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3.
关于“经脉在分肉之间”的质疑高震(上海教育学院200030)《灵枢·经脉》载:“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古代及近代不少专著及专家认为经脉循行于分肉之间。根据近代人体解剖生理及古代文献描述,所谓分肉之间,即是...  相似文献   

4.
1脏腑络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脏腑络痹,就是脏腑络脉痹阻不通。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络脉循行于体表的称阳络,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称阴络,形成外(阳络)-中(经脉)-内(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满伟 《河北中医》2000,22(4):313-314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 ,临证经验丰富 ,多有发明 ,病久入络即为其著名学术观点。今通过《临证指南医案》[1] (下简称《指南》) ,分析其如何在胃脘痛的治疗中运用通络法。1 《内经》对络脉的认识《指南》均为医案 ,只有少量按语 ,对络病理论论述简略 ,只言其要 ,然究其理论渊源不外《内经》,因此参考《内经》有关章节对深入理解络病理论多有帮助。《灵枢·脉度》说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更细小的分支称为孙脉。《素问·经络论》将分布于表的络脉称为阳络 ,分布于里的称为阴络 ,与《灵枢·百病…  相似文献   

6.
试述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西医结合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如何结合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认为可寻找中西医在理论与实践认识中有恰似点的环节进行突破性偿试 ,并以临床实践做为检验依据或许能获得预想不到的收获。笔者愿以络脉与微循环的关系为例简述之 ,不妥之处务望斧正。1 络脉的分布与微循环的循行祖国医学认为络脉是一个遍布全身的脉络系统。早在《灵枢·经脉》曰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曰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核心。建国以来 ,经络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十五”期间被列为中医研究领域两大支柱项目之一。络脉作为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广大学者的注视 ,冀以通过研究络脉来切入对经络实质的研究。1 络脉的定义及循行《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 ,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络” ,说明络脉是从正经分出的 ,是经脉的分支 ,是由经脉分出的行于浅表的支脉 ,由十五络、孙络、浮络组成。雷氏[1 ] 认为 :络有广义 ,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  相似文献   

8.
《内经》用字极为深奥,往往一字多义,“脉”即其中最常见的,多义字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法,对于理解,引用原文是至关重要的。“脉”字大体上包括脉管及经络两方面内容,在两方面中又衍变出多种含义:1 从脉管方面看1.1 从生理角度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脉者,血之府也。”及《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这两条经文所说之脉皆人体生理上的脉管。有的直接可以见到,如《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汪机也认为:络脉,血脉也,非十五络之络。这里所谈之脉都指脉管。1.2 从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9.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 ,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 ,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 ,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虽说法不同 ,而实质相同 :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 ,邪气深入部位内外不同。1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络脉形态学涵义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经络系统中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有云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说明在形态上经脉较为粗大 ,是主干 ,络脉是细小支横别出的部分。络脉是一个系统群体 ,每一络脉系统中 ,各级支横而别者又…  相似文献   

10.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络膜损伤与护膜探讨210008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江作霖络膜的生理病理《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这表明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到。纵横交错的络脉形成了"网",在各脏腑器官的内腔表面形成了一种保护层,可...  相似文献   

12.
正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随着络病学理论的日臻完善,采用络病理论分析疾病的病机,指导临床用药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本研究试以络病学理论分析恶性胸腔积液的病机与治则,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1络病理论的主要内容1.1络脉的含义与实质络脉的概念首见于《内经》,《灵枢·脉度》中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了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近现代对络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  相似文献   

13.
“脾之大络”最早出自《内经》,并有该络脉病理征象的论述。后世医家纷纭立说,余纵观先贤的卓识,略悟其泾渭,故阐发粗陋之见,敬请同道斧正。一、从经络方面看脾之大络是从足太阴脾经分出的支络部分,在体表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灵枢·经脉篇》云:“脾之  相似文献   

14.
经络循行线是如何确定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任何学说或理论 ,如果不充分了解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就不可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如果要想正确理解与评价古代经络学说 ,必须首先搞清楚经络循行路线究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下面 ,让我们先从较为单纯的络脉循行路线的形成过程谈起。1 络脉循行线的确定在传世文献中 ,最早系统记载十五络脉者为《灵枢·经脉》 ,该篇对于络脉的形态特征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故诸刺络脉者 ,必刺其结上 ,甚血者虽无结 ,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 ,脉色青则寒且痛 ,赤则有热……凡此十五络者 ,实则必见 …  相似文献   

15.
曲泽穴刺络疗法是流传于甘肃民间的治疗急症方法。刺络疗法,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所记载:“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的注文中,亦详细描述了  相似文献   

16.
<正> 四、络脉理论的临床运用《内经》将络脉理论运用于诊断和治疗方面,不仅能够诊治络脉本身的病变,而且还可以诊治脏腑和经脉的病变。 (一)诊络脉法:《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深伏而难见,络脉浅显而易察,所以二者病变的诊察方法亦有所不同。经脉的病变,以诊气口知之;络脉的病变,以察络脉知之。但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连体表,脏腑经脉气血的病变常常可由络脉反映出来,所以察络脉亦可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具体而论,诊络脉法首先可  相似文献   

17.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18.
<正> 《灵枢·经脉篇》在记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以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脏的经脉为序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何不从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属之经——肾经和后天之本脾胃所属之经——脾经或胃经开始,却始自手太阴肺经?对此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经脉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同时,气血借经脉运行周身,濡养组织,即经脉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里的气,主要指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关于经脉的两帛书和《内经》,对十二经脉的循行和经别与今十二经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本自于《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循行是不完善的,二帛书记载的向心性循行与此体系不同,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成篇早晚,十二经脉循行应包括向心性循行这一体系。十二经别作为经脉循行于体内的分支,当非本自《灵枢·经脉》篇的经脉分支,而是向心性循行经脉的分支,故十二经别不属今之十二经脉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柩·脉度》载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分为二大类:①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为十四络;②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为五脏六腑之大络。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或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系统,即别络或大络之后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网络层次,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统称为络脉系统。络脉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分布有在外、在内之别,在外者称为阳络,在内者称为阴络,因此,络脉系统在机体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为阳络、中为经脉、内为阴络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