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倪正飞 《淮海医药》2010,28(4):338-338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增高或降低的影响。方法取检查血常规正常标本10例,溶血标本10例,脂血标本10例,小红细胞血10例,EDTA-K2依赖性凝集10例,溶血标本10例,共50例。采用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和目视显微镜法对50例血标本进行血小板的计数。结果10例正常标本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和目视显微镜计数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40例脂血、溶血、小红细胞血、EDTA-K2依赖性凝集标本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和显微镜计数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阻抗法对脂血、溶血、小红细胞血、EDTA-K2依赖性凝集标本的测定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偏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IJT)的影响。方法采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对处于不同范围内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样本进行分组,并分别用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其值分别为(PLT—I)和(PLT—O),两者的血小板数相比较,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CV≥80fL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fL≤MCV〈80fL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70f1J时,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血小板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70fL≤MCV〈80fL、RDW〉0.15时,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血小板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当RDW〈0.15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MCV〈70fL或者70fL≤MCV〈80tL、RDW〉0.15时,血小板应该采用光学法检测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4.
王炳英  江学良 《中国医药》2009,4(11):870-87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45例UC患者和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浆P—sel水平,采用血细胞记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随着病情的加重,UC患者血浆P-sel水平和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UC活动期血浆P-sel水平[(31.9±6.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6±4.8)μg/L]和uc缓解期[(22.1±5.5)μg/L](P〈0.01);UC缓解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活动期血小板计数[(230.8±75.9)×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163.1±47.8)×10^9/L](P〈0.01),明显高于UC缓解期[(167.3±49.5)×10^9/L](P〈0.01);UC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el与UC的发病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临床联合检测UC患者血浆P—sel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对病情的判断及其疗效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凯因益生(α2b干扰素5MU)联合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慢性乙肝及对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凯因益生联合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28例,并设对照组(单用凯因益生)28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段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平均为4.28×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为105×10^9/L;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85×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为86.7×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十一味颗粒可以减轻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导致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50×109/L)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26例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连续两周期化疗,第1个周期作对照,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24h后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000u/d,最长连续用药14d。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值及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低值分别为19×10^9/L、15×10^9/L,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6×10^9/L和152×10^9/L,P〈0.001)。血小板〈50×10^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d和13d(P〈0.05)。血小板恢复至≥75×10^9/L、≥100×10^9/L所需的天数用药组分别为12d和1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d和20d(P〈0.05)。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少于对照组。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化疗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头晕和寒战。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明显改善化疗后患者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IL-11与血小板生成素(TPO)的相互调控机制。方法应用ELISA法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40例初治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TPO及其受体c—mp1表达,其中20例应用rhIL-11为A组,20例不用rhIL-11为B组,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c组。结果1.血清TPO水平及其c—mpl水平:化疗前白血病A、B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血病与正常对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血小板降低时,白血病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白血病与正常对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高于化疗前;血小板恢复正常时(PLT〉100×10 9),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而B组略高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相关分析:化疗前的所有样本血清TPO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3组的血清TPO与c—mpl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应用IL-11治疗组较未用IL—11治疗组TPO及其受体明显增高,提示IL-11与TPO有协同作用。本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IL-11的调控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新生儿颅内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73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IVH)分成PIVH组(35例)和无PIVH组(38例),另以同期出生的20例足月产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新生儿的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73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中有35例合并PIVH,发生率为47.9%。PIVH组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分别为(29.3±1.2)周和(1653.0±182.1)g,均显著低于无PIVH组(均P〈0.05);窒息发生率为60.0%,显著高于无PIVH组的23.7%(X^2=9.926,P〈0.05);PIVH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比积(PCT)分别为(187.52±52.03)×10^9/L和(0.127±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无PIVH组的PLT和PCT分别为(223.48±42.15)×10^9/L和(0.189±0.06)%,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PIVH组的PLT和PCT则显著低于无PIVH组(均P〈0.05);而三组间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中PLT和PCT的异常降低可能参与了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周建伟  孔繁兴  易旻庐 《江西医药》2009,44(11):1105-1107
目的探讨临床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T-(rhG—CSF)的疗效。方法选择上一周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ANC)降至1.5×10^9/L以下的肿瘤患者共50例.分为A组与B组.分别在下一周期化疗结束48h后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时使用rhG—CSF.连续2dANC〉2.0×10^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ANC持续〈1.5×10^9/L的天数.ANC恢复至≥2.0×10^9/L.所需的天数均小于B组(P〈0.01),ANC最低值高于B组(P〈0.05),用药天数较B组少(P〈0.051,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48h后立即使用rhG—CSF.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雅培Cell—Dyn1700A型血细胞分析仪(以下简称CD1700A)测定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该仪器和显微镜计数法分别对289例患者标本进行分析测定。根据检测结果中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不同,分为正常体积血小板组、大血小板组、血小板聚集组和小红细胞干扰组。结果:正常体积血小板组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血小板组和血小板聚集组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仪器法结果偏低,而小红细胞干扰组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仪器法结果偏高。结论:小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及大血小板等均可对血小板测定产生较大影响;对血小板的计数与直方图不符的标本,应分析原因、手工复核或重新采血检测,使血小板的计数结果更为可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的患者138例。 PCI术前12 h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他汀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d)组70例,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剂量,随之40 mg/d)组68例。入院后检测基线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 PCI术后第1、5天复查血小板参数,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后基线、PCI术后第1、5天的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基线比较,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下降,MPV、PDW和P-LC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6±62)×10^9/L比(210±60)×10^9/L、(10.8±0.9)fL比(10.6±0.9)fL、(12.8±1.9)%比(12.5±1.9)%、(32±8)%比(30±8)%](P<0.05);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5天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MPV、PDW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CI术后第5天MPV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1.0)fL比(10.8±1.0)fL、(30±9)%比(31±8)%](P<0.05)。2组PCI术后第1、5天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抑制PCI术后MPV、L-PCR等的升高,抑制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寒米松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两种方法治疗成人重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PLT)<10×109/L且出血倾向明显105例重症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剂最地塞米松组(A组)54例,用地塞米松40mg/d连续口服4 d,强的松1 mg/kg体质量口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B组)51例,丙种球蛋白0.4 g·kg-1·d连续静脉滴注5天,强的松1 mg/kg体质量口服,连续监测治疗效果.结果:大剂量地寒米松组(A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4%和92.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B组PLT≥50×109/L时间分别为(3.8±1.2)天,(2.9±1.4)天;≥100×109/L时间分别为(6.5±1.8)天,(5.1±1.9)天;PLT的峰值(×109/L)分别为(320±69)×109/L,(351±120)×109/L.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升高血小板效果比大剂量地塞米松好,而且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PLT上升更迅速,峰值高,上升至正常稳定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黄琳  刘一  任晓蕾  赵立波 《中国药房》2011,(42):3987-3990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成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等数据库,收集rhTPO治疗成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证据。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与对照组相比,rhTPO试验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血小板计数恢复的最高值、血小板<50×109·L-1的持续天数、血小板恢复≥100×109·L-1的天数以及血小板输注量加权均数差值(WMD)(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6(-0.08,2.20)、67.19(32.1,101.58)、-3.35(-4.51,-2.18)、-2.97(-4.63,-1.32)、-2.58(-4.92,-0.24),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95%CI)为4.69(1.90,11.58)。结论:现有研究显示,在治疗成人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方面,rhTPO能够提高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和增加值,缩短化疗后血小板<50×109·L-1的持续天数,加快血小板的恢复速度,并间接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且不良反应轻微。然而,目前临床试验设计存在不足,尚需进行设计良好的大样本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郑礼林  潘家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14-3715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川崎病患儿中27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其中1岁以内9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男16例、女11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WBC〉20×10^9/L 6例、WBC≤20×10^9/L 21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PLT〉300×10^9/L 17例、PLT≤300×10^9/L 10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ESR〉100mm/1h 9例、ESR≤100mm/1h 15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发热天数〉10d使用IVIG 5例、发热天数≤10d使用IVIG 22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RP〉100mg/L 9例、CRP≤100mg/L 18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结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无性别差异,年龄〈1岁、CRP〉100mg/L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阻抗全血细胞计数对急、慢性白血病的筛查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87例经骨髓检查确诊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首次全血细胞计数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的异常率,观察白细胞分布直方图变化及报警信息。结果:89.3%的急性白血病患者WBC增高(〉10×10^9/L),其中21.3%的患者WBC极度增高(〉100×10^9/L),慢性白血病患者WBC均〉20×10^9/L,其中66.7%的患者WBC极度增高。97.3%的急性白血病患者PLT减少,慢性白血病患者PLT均不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白血病贫血的发生率明显比慢性白血病高(分别为96.0%和16.7%,P〈0.001)。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直方图均有形态改变,R报警率达80.5%,呈单峰分布达85.1%,呈双峰分布为14.9%,均无正常人外周血三峰分布。结论:电阻抗全血细胞计数对急、慢性白血病具有较好的过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广州血液中心1925名使用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1004人,按常规方法随机分配机器,降低采血速度反应条以减少压力过低报警;轻至中度枸橼酸钠中毒者补充钙剂或降低抗凝剂回输速度,重度枸橼酸钠中毒者停止采集,血液报废.实验组921人,在采集过程中实施5个关键控制点:①献血者的筛选;②采血压力监测;③枸橼酸钠中毒防治;④血小板聚集的处理;⑤心理护理.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含量为(2.62±0.04)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71±0.05)×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86±0.25)×109/袋,中途停机65例,聚集41袋,报废率为6.5%;实验组血小板含量为(2.76±0.02)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62±0.03)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58±0.13)×109/袋,中途停机16例,聚集17袋,报废率为1.7%;两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途停机、聚集和报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把握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可显著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降低机采血小板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7.
检测血小板参数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76例临床资料。结果与正常妊娠对照组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及PDW升高(P〈0.05);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PDW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升高(P〈0.05)。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组,PLT计数及MPV减少(P〈0.05),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MPV、PDW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化疗结束后24h皮下注射rhTPO15000U,而对照组患者未给予rhTPO治疗。监测两组患者4、8、12、24d后的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及化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化疗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8、12d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化疗2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均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30×10^9/L的持续时间与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PO可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的降低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同时其毒副作用也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HDMP)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冲击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短期疗效。方法 32例血小板〈10×10^9/L的成人重症ITP患者随机分成HDMP和HDIVIG两组。HDMP组18例,给予甲泼尼龙1.0g/d,连用3d,接泼尼松1.5mg/(kg·d)。HDIVIG组14例,给予丙种球蛋白0.4g/(kg·d),连用3d,接泼尼松1.5mg/(kg·d)。治疗后7~10d测血小板数目。结果 HDMP组和HDIVIG组血小板上升至20×10^9/L需(4.1±1.8)天和(3.3±1.6)d。达50×10^9/L分别为(6.5±2.7)d和(5.9±2.5)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0.20和〉0.50)。结论大剂量甲泼尼龙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症ITP短期提升血小板疗效相似。甲泼尼龙相对廉价,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周少丹  过晶  丁永娟  吕娟  谢芬 《中国药师》2011,14(6):766-769
目的:研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方法。方法:收集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样,选择5,10,20μmol·L^-1不同浓度的ADP测定血小板1,3,5min的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结果:5μmol·L^-1ADP组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与10,20μmol·L^-1ADP组差异显著(P〈0.01),10μmol·L^-1ADP组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与20μmol·L。AD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血小板聚集率有直方双曲线和波形图两组有代表性的图形。结论:对于普利生公司的LBY—NJ4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10μmol·L^-1为最适ADP诱导剂浓度。初步推断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图形为直方双曲线,可能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较高,氯吡格雷能起到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