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临床举偶龚伟民补中益气汤,此方出于《脾胃论》是补脾益气的主要代表方剂,方中黄芪、党参、甘草、补脾益气为主药;升麻、柴胡、益气升提以增强升提阳气的功用;白术、当归、陈皮、健脾摄血。笔者用此方治疗胃切除.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均获良效、总结...  相似文献   

2.
孙明韵 《光明中医》2000,15(2):38-40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方中黄芪益气补中,升阳举陷为君药;炙甘草、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益气补中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运脾,当归补血和营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阴气为使药,全方...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垣《脾胃论》,是治疗“清气隔于下、阴火乘其土位”之证,适应范围较广,是一切虚损劳伤所致气虚的主方。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药,党参补中为臣药,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为使药。本方不仅能补气升阳、甘温除热,而且还有补气摄血之疗效。笔者近几年把此方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症,尽管它们是不同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出现共同的中气下陷病机,均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四君四逆汤系四君子汤与四逆散之合方,具有健脾疏肝、行气和中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损、气血失和的病证。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医方集解·补养之剂》载:"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其中人参益气健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  相似文献   

5.
人参(含党参)为补气要药.茯苓乃常用健脾药,两药常配对出现在许多方剂中。本文将这种配伍关系称人参茯苓“药对”(以下简称药对),现浅析如下。1补益脾胃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四君子汤是临床使用频度较高的补益剂,功能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佐茯苓以渗湿健脾,四君合而益气健脾。就方剂组成则言,由四君子汤衍化的方剂有: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上述方剂的共同点是均含有四君子汤,对应的证候都有脾胃虚弱证。然而,各…  相似文献   

6.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共奏健脾利水,温化痰饮之功。药少意精,在临床上应用颇广。笔者师仲景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  相似文献   

7.
李敏侠  王旭东 《陕西中医》2003,24(4):364-365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恒《脾胃论》,是治疗 "清气隔于下 ,阴火乘其上 "之证 ,适用范围极广 ,是一切虚损劳伤所致气虚的主方。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药 ,参、草补中为臣药 ,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 ,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为使药。合而升阳益气 ,甘温除热。笔者近几年来 ,每以  相似文献   

8.
香砂六君子汤源于宋《和剂局方》。药物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甘草,加生姜,水煎服。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生诸症。方中人参为君,补气健脾,佐以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陈皮、木香、砂仁化湿醒脾、理气宽中止痛;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生姜温胃  相似文献   

9.
玉屏风散出自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方中以黄芪益气扶正固表为君,白术健脾益气为臣,佐以防风解表祛风。笔者应用此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少有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夏六君汤是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法夏等六味药组成。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加减运  相似文献   

11.
四君子汤Ⅰ号、Ⅱ号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赵洪武,陈树和,邱明义四君子汤源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为益气健脾之祖方,举凡脾胃虚弱之症,用之多有卓效。现代因人参价格昂贵,多用党参代人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九0年版一部所载...  相似文献   

12.
<正>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脾胃论》中的方剂。方中黄芪、党参,甘温补中益气为主药;辅以白术、炙甘草健脾和中;当归补血;陈皮行气,使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诸药合用,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作用。本方应用范围很广,笔者用以治疗多种病证均获较好的效果,现选录数则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该方的君药理中丸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著名方剂,方中以何药为君,自古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当以人参为君。 1.从组成用量上来看,该方药用四味,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其各药的常用量人参、干姜、甘草为3~10克,白术为5~15克。方中仅一味干姜温中祛寒,量不独重,而补气药占三味,又以人参补气之力最峻,当为该方之首而为君。 2.从方剂的组成原则上看,以干姜为君势孤力单,难任主病之职,人参、白术、甘草为辅佐之用,势大力雄,相形之下则温中不足,补气有余,  相似文献   

14.
李志青 《光明中医》2009,24(1):115-115
玉屏风散为<丹溪心法>方,为气虚卫阳不固,而见脉浮,汗出恶风而设,主要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更配以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为佐使药,组方严谨.  相似文献   

15.
苓桂术甘汤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茯苓甘淡性平、健脾利湿以化饮为君药;桂枝温阳化气、利水化饮、平冲降逆为臣药,与茯苓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具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聚为饮,今脾气健运则湿邪去而不复聚,故以白术为佐;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共收饮去脾和、水湿不聚之功.余经近20年临床反复加减运用此方,颇有心得,现举其治疗肾积水、心脏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美尼尔病等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36低烧特效方组方:柴胡10g,升麻10g,黄芪30g,当归10g,党参30g,白术10g,陈皮6g,甘草6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6枚。功能:补中益气,和解少阳,清热退热。方解:本方为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而成。方中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甘草、当归)功如方名,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气虚发热,头痛恶寒,气喘为主。方中又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大枣、生姜、甘草)和解少阳,主治寒  相似文献   

17.
理中丸(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臣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佐以甘温苦燥之白术,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甘草与诸药等量,辛热甘苦合法,温补并用,补中寓燥,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李冀教授临床辨证取法于古方而不泥于古方,提出“医之道,悟也;方之用,变也”之大医要旨,正如老师所言“方无至方,方以效论”。现以侍诊所见老师运用理中丸之法“变”,释析理中汤之常与变,总结李冀教授运用理中丸之经验。  相似文献   

18.
白术黄芪汤源于金元医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白术黄芪汤:服前药,痢虽已除,犹宜此药和之……白术一两,黄芪七钱,甘草三钱。”该方用于泻痢已除后恢复期的治疗。白术黄芪汤原方为水煎剂,为提高疗效并探讨益气健脾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作者以该方组成药物白术  相似文献   

19.
<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中医教学、参考书《方剂学》对麻杏甘石汤方中主药提法不尽一致,使学员无所适从。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不致使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造成概念上的混乱,现将近年来各家出版的教课、参考书对该方的组成结构论点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以麻黄为主药、石膏为辅药:如广东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云:“方中麻黄为主药,既能发汗,亦能宣肺;重用石膏为辅,则专清泄肺热。麻、膏相伍,虽一辛温,一辛寒,而辛寒大于辛温,不失为辛凉之重剂;杏仁宣利肺气为佐,助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另如许济群、王绵之主编《方剂学》云:“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  相似文献   

20.
“痛泻要方”源于《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取名曰“白术芍药散”,因主治痛泻,《医方考》称之为“痛泻要方”。该方的主治证是什么呢?三版、四版、1985年版大专函授教材《方剂学》,均认为是肝郁脾虚证:一版、二版、五版教材虽未提及证型而只写症状,但对病机的分析也认为是脾虚木乘。历版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沿袭《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来归纳分析该方的治证和病机。对此笔者认为。该方主治以不提脾虚、归纳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