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态因子对山茱萸开花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在山茱萸花期内,通过观察温、湿度的变化探索生态因子对其开花习性及开花的影响。 方法 :在山茱萸花期内连续5昼夜每隔2 h测量温度和湿度,同时记录其开花数。 结果 :山茱萸在1天中开花时间为6 ∶00-16 ∶00,花蕾开放85%以上在8 ∶00-14 ∶00; 开花的最适温度为10 ℃~14 ℃,湿度为45%~55%。 结论 :适宜的温湿度是山茱萸开花的必要条件,生态因子与山茱萸开花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研究珠子参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对珠子参生态环境的调查,栽培珠子参物候期及生长发育的观测,种子沙藏处理,定期对根状茎的切片观察等。结果珠子参适生于年均温12~16℃、年降水量800~1 200 mm、荫蔽度70%~80%的阔叶林下,土壤肥沃疏松pH 5~6.5的微酸性土壤中。珠子参的生长随着叶数目的增多,株高、根茎粗、叶面积、株冠均增大。整个植株完成一年的生长发育约需190 d。种胚属高低温型。在15℃下发育最好,满胚后再转入5℃低温处理60 d即裂口。裂口种子10℃培养5 d就开始萌发。5月20日~8月15日为地下根茎的快速生长期,8月16日~9月30日为地下根茎的分化期。开花植株与不开花植株的根茎发育不同。结论本研究为珠子参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治疗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7~55岁;起病3 d内就诊者15例,4~6 d就诊者21例,7~9 d内就诊者14例;均表现有发热、咽痛;体温37·5~38·5℃者12例,38·6~39·5℃者32例,39·6℃以上6例;扁桃体肿大Ⅰ度12例,Ⅱ度15例,Ⅲ度23例;表面有脓点26例;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10×109/L者8例,(10~20)×109/L者39例,>20×109/L者3例;多数患者有头痛、口干、恶心、大便干等症。2治疗方法基本方清膈利咽汤:金银花、连翘各30 g,牛日1剂,水煎服,连用6剂,小儿用量酌减。3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在3 d内退热,其中症状、体征消失评为治愈33例,症状、体征明显减…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7,(9)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山茱萸配方颗粒(山茱萸)中5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8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ondasil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3%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以莫诺苷为内标,计算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马钱苷、山茱萸新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再测定其含有量。结果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分别在0.012 0~0.120、0.026 8~0.268、0.074 4~0.744、0.058 6~0.586、0.008 6~0.08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103.43%(1.45%)、103.36%(1.50%)、104.47%(0.30%)、102.08%(1.74%)、104.01%(0.62%)。一测多评法所得结果接近于外标法。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山茱萸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山茱萸果核中没食子酸、莫诺苷、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的含有量。方法山茱萸果核6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AQ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0℃。结果没食子酸、莫诺苷、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分别在7.67~57.51(r=0.999 9)、1.79~13.40(r=0.999 8)、0.78~5.85(r=0.999 8)、5.06~37.98(r=0.999 9)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1%、103.74%、98.31%、99.56%,RSD分别为3.00%、2.25%、2.42%、2.09%。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山茱萸果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动物热活性监测系统进行动物热活性影响因素分析,以期对中药寒热药性评价进行方法学探索。方法采用动物热活性监测系统,考察品种、性别及适应时间对ICR、BALB/c及KM种小鼠在不同温区停留时间比例(RTR)的影响。结果 ICR、BALB/c种小鼠可耐受最低温度为15℃,最高为40℃;与适应前比较,15℃温区内ICR、BALB/c、KM种小鼠分别在6、8、4h,30℃温区内分别在6、6、4h,40℃温区内分别在4、6、8h,RTR值均开始减少(P<0.05);雌、雄性KM小鼠在15~40℃温区的RT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物热活性监测系统中,3个品种小鼠的可耐受温度范围大致为15~40℃,累计适应4~8h后对温区间温差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记忆,且雌、雄性KM小鼠对同一温度的感知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高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本组64均为门诊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6岁~65岁;36岁以上16例;40岁以上48例;病程<1年12例,2~4年26例,5~7年20例,>8年6例,血压升高均达到确诊高血压病的程度。2治疗方法六味地黄丸加味:山药12 g,山茱萸12 g,熟地黄24 g,泽泻9 g,茯苓9 g,牡丹皮9 g,钩藤30 g,石决明4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用于干预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山茱萸萜类制剂(液体制剂)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5种活性成分,为山茱萸萜类成分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Zorbax SB-C18柱(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添加2 mmol/Lγ-环糊精的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40、360、210 nm;进样量3μL。结果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42~333.33、23.44~750.00、9.11~291.67、10.42~333.33、13.02~416.67 mg/L;供试样品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5.60%~98.02%,RSD为1.47%~1.89%;重复性试验RSD为1.46%~1.71%;稳定性试验RSD为1.29%~1.76%;6批山茱萸萜类制剂中含有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69.6~680.2、850.1~869.5、94.1~96.4、164.3~166.1、85.6~87.6 mg/L。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回收率高,可用于检测山茱萸萜类制剂中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齐墩果酸及熊果酸。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山茱萸果核果肉化学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YWG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60 min,A-B(15∶85)→(50∶50)];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结果:山茱萸果核果肉中共有的成分有5个,果核中特有的成分有18个,果肉中特有的成分有5个。结论:山茱萸果核果肉成分差异较大,二者不宜同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山茱萸水提液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的干预作用,并通过检测山茱萸水提液对CIA小鼠滑膜组织中IL-12、IL-23、IL-27及IL-35表达的影响,探讨山茱萸水提液通过调控IL-12家族发挥对CIA小鼠干预作用的机制,揭示"酸入肝,酸补肝"中药性味理论指导下的补肝养血疗法治疗痹证的分子机制。方法SPF级DBA/J小鼠,雄性,8~10周龄,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山茱萸组、西药对照组,每组10只。然后对模型对照组、山茱萸组、西药对照组小鼠以Ⅱ型胶原诱导CIA小鼠模型,采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进行模型评价,评价成功的小鼠开始给予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经口灌胃;山茱萸组给予山茱萸[24 g/(kg·d)]悬液经口灌胃,1次/d,连续2周;西药对照组给予布洛芬[0.08 g/(kg·d)]悬液经口灌胃,1次/d,连续2周。末次给药后2 h,评价各组小鼠关节炎指数评分并记录;然后将小鼠过量麻醉处死,取左侧膝关节,剥离滑膜组织,冻存于-80℃冰箱中,用于ELISA法检测滑膜组织中IL-12、IL-23、IL-27及IL-35的含量;同时取右侧膝关节,去皮肤及肌肉,浸泡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以上,EDTA螯合脱钙剂脱钙,制备石蜡切片,采用IHC法检测滑膜组织中IL-12、IL-23、IL-27及IL-3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关节炎指数评分及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山茱萸组、西药对照组关节炎指数评分及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山茱萸组与西药对照组间关节炎指数评分及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2、IL-2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L-27、IL-3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山茱萸组、西药对照组小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2、IL-2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27、IL-3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山茱萸组与西药对照组间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2、IL-23、IL-27及IL-35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山茱萸水提液对CIA小鼠干预作用明显,能够明显降低关节炎指数评分及病理评分。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CIA小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2、IL-23,促进IL-27、IL-35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山茱萸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山茱萸中马钱苷的含量,考察山茱萸药材3年的稳定性和含果核多少对山茱萸中马钱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对山茱萸中马钱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马钱苷进样量在0.077376~4.83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1.30%。结论: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中马钱苷含量在0.79%~0.92%范围内,药材中马钱苷含量在3年内稳定性良好。未去核山茱萸的马钱苷含量低于0.60%,其他16批山茱萸药材含马钱苷不少于0.60%。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山茱萸花期花中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在山茱萸花期每日定时取山茱萸花,以硫酸———蒽酮法测定山茱萸花期花中多糖含量。结果得到山茱萸花期多糖含量逐日变化和日变化动态曲线。山茱萸多糖含量在花蕾期(2.81%)和盛花期(3.75%)分别出现两个高峰;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内在12:00~14:00多糖含量最高,落花期在10:00~12:00多糖含量最高,4个花期中盛花期多糖含量最高。结论山茱萸花期多糖含量呈规律性变化,可作为山茱萸种植管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不同来源山茱萸中马钱苷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采用Hypersil ODS色谱柱(5μm,250mm×4.6mm);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结果:各药材中马钱苷含量分别在0.77%~1.57%。马钱苷在0.02~0.80μ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5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7%。结论:品种来源不同的山茱萸中马钱苷的含量不同,其中以河南宛西山茱萸中马钱苷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不同树龄山茱萸果实品质形成的动态变化,确立山茱萸的最佳采收期,为山茱萸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树龄和同树龄山茱萸在不同生长时期果实中浸出物含量及马钱苷含量,明确山茱萸果实品质形成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不同生长时期单位面积山茱萸干燥果肉的化学成分的产量来确定山茱萸的最佳采收期。结果不同树龄山茱萸干燥果肉中化学成分含量以每20~30年为一个周期呈现出高低起伏,其中以20~30年,50~70年,100年以上最高;同树龄山茱萸单位面积产量及浸出物含量随生长期呈上升趋势,马钱苷含量呈M形曲线变化,且均到10月下旬趋于稳定。结论山茱萸果树每隔20~30年进行一次结果枝组的更新,在结果枝组更新期内(30~50年,80~100年)果实品质与产量均有所降低;山茱萸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下旬(即霜降)之后;山茱萸果实的颜色与其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山茱萸去核的作用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山茱萸去核的作用,优选山茱萸产地加工方法和工艺。方法:比较山茱萸核和肉中的马钱素、莫诺苷含量;以马钱素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分别对水烫法和烘法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山茱萸核中不含马钱素和莫诺苷;烘法的加热温度以及水烫法的加水量和烫的时间对马钱素含量均有明显影响;在60℃烘10 m in后去核为最佳工艺。结论:山茱萸去核的作用是为了去除非药用部位,烘法软化优于水烫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山茱萸叶片中Fe元素含量与其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山茱萸叶片中Fe元素含量,果实中马钱苷与熊果酸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同时对叶片中Fe元素含量与果实产量、马钱苷及熊果酸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产量水平的山茱萸叶片中Fe元素含量不同,且与果实产量及品质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改善山茱萸源库关系,进而调节源库平衡,指导药农掌握喷施Fe肥时期,以提高山茱萸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7.
山茱萸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多种药理作用,针对近年来山茱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发现山茱萸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为环烯醚萜及其苷、三萜、黄酮、鞣质、有机酸、多糖等,目前针对山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多集中在环烯醚萜及其苷、三萜及多糖类。山茱萸可以作用在机体的多个方面,但主要作用集中在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具有抗肿瘤、保护心肌、降血糖、调节骨代谢、保护神经元、抗氧化、保护肝脏、调控视黄醇、抗衰老、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山茱萸及其炮制品中5-羟甲基糠醛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Kromasi1@-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5∶9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测定没食子酸的色谱条件,Kromasil(R)-C18 (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0.1%磷酸(8∶92),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71 nm,柱温30℃.结果:与生品相比,炮制品中5-羟甲基糠醛为新增加成分,没食子酸含量明显增加;高压蒸制中两种成分含量高于常压蒸制,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可行,可以为制定山茱萸的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茱萸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山茱萸果实中分离出山茱萸多糖,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新鲜山茱萸果实经热水浸泡后在碱性条件下提取、脱蛋白、透析、乙醇沉淀、DEAE-cellulose柱色谱分离,再经过SephacrylS-300凝胶柱色谱进一步纯化。结果:得到一种白色粉末状均一酸性多糖M。结论:多糖M包含2个单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