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e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4.
陆伟  李萍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4):1384-1384
患者男性,79岁,因上腹隐痛伴消瘦3个月余入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和总结胃血管球瘤诊疗经验。方法:收集近10年共43例胃血管球瘤(本院2例,文献报道41例),分析及总结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诊断以及治疗经过和疗效。结果:胃血管球瘤多为良性肿瘤,常见症状为腹痛。少数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且多为恶性胃血管球瘤。其形态学特点常表现为片状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多为大小均匀的圆形细胞,胞浆透亮、较少,围绕于毛细血管周围。免疫组化标记:SMA、vimentin、actin均为(+),CD34多为(-),CK、CD117、S-100、CD99、desmin、Syn均为(-)。结论:胃血管球瘤是较为罕见的胃肠道肿瘤,是由与平滑肌细胞非常相似的血管球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血管球瘤大多为良性,恶性者罕见。CT和内镜是当前较常用的诊断方法,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患者,女,32岁。发现阴道壁肿块伴阵发性疼痛20d余入院。查:外阴产式,发育正常。阴道左侧壁见约3cm×2.5cm肿物,肿物位于皮下,活动尚可,质中等、压痛。术后送检标本约2cm×2cm灰红结节状肿物一个,无包膜,切面灰红间灰白、质软。镜下:肿瘤由增生平滑肌、血管及成片状围绕血管排列的瘤细胞构成。瘤细胞多边形,胞质透亮,胞界清楚,大小较一致,核卵圆形。免疫组化标志:Vimentin( )、actin( )、myosin( )、desmin(-)、F8(-)。病理诊断:阴道壁血管球瘤。2讨论血管球瘤又名血管球血管瘤,是血管动静脉吻合即血管球球细胞发生的具有器官样结…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4岁。左手食指疼痛3年,加重半年入院。体检:左食指甲床下呈紫蓝色,局部温度正常,末端内侧可触及约米粒大小包块,触痛,质软,边界不清,无波动感。X线提示:食指末节指骨远端桡侧软组织内稍高密度影,末节指骨圆形压迹。CT平扫显示:类圆形软组织包块影,边缘密度稍高,相应部位远节指骨骨质缺损。术中见食指远端桡侧瘤样组织,约0.3cm×0.3cm×0.3cm,呈紫色,包膜完整。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血管球瘤。  相似文献   

8.
血管球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在软组织肿瘤中占比不超过2%;其中恶性血管球瘤更罕见,占比不超过1%[1].血管球瘤源自血管球体,而血管球体分布在动静脉短路血管网,主要位于肢体远端部位,如指趾甲下、手掌、脚底等;内脏器官缺乏血管球体,偶见发生于肺、胃肠道、肾脏和肝脏等部位[2].目前发生于盆腔的恶性血管球瘤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9.
李军  高胜海 《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0):705-705
患者,男性,36岁。1999年9月,左拇指末端肿胀隆起、溢脓,指甲及甲基部变黑;甲床有肉芽组织生长,在本院外科门诊切除肉芽组织及指骨前肿物。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见炎细胞浸润,部分区域细胞稍丰富并见一些粘液变性,未见明显肿瘤细胞及恶性指征。1999年11月于外院切除末节指骨部分,未送病理检查。2000年7月指骨末端红肿,但无疼痛,左手血液循环良好,X线片示:左拇指指骨肿瘤,可见骨破坏。大体标本:一段指骨,长6.8cm,直径3.0cm~3.5cm,外观红肿,指腹侧隆起,切开见肿物为灰白色粘液样,组织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结果 肺血管球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临床多无明显症状,显微镜下,肿瘤由较一致的细胞组成,细胞质从嗜伊红到透明不定,细胞界限清楚,排列紧密,细胞核位于中央,肿瘤组织间可见薄壁血管散在分布。免疫组化均显示对于波形蛋白(vimentin),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muscle-specific act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弥漫的中等到强的阳性。结论 发生于肺组织的血管球瘤非常罕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测是其主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管球瘤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一组血管球瘤患者的回顾,进一步了解其临床表现,从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1993年8月-200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一组血管球瘤患者,记录他们的典型症状、病程、辅助检查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共40例血管球瘤患者:男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0.8岁.生长部位:甲下31例、指腹8例、手指近节掌侧1例.所有患者均有疼痛和局部触痛,部分患者表现为冷敏感.病程平均6.5年,其中9例患者曾被误诊.Love试验对于诊断及手术定位具有重要作用.B超、MRI对诊断有辅助作用.手术切除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后疼痛症状消失.结论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误诊及延误诊断情况较常见.提高对其临床表现的认识进而提高诊断率,可减少症状持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手部血管球瘤(附1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球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软组织肿瘤,源自于全身各部位细小动静脉吻合处的血管球。血管球系小动-静脉间的一种神经-平滑肌装置,通过它调节外围血流来控制血压及温度。小动脉在形成毛细血管以前,分出小分支进入血管球,在其中与静脉直接相连(Sucquet-Hoyer氏管),此种动静脉结合处,外被以纵横的平滑肌细胞,其中间有血管球细胞。整个血管球被一种精细的成胶原网所包绕,其中有大量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存在,最外包有纤维组织包膜。现对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分型分类、组织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并附一例右手拇指指…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6岁,农民,既往体健,入院前5个月于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无发热、呼吸困难,当地按“支气管炎”给予治疗半个月,症状缓解,咯血停止。入院前1个月再次出现咳嗽并咯血,血量较前增加,以痰中血块为主,无整口血痰,伴气喘、呕吐,至当地市人民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内息肉样肿物,活检未能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入院后初次于气管镜室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上段膜部一宽基底的软组织肿物,表面光滑但不规则,用活检钳夹取部分组织,病理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症伴纤维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4.
①病理科患者,女,51岁。因上腹部不适伴间断性黑便6个月于2001年2月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B型超声检查:上腹部实性包块,低回声,边界清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前壁一约7cm×2cm局限性隆起肿块,粘膜皱襞增粗,表面充血明显,增粗的皱襞折入幽门口。术前疑胃良性肿瘤并胃出血。经支持治疗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切开胃窦部前壁,可见距幽门口5cm处胃腔内8cm×2.5cm肿块,质韧,活动度尚可。纵行切开肿瘤上胃窦部粘膜约3cm,将肿块翻出,表面…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lomus tumor at the nail bed of the finger. Methods: The course and therapeutic outcome of 12 cases of glomus tumor which were resected and confirmed by histology examin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six months up to 2 years, no recurrences were observed, the shape of the nait was normal. Conclusion: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glomus tumors of the nail bed is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6.
17.
18.
林罗强  刘明  赵家宏 《肿瘤学杂志》2008,14(12):1040-104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已婚。4个月前出现饭后胸闷,伴有呼吸费力。按照心脏病治疗.自行口服速效救心丸,每次剂量8~25粒,效果不佳。近2周出现食欲减退。自患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睡眠、大小便正常。2006年11月30日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超声检查:上腹部囊性占位。入院后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9.
0 引言 恶性血管球瘤(malignant glomus tumor,MGT)十分罕见,多以个案报道为主[1-5],我们收治的这例患者其病变部位为骶尾部,尚未见报道.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3年前发现骶尾部皮下包块,伴有疼痛,外院诊断皮下囊肿,行手术摘除术后出院.2年前骶尾部再次发现皮下包块,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摘除,术后病检示良性神经末梢瘤,术后未予特殊治疗.2月前骶尾部出现疼痛并逐渐加重.,再次入当地医院行骶尾部MRI发现骶尾部包块,直径约2 cm,见图1.于2011年12月22日行皮下包块扩大切除,在瘤床区域扩大3 cm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GT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7例肿瘤发生于手指甲下,2例发生于前臂皮下,1例发生于膝关节皮下,1例发生于胃窦后壁。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9例诊断为实体性球瘤,2例诊断为球血管瘤,其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小、圆形、大小一致,呈巢状、小簇状围绕于毛细血管、扩张的小静脉周嗣,间质玻璃样变性及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11例肿瘤细胞SMA、Vimentin均为(+);而CK、CD228、CD34、CgA、Syn、Desmin、S-100、HMB45均为(-)。11例患者术后随访12~30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GT非常少见,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该肿瘤发生于内脏时极易误诊,需要和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