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1].厥证之记载,始于《内经》.《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大奇论》亦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相似文献   

2.
“煎厥”一词,在《素问》中两处提及。《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以下简称“前者”)。另《脉解篇》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为煎厥”。(以下简称“后者”)二者名同实异,宜细甄析。一、发病机理迥异前者多由烦劳损伤,虚阳亢盛,肝肾阴精亏损所致,病位不惟在肝还涉及到肾。如遇炎夏季节,长期感受暑热,使体内阳气愈张,煎熬津液,更易导致前者  相似文献   

3.
通腑祛瘀、清化痰热疗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中风病理因素的论述,虽有风、火(热)、痰、瘀等多方面,但究其病理基础,总由人体阴阳偏盛、气血逆乱、平衡失调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均翔实地指出了中风的昏厥,是因血与气并,冲逆上至巅顶,而致充血、溢血,精明失用所致。轻  相似文献   

4.
建瓴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治脑充血验方。“脑充血”中医名之曰煎厥、大厥、薄厥。《内经·脉解》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煎厥”。《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肝藏相火,肝中少血,肝木失养,肾气不摄,加以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疾病,以起病仓急,如矢石之中的,又如暴风之疾速而命名,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关于中风,前贤今哲,阐发良多。  相似文献   

6.
一、病因学上的内风、外风之争中风病因属外风入中或内风所为?还是二者兼有之?历代医家一直争论不休。《内经》称本病为“仆击”,“偏枯”,而有关“厥”的记载与本病尤为相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载:“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载:“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不仅认识到本病病因与饮食、情志、气血内虚等因素有关,而且指出其病机为气血逆乱。相反,《内经》所论诸风,多指外受风邪,故无神昏等证。如《素问·风论》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金匮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我们临床上常遇到的一种病,虽然高血压之名称不见于祖国医籍,但其所具有的各种症状,如眩晕头极痛、心跳不宁、失眠、半身麻木不仁等的描述,则散见于历代医籍文献中。关于历代所说的肝气病(内风)和高血压的症状相类似的如灵枢标本病情论云:“肝病头目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色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篇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中风证包括脑出血及珠网膜下腔出血等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变危险,昏迷者往往预后多不良,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生命。中风病机,早在《黄帝内经》里已有明确的记载。《脉解篇》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日煎厥。”《调经论》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生气通天论》又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3段经文勿须诠解,不难理解是讲本病的发病机理的。后世医家,以此为宗旨,经过验证、概括、总结,至近代张寿甫氏倡导气血并逆学说即“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使对本  相似文献   

9.
养阴法是运用具有甘寒、咸寒性味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虚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阴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众多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阴液不足、阴精亏耗之证,因此养阴法在临床运用上十分广泛,笔者现就其在内科临床上的运用,略述管见。1 理论依据1.1 阴虚证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中论述甚多。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阴病。”又,《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又《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素问·厥论》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相似文献   

10.
《灵枢·邪客篇》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足乔)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又《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相似文献   

11.
此语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其释义历代医家意见不一。杨上善注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王冰注曰:“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后世注者多以王冰为是。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兹述浅见于下,期就正于高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他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  相似文献   

12.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疾病在讲授到它们发病的病因病理时,无不提及与七情所伤密切相关。例如,论述郁证,《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是岳全书·郁证》说:“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论述中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相似文献   

14.
“三厥”理论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调经论》所论煎厥、薄厥、大厥三种厥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理论,对后世眩晕、中风及现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指导意义。一、三厥的成因与病机 1.煎厥的成因与病机:有关煎厥的成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  相似文献   

15.
1 协调阴阳,以平为期 就如何解决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平衡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例如,阳盛是由阴虚而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谓寒之不寒而无水也,此阴亏火旺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正如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待阴液充足,则亢阳自平;阳气之虚,是由阴寒邪盛所致  相似文献   

16.
厥证针灸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厥证首见于《内经》,是由气机逆乱,升降失调,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临床表现较复杂,大体可分两类,一是指暴不知人,卒然昏倒,如《素问·厥论》说:“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二是指手足逆冷,如《灵枢·五乱》篇指出人体气机“乱于臂胫,则为四厥”。针灸临证时,笔者认为除考虑其辨证的气厥、血厥、暑厥、食厥、痰厥、酒厥、色厥等证以及虚实之别外,还需考虑现代医学病名的辨别以及刺激强度等与疗效相关的因素。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论"中风从火热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因颇多,治法亦繁,近代多趋向从瘀从虚论治,而河间主火之说,渐被淡忘。笔者认为中风从火热论治,仍有其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对此作一阐述。1 文献古籍的论述关于火热引发中风的理论,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中风属《内经》中“大厥”、“薄厥”、“煎厥”、“偏枯”范畴。薄厥、煎厥等,皆阳气亢逆所致。亦属“诸逆冲上”,性质属火无疑。《金匮要略》中风篇中的风引汤治热瘫痫,瘫痫既然…  相似文献   

18.
煎厥,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释煎厥曰:“一古病名,是阳气亢极、煎熬津液而致气逆的一种病。”《实用中医内科学》在厥证的历史沿革中提及煎厥,但在各论中却没有一种厥证与煎厥相称。古病名可以不再沿用,这个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就此笔者述拙见于后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9.
“泾溲不利”出自《素问·厥论篇》及《素问·调经论》。《厥论篇》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瘦不利……”《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素问识》则云:“泾溲即是小便。溲者,二便之通称,  相似文献   

20.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笔者认为,“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句中的“衣”字应为衍字,试述于下,以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