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多药物外排泵基因表达分子流行趋势及其疾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和新生儿科97例感染多重耐药Pa患儿的痰、血、创面等标本,分离Pa菌株,分析9种外排泵基因表达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7株Pa中,MexAB-OprM、MexEF-OprN、MexCD-OprJ、MexXY-OprM、MexVM-OprM阳性株数分别为97株(100%),50株(51.5%)、35株(36.1%)、12株(12.4%)、11株(11.3%),余4种外排泵基因表达均较低;Pa菌3种常见外排泵基因(MexAB-OprM、MexEF-OprN、Mex CD-OprJ)表达或高表达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碳青酶烯类和糖肽类抗生素的使用是Pa菌MexAB-OprM外排泵诱导性高表达的危险因素,而碳青酶烯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是MexEF-OprN、MexCD-OprJ诱导性表达的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WBC低、贫血、慢性基础疾病、入住ICU病房是Pa菌3种外排泵传播性表达或高表达的共同危险因素;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入住ICU病房是Pa菌3种常见外排泵表达或高表达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笔者医院儿科病房分离多重耐药Pa菌耐药严重,规范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和糖肽类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严格把握ICU的准入标准对防止多重耐药Pa菌外排泵基因表达或高表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目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540株临床分离的PA(痰中222株、纤支镜检查得到102株、脓性分泌物中84株、尿中60株、血中72株)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PA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已达到64.8%~74.1%;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3.7%~52.4%。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目前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且耐药现象较严重,应尽量根据细菌药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方法采用MicroScan4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结果 32株铜绿假单胞菌除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分别为75.9%和93.1%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30株(93.7%),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3%、90.6%、12.5%、90.6%、90.6%和0,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28株(87.5%),TEM、DHA、OXA和IM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2.5%、43.7、21.8%和3.1%,未检出VIM、SHV和CTX-M-9,检出OprD2基因缺失23株(71.8%)。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  相似文献   

4.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性肺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引起的医院感染性肺炎病例27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非PDRPA感染的医院感染病例27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在27例PDRPA引起的医院感染肺炎和27例对照病例中单因素分析发现感染前住院时间、感染前入住ICU、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尿管、胃管、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使用抗菌素数量与PDRPA感染有关。结论感染前住院时间、感染前入住ICU、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包括尿管、胃管、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使用抗菌素数量是PDRPA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无菌意识教育、患者气道护理、呼吸机管理和及早营养支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邓芳  张健  张世勇  彭其胜  舒德忠  穆瑶 《重庆医学》2013,(35):4304-4306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易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235株,其中MDRP 97株,总分离率为41.28%。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神经外科分离率较高,分别占35.54%和22.31%;主要标本来源是呼吸道标本,占75.21%;MDRP耐药十分严重,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37.11%,其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分别为47.42%和48.45%,其余的均大于50.00%;通过分析发现,高龄、基础疾病重、住院时间长、长期反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入住ICU、各种侵入性治疗操作均为MDRP耐药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及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交叉感染,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院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院内感染产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监测与控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04~2007年引发院内感染的PA.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PA对8种药物的敏感性,并将检测出的MDRP与同时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做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单因素(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院内感染PA 101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34株,总分离率33.66%,其中ICU和神经科分离率较高分别占25.70%和22.80%,主要标本来源是呼吸道标本,占89.11%.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曾入住ICU、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的基础病、住院时间≥4周、合并2种或2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机械通气、以及分离出致病铜绿假单胞菌前两周接受氟喹喏酮、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治疗与MDRP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3项独立危险因素:曾入住ICU、机械通气、分离出MDRP前两周用过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结论 曾入住ICU、机械通气,以及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使用是MDRP感染的危险因素.重视无菌操作技术,控制机械性通气的使用,改善住院病室条件是预防MDRP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在临床上的分布,探讨联合药敏在临床上治疗MDR-PA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市浦口医院细菌室分离保存的全部32株MDR-PA,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共8组联合药物,分别测量每组每种联用与单用药物对MDR-P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 8组联用药物中,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MIC值较单用时下降明显。而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组,头孢吡肟单用和与环丙沙星联用时,MIC值均为16μg/mL;环丙沙星单独使用时的MIC值为8μg/mL,与头孢吡肟联用时,MIC值仍为8μg/mL。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药物之间药效学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的构成比依次为90. 6%(29/32)、93. 8%(30/32)、90. 6%(29/32)、93. 8%(30/32)、87. 5%(28/32)、93. 8%(30/32)、87. 5%(28/32),而头孢吡肟与环丙沙星联合药物中药效学表现主要是无关作用占71. 9%(23/32)。结论通过联合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联合,可以抑制或杀灭MDR-PA,是临床治疗MDR-PA感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所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 用改良三相水解实验检测药敏试验筛选出的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然后对产酶菌株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判断产酶情况. 结果 30株细菌均未检测到金属酶;26株细菌产β内酰胺酶,其中2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同时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酶率为86.7%. 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持续高产AmpC酶为主;改良三相水解实验能消除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过度表达和产酶等因素干扰,从而准确、有效地检测出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株.  相似文献   

9.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所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用改良三相水解实验检测药敏试验筛选出的3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然后对产酶菌株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判断产酶情况。结果30株细菌均未检测到金属酶;26株细菌产β内酰胺酶,其中2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同时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酶率为86.7%。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持续高产AmpC酶为主;改良三相水解实验能消除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过度表达和产酶等因素干扰,从而准确、有效地检测出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株。  相似文献   

10.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并发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该院2006 年1 月-2016 年12 月收治的SAP患者102 例。根据是否合并多重耐药性PAE 感染分为感染组(17 例)和对照组(85 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感染多重耐药性PAE的危险因素。结果SAP 合并多重耐药性PAE感染的比例为16.67%。两组患者性别、病因及合并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年龄、CT 危重度评分(CTSI)及SAP 危重度分级高于对照组( <0.05);急性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休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入院时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评分更高;急性期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更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AE 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CTSI、SAP 危重度、急性期出现ARDS、入院APACHE Ⅱ评分过高及急性期过长的ICU暴露时间(p <0.05)。临床预后方面,相比于对照组,感染组感染期休克和脓毒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ICU 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AP 患者PAE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CTSI、SAP 危重度、急性期ARDS、过长的ICU暴露时间及入院APACHE Ⅱ评分过高。  相似文献   

11.
农庆文  王润秀  刘达恩  林源 《广西医学》2004,26(10):1465-1466
目的 探讨烧伤病区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房现场采样、血清分型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 ,并用 1∶1配对病例 -对照的研究方法 ,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的分析。结果 采集的 12 5 8份样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6 6株 ,平均检出率为 5 2 % ,但从患者各种标本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与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差异较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与环境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关系不大 ,外源性感染并非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包扎、受压及烧伤严重程度等为烧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铜绿假单胞菌不同基因型与抗菌谱的联系,以追踪院内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相关性。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自该院住院患者各种标本中分离获得216株铜绿假单胞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液体稀释法测定携带blaIMP基因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纸片扩散法检测亚胺培南敏感株和耐药株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携带blaIMP基因与不携带blaIMP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差异有显著性,未携带blaIMP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在PFGE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型,而携带blaIMP基因的10株中9株具有相同的PFGE分型。结论blaIMP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本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耐药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03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基础疾病、应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及细菌药敏耐药情况。结果 247例患者中共分离出803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主要分离自痰液;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高,其次为老年病房、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且患者常行吸痰、气管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多,其次为美罗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本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率最高,其次为阿米卡星;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比率分别为88.43%和10.7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痰中分离最多,老年患者多见,主要集中在ICU,与患者病情重、合并较多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有关。临床上应限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缓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收集安徽省细菌耐药中心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菌株,对其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变迁情况,并筛选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评价联合用药组的体外抑菌作用,寻求有效的联合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所收集PAE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按照2015年美国临床实验委员会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介率和敏感率,进一步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所筛选出的54株PDRPA菌株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结果 PAE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以及头孢他啶最为敏感且三年内耐药率较为稳定,对头孢唑肟等三代头孢耐药率显著升高(P<0.05),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有所下降(P<0.05),对于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基本持平.多粘菌素E+利福平、多粘菌素E+亚胺培南、多粘菌素E+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5组抗菌药物对于PDRPA主要起到协同相加作用.结论 PAE感染仍占临床感染一定比例,应继续加强对PAE耐药性的监测,多粘菌素等多种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可作为对PDRPA感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李梅  王文香  沈跃飞  潘发愤 《浙江医学》2016,38(1):29-31,3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机制,为控制其耐药性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住院患者对环丙沙星耐药的69株铜绿假单胞菌,PCR筛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ac(6'')-Ib-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接合转移试验验证PMQR基因。结果69株受试株中,12株aac(6'')-Ib-cr基因阳性,经DNA测序、BLAST比对,3株携带aac(6'')-Ib-cr基因(含有Trp-102→Arg和Asp-179→Tyr突变),另有3株为aac(6'')-Ib野生型;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阴性;未检出qnr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PMQR基因以aac(6'')-Ib-cr基因为主,未检出qnr基因,aac(6'')-Ib-cr基因介导低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16.
彭明远  王娜芳  李展妹 《海南医学》2016,(15):2482-2484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所有发生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的1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217株铜绿假单胞菌,详细记录送检标本感染分布情况,做细菌药敏试验,观察并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各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和敏感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科送检标本中分布率最高,占38.25%,其次为神经科和感染科,分别为15.67%和13.36%。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中分布较广,共检出144株,占66.36%,其次在创面分泌物和穿刺液中,分别为13.82%和8.76%。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仅占7.83%,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高,占48.39%。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约91.91%,对头孢噻肟敏感率最低,仅9.68%。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多为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且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敏感性低,临床治疗难度加大,治疗时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高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7.
高燕渝  俞汝佳  吕晓菊 《西部医学》2010,22(9):1609-1611
目的测定多粘菌素B等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药物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27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多粘菌素B、米诺环素等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50为2μg/ml,MIC90为16μg/ml,多粘菌素与米诺环素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MIC50分别为0.5μg/ml与2μg/ml,MIC90分别为4μg/ml与8μg/ml。结论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B及米诺环素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