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依恋特点。 【方法】 采用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及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分别对69例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18例Asperger综合征患儿(Asperger综合征组)、5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组)及69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的父亲和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父亲和母亲的依恋特点。 【结果】 组间父亲依恋回避、母亲依恋焦虑和母亲回避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2,P<0.01)。两两比较发现,父亲依恋焦虑维度评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Asperger综合征组(P<0.05~0.01);正常对照组与Asperger综合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发育障碍患儿家庭中,母亲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的母亲相同,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增高,可能会影响其抚育患儿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问卷及自制调查表对68例孤独症患儿父母及136名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照研究。 【结果】 两组父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74,P>0.05),两组母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4,P>0.05)。孤独症患儿父亲在依恋焦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8,P>0.05),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两组父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05);在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两组母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焦虑=0.667;t回避=0.968,P>0.05)。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为孤独症病因的寻找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98例孤独症儿童与性别年龄匹配的70例对照组儿童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病例组(TT和CT为突变基因型)突变率为46.9%,对照组(TT和CT)突变率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9,P<0.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C、T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8,P<0.0005)。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突变率差异进行多重比较,TT基因型和CT基因型的突变率与CC基因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和19.76,P均<0.0125),而TT基因型突变率与CT基因型突变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125)。 【结论】 MTHFR基因C677T突变可能是儿童孤独症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及其与正常儿童智力结构特征的差异。 【方法】 根据DSM-Ⅳ对厦门市初诊的120例ADHD儿童进行诊断并划分亚型,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120例ADHD儿童和67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比较。 【结果】 ADHD儿童的VIQ、PIQ和FIQ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得分(t=7.826,5.183,7.688,P均=0.000);三组亚型ADHD儿童的CD、PIQ和FIQ等项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34,3.899,3.190,P=0.001,0.023,0.045);ADHD儿童智力不平衡率为20.0%,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6,P=0.004);三组不同亚型ADHD儿童的智力平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8,P=0.215)。 【结论】 ADHD 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于健康正常儿童,其言语和操作能力发展不平衡, 不同亚型ADHD儿童的智力结构和缺损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NLGN4X基因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是否存在相关性,查寻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易感基因。 【方法】 选取NLGN4X基因3'UTR区两个多态性位点rs5916269和rs3810686作为遗传标记,采用直接测序法对92个孤独症核心家系的276名成员进行基因型测定,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单倍型相对危险度(HRR)分析。 【结果】 TDT检验及HRR分析均显示儿童孤独症与rs5916269遗传标记位点不存在传递不平衡(TDT χ2=0.385,P=0.620;HRR χ2=0.345,P=0.557);与rs3810686遗传标记位点存在传递不平衡(TDT χ2=6.368,P=0.015;HRR χ2=5.470,P=0.019)。 【结论】 NLGN4X基因rs5916269位点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无关;rs3810686位点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相关,NLGN4X基因可能是孤独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0~3岁儿童超声骨密度现状,为儿童骨强度不足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对813名排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的0~3岁儿童,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左胫骨中段骨密度,根据骨密度Z值的评分数分成正常、轻度、中度以及重度骨强度不足。 【结果】 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女童( 49.46%) 高于男童( 34.47%),不同性别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P<0.01),而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42 d(50.91%)、3月龄(62.50%)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不同月龄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8.36,P<0.01);不同地区儿童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5),而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883,P>0.05);不同身高评价儿童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2,P<0.01),以身高评价为上和中上,体重评价为上和中上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不同身高评价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P<0.05),而不同体重评价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8,P>0.05)。 【结论】 儿童骨强度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12月龄以下儿童骨强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常见的诱因及预防对策。 【方法】 对入选的哮喘病例从生后首次喘息开始追溯,分为婴幼儿组(<3岁)和儿童组(≥3岁),通过统一问卷调查,分析常见的诱因。并对入选的患儿在治疗缓解后1周行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分析常见的过敏原。 【结果】 首次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岁以内,特别是3岁以内,发病诱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多发季节为秋冬季,好发时间为夜间及凌晨,婴幼儿组发病率为93.5%,儿童组发病率为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22,P<0.01);吸入激素自行减量及停药是诱发哮喘的另一重要诱因,婴幼儿组为30.1%,儿童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5);居住/接触的环境过敏原导致哮喘发作,婴幼儿组为26.2%,儿童组4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7,P<0.05);虽然运动是诱发哮喘的重要诱因之一,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4,P>0.05);共有446例患儿过敏原皮试阳性,占96.3%,尘螨阳性率在婴幼儿组较高为46.8%,在儿童组为35.0%,柳树花粉阳性率在儿童组较高为37.4%,在婴幼儿组为19.8%,尘螨和柳树花粉在婴幼儿组和儿童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17,12.849,P均<0.01); 【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婴幼儿。随着年龄增大,非感染因素逐渐成为诱发哮喘的主要诱因。减少呼吸道感染,改善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正确使用控制哮喘的药物,是减少哮喘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丰市城区5 345例3~6岁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大丰市城区3~6岁在园儿童视力发育状况,为制定本地区儿童眼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大丰市城区全部10所幼儿园的5 345例3~6岁在园儿童为对象,使用美国伟伦公司的Suresight自动筛查验光仪快速检查双眼屈光状态,参照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组眼屈光筛查转诊常模标准[1]进行结果判定。 【结果】 男女儿童的视力筛查结果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66,P>0.05),3~6岁各年龄组儿童的视力筛查结果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631,P<0.05),远视、近视、散光三种异常视力在各年龄组的分布也无统计学意义(χ2=4.884,P>0.05)。 【结论】 对学龄前儿童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实施眼保健并对早期发生异常的儿童进行及早干预;预防和保护青少年视力,应从学龄前儿童抓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婴儿气质特征,指导家长科学养育,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反应。 【方法】 采用《Carey 5~11月婴儿气质问卷》,对西城区社区保健科206名5~11月婴儿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婴儿的主要气质类型分别为:易养型(36.2%)、中间偏易养型(41.4%)、困难型(8.6%)、启动缓慢型(7.1%)、中间偏难养型(6.7%)。剖宫产婴儿与自然分娩婴儿气质特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1,P=0.034);不同性别婴儿气质维度中,男童与女童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不同气质类型分布之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02,P=0.287)。 【结论】 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应重视早期儿童的气质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对学龄前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探讨对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将60例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指导家庭训练的同时进行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感觉统合、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家庭训练。家庭指导参照《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及《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给予指导方案,尽可能保持两组家庭训练的一致性。所有患儿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均进行智能测定。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干预后治疗组IQ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干预前后IQ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对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的智能发育以及智力水平的提高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压力和情绪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父母压力指数量表(PSI)、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孤独症患儿父母进行评定;采用PSI、SDS和SAS量表对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评定。 【结果】 1)孤独症患儿父母PSI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0.000);2)患儿父、母亲SDS和SAS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 0.000)。患儿母亲SDS和SAS分均高于患儿父亲得分(P=0.000),患儿母亲抑郁发生率高于父亲(P=0.000);3)患儿父母的压力与患儿症状严重度正相关(P<0.01);4)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ABC量表分、孤独症患儿母亲的焦虑以及患儿年龄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解释了总变异的54.9%。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承受着较高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孤独症患儿母亲比患儿父亲及正常儿童父母更易发生抑郁,患儿行为问题是父母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儿童孤独症1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该临床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4 年11 月— 2010 年8 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收治的192例孤独症患儿的主诉、临床表现、 个人史及家庭状况(妊产期不利因素、家族史、父母文化、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和辅助检查(脑CT/ MRI、EEG、BAEP)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在192例孤独症患儿中,≤24个月龄的患儿21例(10.9%),病例主诉以语言障碍为主,尤以不会说话突出(62%)。母亲存在妊产期不利因素者共85例(44.3%),异常家族史者52例(27%),辅助检查中, EEG异常检出率较高。 【结论】 语言障碍最易为家长注意,建议常规健康体检中纳入和重视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以利于早期发现孤独症患儿。妊娠不利因素、家族史和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与孤独症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压氧干预对丙戊酸钠(VPA)孤独症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高压氧治疗孤独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Wistar大鼠怀孕第12.5天腹腔注射VPA的方法建立孤独症动物模型,采用Y型电迷宫测试评价高压氧干预对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结果】 高压氧治疗孤独症模型组治疗后Y型电迷宫测试的尝试次数少于治疗前尝试次数(31.54±0.88 vs 30.69±0.63,t=5.500,P=0.001),再现次数多于治疗前再现次数(2.85±0.69 vs 3.38±0.65,t=2.214,P=0.047);常压高氧治疗孤独症模型组治疗后的尝试次数少于治疗前尝试次数(31.54±0.97 vs 31.15±0.99,t=2.739,P=0.018),再现次数多于治疗前再现次数(2.69±0.48 vs 3.00±0.58,t=2.309,P=0.040)。 【结论】 VPA孤独症动物模型建立成功,高压氧干预治疗可提高孤独症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孤独症儿童开始训练年龄和训练时间对孤独症儿童转归的影响。 【方法】 对系统训练的194例孤独症患儿的开始训练年龄、训练时间及转归情况进行访谈。 【结果】 2岁前开始训练和训练时间超过6个月的孤独症患儿就读普通学校和幼儿园的比例明显高于4岁后开始训练和训练时间小于6个月的孤独症患儿(χ2值为11.33和6.14,P值均<0.01)。 【结论】 早期、长时间系统训练可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及胎儿脐动脉血流变化与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 【方法】 对5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和59例正常妊娠孕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观察,测量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并观察两组围产儿结局。 【结果】 HDCP组围产儿的不良结局在新生儿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两组在脐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压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S/D)等三个指标上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与围产儿出生结局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HDCP患者更容易发生围产儿不良结局,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更易出现异常。脐动脉血流指标RI和S/D比值可以用来预测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试孤独症儿童混合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及通过眼和嘴对面孔性别进行区分的能力。 【方法】 采用自制计算机系统对32例孤独症儿童和32例正常儿童进行测试并分析,以正确率、反应时和错误类型为分析指标,两组儿童在发展年龄上进行匹配。 【结果】 1)孤独症组儿童识别混合面部表情的平均正确率小于正常对照组〔(58.0±15.6)%和(78.4±13.5)%,t=5.4,P=0.000〕,平均反应时长于正常对照组[(9 948.3±3 116.2)ms 和(5 617.0±1 362.9)ms,t=4.7,P=0.000]。2)孤独症组儿童区分面孔性别的平均正确率小于正常对照组[眼部为(76.7 ±11.5)%和(86.6±10.9)%,嘴部为(66.2 ±12.8)%和(73.1 ±10.7)%],平均反应时长于正常对照组[眼部为(4 138.7±542.0)ms和(2 721.9±636.6)ms,嘴部为(3 807.8±710.1)ms 和(2 836.5±619.9)ms]。 【结论】 孤独症组儿童在做关于面部表情的判断时更依赖于面孔的下半部分信息;他们可以使用来自眼部的信息来加工面孔的性别信息,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他们没有显示出有使用嘴部信息来处理面孔性别信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安徽省某乡镇的24个行政村所有常住家庭中4~17岁儿童进行人户调查,确诊75名无明确病因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进行1:2的配比,在同一村选择智力正常且无其它缺陷的15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上述儿童进行智力测验、社会适应性能力评价及自制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儿童MR的危险因素有:家庭贫困、母亲文化程度低、父母亲智力低下或癫痫家族史、母亲妊娠前月经周期异常、母孕期发热、母孕期出血、母孕期患有慢性病、早产、出生后第一声啼哭是否需辅助、新生儿发热、惊厥、窒息。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危险因素的结果显示,父母亲智力低下或癫痫家族史、母孕期是否患慢性病、是否早产、出生后第一声啼哭是否需辅助5个因素进入最终方程。结论 社会文化因素、遗传因素及围生期因素与儿童MR的发生相关,应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减少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