳性表达; CD13(0. 83%)、CD34(1. 09%)、CD45(1. 29%)基本无表达。模型组和空si RNA组脂肪细胞计数和三酰甘油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PPARγ或T0070907干扰后PPARγ组和T0070907组脂肪细胞计数和三酰甘油含量明显降低(P0. 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和空si RNA组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用PPARγ干扰后或加入T0070907后,PPARγ组和T0070907组PPARγ基因或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 01),而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和空si RNA组Ap2、LPL、FATP1和FAT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用PPARγ干扰后或加入T0070907后,PPARγ组和T0070907组成脂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 01),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PARγ基因干扰对BMSCs向脂肪细胞转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PPARγ基因和成脂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高糖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溶酶体通路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将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Con)组、甘露醇组(Man)、高糖组(HG)、高糖+活性维生素D3组(HG+VD)。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小体(LC3II)、自噬底物(P62)、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和组织蛋白酶B(CTSB)、维生素D受体(VDR)及转录因子EB(TFEB)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HG组LC3II、LAMP1、CTSB、VDR、TFEB蛋白表达降低,P6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HG组比较,HG+VD组LC3II、LAMP1、CTSB、VDR、TFEB蛋白表达升高,P62表达降低(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3可改善高糖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溶酶体通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FEB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3]对高糖状态下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维生素D受体(VDR)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糖浓度5.5mmol/L)、甘露醇组(19.5mmol/L)、高糖组(糖浓度25.0mmoL/L)、高糖+1,25-(OH),D,组(浓度1.0×10^-6、1.0×10^-7、1.0×10^-8mol/L)和高糖+1,25-(OH)2D3+siRNAVDR干扰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VDR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VDR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VDR基因转录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AngⅡ含量。多个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g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HK-2细胞中VDRmRNA、蛋白的表达及基因转录活性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34±0.22比2.47±0.31、0.51±0.06比1.14±0.13、0.51±0.21比1.42±0.28,均P〈0.05)。1,25-(OH)2D3上调高糖条件下HK-2细胞中VDRmRNA、蛋白的表达及基因转录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分别为1.964-0.31比1.34±0.22、0.934-0.08比0.51±0.06、1.12±0.23比0.51±0.21,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使HK-2细胞分泌AngⅡ增加[(88±10)比(17±2)ng/L,P〈0.05]。1,25-(OH)2D3浓度依赖性下调高糖诱导的AngII高表达[(44±5)比(884-10)ng/L,P〈0.05]。利用RNA干扰诱导VDR基因沉默后,1,25-(OH)2D3不能下调高糖诱导的AngⅡ高表达[(87±12)比(88±10)ng/L,P〉0.05]。结论1,25-(OH)2D,可能通过VDR介导的方式负性调节高糖环境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AnglI表达,从而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进展起到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建伟  傅淑霞  程刚 《山东医药》2004,44(29):15-17
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该基因全长约4605个碱基对,基因转录产物为VDR蛋白。活性维生素D。与靶器官上的VDR结合后,在转录水平改变靶器官上特定蛋白质表达水平,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可影响骨密度(BMD)及血液中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我们观察了VDR基因多态性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BMD和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期1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PCR法和DNA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Ⅰ(rs2228570)和BsmⅠ(rs1544410)位点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25(OH)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 PD组FokI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6%、25.3%,对照组分别为37.7%、15.1%,两组比较,χ2分别为8.516、10.383,P分别为0.004、0.001。PD组BsmⅠ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为(16.06±6.04)ng/mL,对照组为(19.22±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2DM合并VitD缺乏患者血浆中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表达与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新诊断单纯T2DM患者(T2DM组)63例,T2DM合并VitD缺乏患者(T2DM+VitD缺乏组),正常人群合并VitD缺乏者(NC+VitD缺乏组)64例及健康对照者(NC组)70名。比较各组25(OH)D水平,RT-PCR、Western blot检测SERBP-1C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T2DM+VitD缺乏组与T2DM组比较,血浆中SERBP-1CmRNA及蛋白表达、FPG、HbA_1c、T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升高,25(OH)D水平减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中25(OH)D水平与HbA_1c、HOMA-IR、FIns、FPG、2hPG、TG、SREBP-1CmRNA及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合并VitD缺乏患者血浆中25(OH)D水平明显减低,SREBP-1C的表达及TG升高,推测血浆中25(OH)D水平降低可能引起外周血SREBP-1C表达升高,致脂代谢异常,加重IR,导致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疆汉族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Bsm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的关联。方法在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对新疆维、汉两民族老年人进行了MCI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第四修订版(DSM-Ⅳ)的MCI诊断标准,共入选汉族MCI组100例(女57例,男43例),平均年龄(77.22±6.59)岁;选取对照组145例(女70例,男75例),平均年龄(76.72±5.71)岁,应用SNaPshot方法检测VDR基因ApaI、BsmI位点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25(OH)D的浓度。结果 VDR基因ApaI位点、BsmI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CI组及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pa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后得出:等位基因A增加MCI的患病风险,AA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对Bsm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得出:T等位基因增加MCI患病风险,CT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MCI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MCI组中,VDR基因ApaI、BsmI位点不同基因型比较血清25(OH)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①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老年MCI发病相关。②血清25(OH)D水平的下降可能影响MCI的发生发展。③未发现MCI患者中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淮海经济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地区无血缘关系的120例RA患者(RA组)和12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法(PCR-RFLP)研究VDR的Bsm Ⅰ 、ApaⅠ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之间的关系,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研究其与RA发病的关系.使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组与对照组之间ApaⅠ酶切位点AA、Aa、aa基因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4.34,43.2,P值均<0.05),Bsm Ⅰ酶切位点BB、Bb、bb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分析VDR基因型与RA患者的性别及有无骨侵蚀的关系,发现VDR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A组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8±0.3)与(4.0±0.4) ng/ml],RA患者中骨侵蚀组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无骨侵蚀组[(1.8±0.3)与(3.1±0.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3.26,41.96,P值均<0.05).但RA患者中男性患者组与女性患者组之间维生素D水平相当[(2.6±0.3)与(2.7±0.4)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ApaⅠ与淮海经济区汉族人群RA发病是显著相关联的,基因型AA、Aa的出现可能增加RA的易患性,基因型aa可能为RA的保护型基因,同时VDR各基因型与RA患者性别及是否存在骨侵蚀无相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与RA的发病及骨侵蚀的发生是显著相关的,与RA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除运动、营养、绝经等因素外 ,遗传因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学者Morrison等首先发现维生素 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骨钙素水平相关 ,并可以预测骨密度。此后 ,各国就 VDR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骨丢失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开展了广泛研究。1 VDR基因的结构VDR基因位于 12号染色体 (12 q13- 14 ) ,长约 75 kb,由 11个外显子组成。其中 IA、IB和 IC为非编码区 ,外显子 II- IX编码维生素 D受体。到目前为止 ,使用 Fok I、Bsm I、Apa I和 Taq I酶已发现 VDR基因四种酶切位点多态性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①检测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的水平,探讨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在SLE发病中的作用.②分析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水平与SLE患者骨密度和病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初发SLE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44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浆中25羟基维生素D3(250HD3)和1,25-二羟基D3[1,25(OH)2D3]的水平,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水平.双能X线分别检测患者腰椎(L1-4)和股骨近端2个部位的骨密度,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评估SLE病情活动程度.采用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分别检验25OHD3、1,25(OH)2D3和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SLE患者骨密度和病情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 初发SLE患者25OHD3和1,25(OH)2D3激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初发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2个部位的骨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组骨量异常的发生率为35%,骨量异常与骨量健康对照组之间25OHD3、1,25(OH)2D3激素水平及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HD3、1,25(OH)2D3激素水平和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SLE患者骨密度的情况不存在相关性(r=0.187,P0.05;r=0.172,P0.05;r=0.287,P0.05),它们与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r=0.054,P0.05;r=0.190,P0.05;r=0.046,P0.05).结论 SLE患者维生素D激素的水平及VDR基因的表达异常提示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但与SLE患者骨量异常的发生和SLE病情活动度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D受体作用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生素D受体 (VDR)是由 6个功能区组成 ,每个功能区分工不同但又相互协调。配体结合区介导与 1 ,2 5(OH) 2 D3结合并与视黄酸X受体形成异二聚体 ,DNA结合区则通过两个锌指结构选择性地识别靶基因上DR3型维生素D反应元件 (VDRE)并由此改变局部DNA的构象 ,在其他协同转录激活 /抑制因子和AF 1、AF 2两个亚区的共同参与下激活转录过程 ,进行基因表达。在这一过程中 ,磷酸化对VDR转录活性的意义目前仍不清楚。VDR的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 ,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多种内分泌疾病的发生有关。有关VDR基因多态性引起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的学说很多 ,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探讨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 ,为进一步从基因水平探讨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对T2DM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单纯T2DM组、1,25(OH)_2D_3干预组[1,25(OH)_2D_3+DM]、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抑制组[1,25(OH)_2D_3+PPAR-α抑制剂+DM]和正常对照(NC)组,每组各25只。6周后,测定各组FPG及血脂。ELISA检测肝脏组织中TG含量,RT-PCR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维生素D(VitD)受体(VDR)、PPAR-α、脂联素受体2(AdipoR2)mRNA表达水平。结果 1,25(OH)_2D_3+DM组肝脏中VDR、PPAR-α、AdipoR2 mRNA表达较T2DM组增加(t=20.32,5.92,9.10,P0.05),TG含量较T2DM组减少(t=13.84,P0.05)。结论 1,25(OH)_2D_3可能通过上调VDR基因的表达,进而上调AdipoR2、PPAR-α基因表达,从而减少肝脏TG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itamin D,VD)的水平,以及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的表达差异,探讨VD及VDR在NSCLC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确诊NSCLC的患者80例为病例组,选取8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中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60例,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V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DR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的血清VD水平较健康人群低(P0.05)。NSCLC患者肺癌组织中的VDR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且VDR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关联。高、中、低分化3组VDR的表达水平呈依次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 VD可能是NSCLC发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并且VDR的表达水平和NSCLC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_2D_3]对HepG_2细胞内TG含量及其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脂联素受体2(AdipoR2)、p38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脂蛋白脂(LPL)表达的影响,揭示1,25(OH)_2D_3在调控HepG_2细胞内TG代谢中的作用,并探讨1,25(OH)_2D_3调控TG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将HepG_2细胞分为Con组、溶剂组、MK886组、VitD组及VitD+MK886组。检测各组肝细胞内AdipoR2、p38MAPK、LPL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及肝细胞内TG含量。结果 Con组、溶剂组、VitD+MK886组比较,3种目标基因及蛋白含量、TG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K886组与Con组、溶剂组、VitD+MK886组比较,3种目标基因及蛋白含量降低(P0.05),而TG含量升高[(841.26±60.1)vs(432.17±58.23)vs(427.18±57.85)vs(429.36±57.96)mg/g,P0.05];VitD组与Con组、溶剂组、VitD+MK886组比较,3种目的基因及蛋白含量升高(P0.05),而TG含量降低[(231.72±40.83)vs(432.17±58.23)vs(427.18±57.85)vs(429.36±57.96)mg/g,P0.05];VitD组与MK886组比较,3种目的基因及蛋白含量升高(P0.05),而TG含量降低[(231.72±40.83)vs(841.26±60.13)mg/g,P0.05]。结论 1,25(OH)_2D_3可能是通过上调AdipoR2、p38MAPK、LPL的表达来降低肝细胞内TG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对调节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瞬时受体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调节瞬时受体通道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将细胞分为常氧组、常氧+BTZ组、低氧组及低氧+BTZ组,60 h后,通过免疫印迹法测定PPARγ、TRPC1、6蛋白的表达。另将原代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为低氧组、低氧+BTZ组、低氧+BTZ+T0070907组,60 h后,通过免疫印迹法测定TRPC1、6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低氧+BTZ组细胞TRPC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8±11)%和(112±8)%,低氧+BTZ组细胞TRPC1蛋白表达量相较于低氧组明显降低(P<0.05);(2)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低氧+BTZ组细胞TRPC6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6±9)%和(107±6)%,低氧+BTZ组细胞TRPC6蛋白表达量相较于低氧组明显降低(P<0.05);(3)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低氧+BTZ组细胞PPAR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5±7)%和(98±6)%,低氧+BTZ组细胞PPARγ蛋白表达量相较于低氧组明显升高(P<0.05);(4)与低氧组相比,低氧+BTZ组、低氧+BTZ+T0070907组,TRPC1蛋白的相关表达量分别为(65±7)%和(92±9)%,低氧+BTZ+T0070907组细胞TRPC1蛋白表达量相较于低氧+BTZ组明显升高(P<0.05);(5)与低氧组相比,低氧+BTZ组、低氧+BTZ+T0070907组TRPC6蛋白的相关表达量分别为(71±5)%和(97±7)%,低氧+BTZ+T0070907组细胞TRPC6蛋白表达量相较于低氧+BTZ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硼替佐米通过抑制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PARγ的下调,调节TRPC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活性维生素D3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质量25(OH)D3和1,25(OH)2D3水平及肾脏VDR 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36只八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Model),假手术组(Sham),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Treatment),每组12只,对照治疗三月后全部处死,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生物力学技术评估模型的骨密度及骨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或组织中25(OH)D3和1,25(OH):D3含量,用FQ-PCR方法检测肾脏组织中VD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模型大鼠股骨头及粗隆部的BMD及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载荷和最大压应变)均明显下降(P<0.05);(2)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肝脏和肾脏组织中25(OH)D3和1,25(OH)2D3的含量明显提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模型组大鼠肾脏VDR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P=0.004).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适当补充活性维生素D3可有效的防治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和骨质量下降,为临床活性维生素D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