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由于临床表现特殊,缺乏典型症状体征,容易造成诊断失误。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3例,其中7例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延误治疗,本文就7例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60岁~80岁,平均75岁。1.2临床表现及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广泛前壁及侧壁心肌梗死各1例。7例心电图改变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心肌酶追踪观察亦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7例患者均为不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无痛型或疼痛部位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临床资料.结果 (1)临床症状不典型.(2)心电图不典型.(3)坏死物吸收的全身反应和生化反应不典型.结论 正确认识三类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特点,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及赢得抢救时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云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58-2959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32例患者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达37.50%,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共4例,占12.50%.结论 对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较高。典型的老年AMI/诊断不难,但许多老年患临床表现不典型,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我院自1988年12月~1998年10月收治老年不典型AMI3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家永 《现代保健》2010,(30):68-6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45例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MI有各种不典型临床表现。结论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及心肌标记物检测可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病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  相似文献   

7.
韩献 《现代保健》2011,(15):158-159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46例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9例,死亡7例.死于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脏骤停1例,心室颤动1例.结论 加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认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原因,以提高警惕性.  相似文献   

8.
李涛 《中国保健》2010,(1):72-73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而引起的,原因多为在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凝血块或冠状动脉出现较持久的痉挛。由这支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迅速经历缺血、损伤以至坏死。心电图也呈相应的T波倒置,ST段弓背抬高以及病理性Q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9.
史兰康 《职业与健康》2003,19(3):130-131
急性心肌梗塞死(AMI)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临床表现复杂,若表现不典型,易发生误诊,从而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自1995年以来,我们共遇到误诊病例22例,为总结果经验,吸取教训,现将其分析如下。1 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误诊为急性胃疾患9例 例:男,48岁。因饮酒后突感上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 3h  相似文献   

10.
林颢 《现代保健》2009,(4):38-38
老年人由于其生理机能衰退,植物神经功能退化,痛觉阈值提高,对疼痛反应不敏感,定位不准确,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AMI患者32例,分别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2月—2013年02月期间入我院诊治的26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的不典型的表现包括突发的肩痛、上腹痛、牙痛或突然出现心衰、心律失常、休克、晕厥昏迷等;确诊后给予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有效22例,无效死亡4例,死亡率15.4%。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多因未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就医晚,误诊率高,从而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时机。加强对这类隐匿性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和学习,是提高确诊率,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AMI诊断不难,但约有20%~30%的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1],容易误诊、漏诊,造成治疗延误,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79-280
目的研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48例(48.0%)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其中T波高尖发生率最高(P<0.05)。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罪犯血管患者心电图检出率均高于无病变患者(P<0.05)。CP时间为2~4 h的患者心电图检出率最高(P<0.05)。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中,T波高尖较为多见,心电图变化多发生于胸痛发作后2~4 h,掌握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绝大多数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典型的心电图动态变化,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约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明显心电图异常[1],但有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虽然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肌酶学改变,但缺乏典型的心电图变化,且近年来陆续发现少数常见的类型,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甚至漏诊,导致不良后果。现就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种不典型心电图类型及少见的类型予以简述,以引起临床的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胡诚 《保健医苑》2008,(5):38-39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凶险疾病,但如果早期诊断正确,抢救及时,绝大部分患者是能够起死回生的。并且多数患者可以带病延年,大病过后照样能够享受幸福生活获得快乐长寿的晚年,甚至在其临终时也并非由此病造成生命的结束。  相似文献   

16.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诊症中的常见病之一 ,一般诊断不难。但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诊断常感困难 ,有时诊断错误 ,以致采用不必要的手术方法或延误治疗 ,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死亡。因此 ,对于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很重要的 ,本文仅谈自己的新感受。典型的急性阑尾炎 ,一般诊断并不难。约 70 %~ 80 %患者常有典型突发性的上腹部或脐周围疼痛 ,腹肌紧张强直 ,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可靠依据。另有少数病例 ,临床表现不典型。没有转移腹痛史 ,可表现为上腹痛 ,右下腹痛。左下腹痛甚至腰部 ,会阴部、大腿、睾丸等部位也疼痛。这需要与…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易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我院1999年6月~2004年8月共收治不典型心肌梗死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搜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确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多种因素影响心电图改变不典型,不具特征性.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具特征性,应提高认识以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9.
黄健 《职业与健康》2007,23(23):2224-222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学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大约有20%~30%心肌梗死的患者表现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推算大约近1/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存在误诊的隐患。因此,提高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警惕性,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老年患者不典型心肌梗死症状进行探讨,并对其治疗效果开展分析.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选取到本院就治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患者,共计48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式分析.结果:在患者首次发生的症状类型中,按照由人数高到低进行排列.顺序依次为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心慌气短三大类型.在治疗效果方面,治愈以及出现好转有37例,存在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有5例(10.42%),治疗后无效死亡共计6例.结论:临床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应慎重诊断,了解患者的病史,实施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对象患者,减少误诊漏诊现象,提升治疗效果,避免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