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利  刘萍  罗玉敏 《中医药研究》2011,(11):1375-1376
《古今医案按》云:"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说明舌诊是最为可凭的辨证依据。本文重点综述舌下脉络相关的研究进展。1舌下络脉的定义及形成舌下络脉是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内经》是最早记载"舌下两脉"的古籍,定名"廉泉"穴,归属肾经。中医认为舌下络脉是脏腑经络通于舌体的直接脉络,与脏腑、经络、  相似文献   

2.
中医舌诊的临床意义,在于作为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正如《临证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说明舌诊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选择老年气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舌象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舌诊”作为祖国医学望诊中重要一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有关“舌诊”机理的记载,并提出“心开窍于舌”脾脉系于舌本”、“肾脉挟舌本”之说。为后代研究舌象与脏腑功能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舌诊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客观的诊法。以此推断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存亡及病邪部位的深浅。在  相似文献   

4.
《古今医案按》云:“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说明舌诊是最为可凭的辨证依据。舌诊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它们各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疾病内在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文政 《新疆中医药》2007,25(4):115-115
通过观察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舌质、舌苔变化,以提示病变发展的程度及辨证用药。中医之舌诊,肇始于《内经》,补充阐发于历代,时至今日已日臻完备,与脉诊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门独立分学科,其实用价值,有时甚于脉诊。《内经》中脏腑与舌之间关系的论述,即心与舌、肝与舌、脾与舌、肾与舌的关系等,是舌诊的生理基础。由此可知,脏腑皆可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舌相联系。因此,不但脏腑之精气可以上荣于舌,而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之舌诊内容包括察舌体、望舌苔、问舌觉3部分。据笔者统计,《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23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然后世论《伤寒论》诊法者,多重脉证而轻舌诊,舌诊之论多散见于各类伤寒研究专著中,很少有人专门系统论及。笔者认为,张仲景舌诊之法与临床结合紧密,颇具实用价值,故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1 舌诊的方法1.1 察舌体 正常的舌体红润、柔和而灵动,反映脏腑气血充盈,故察舌体可以诊脏腑气血之盛衰。1.1.1 舌痿 指舌体痿软无力,主筋脉失养。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  相似文献   

7.
《临症验舌法》中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8.
内容丰富而对临床诊断有极大价值的舌诊,其大部份内容均可由舌面观察所反映出来,而对舌底的变化却很少人提及。其实舌底与脏腑之联系甚为密切,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比舌面之观察更有临床价值。盖舌为心官,主尝五味而联五脏。心之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络挟于舌  相似文献   

9.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在舌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有关舌诊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心开窍于舌”、“脾脉系舌本”,“肾脉夹舌本”。把舌与脏腑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阐明了其生理病理变化,认为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温病注重舌诊,相对忽略了脉诊的重要性。通过探寻温病经典著作——《温病条辨》中对于脉诊在温病诊治中的认识与运用,溯源温病脉诊,辨析温病脉象,鉴别伤寒温病,重视以脉测证,谨察独部脉象,从而构建了温病三焦辨证脉诊框架,亦确立了温病的脉证并治体系等,揭示脉诊在温病辨治中的重要的作用。提示医者在论治温病时,不可有"温病凭舌不凭脉"之偏见,即温病诊治重舌亦重脉。  相似文献   

11.
黄夏峰 《中医杂志》1998,39(8):509-509
舌面中直纹即舌体伸出后,舌中间出现纵向线纹。纹路长者从舌尖延伸至舌根,短者只出现于中间的某部分,深者几乎擗舌于两半(深度大于2mm),浅者只隐现于舌面间,宽者大于米粒阔,窄者只如丝线条。舌面中直纹是皱纹,乃舌面津液分布不均或舌中纵向舌乳头萎缩所致,此与舌面爆开之裂纹有区别。中直纹存在见于多种疾病,辨析中直纹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中医舌诊学认为舌面中间属胃,胃周属脾,舌尖属心,舌根属肾,前舌属肺,两侧属肝胆。由于舌通过经络与脏腑发生联系,所以脏腑精气能通过经络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就也能表现于舌。据此,中直纹所过部位为心、肺、脾胃、肾等,所病者也应是上述脏腑。  相似文献   

12.
单兆伟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兆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著名脾胃病专家。早年拜师于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门下,学习二十余年,尽得真传,继承发扬孟河医派之学术精华,临床善于诊治疑难杂症,用药特色鲜明,尤其在脾胃病的诊治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学术体系。兹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经验探析如下:1四诊合参,首重舌诊《内经》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导师常谓中医临证不可片面的夸大四诊某一方面,尤其反对脉诊神秘化,临床有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存在脉证舍取的问题,当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人的临床信息。临证重视望诊,尤其重视舌诊在脾胃疾病的指导意义。望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善,至清代温病学派以辨舌验齿颇为重视,《临证验舌法》中就有“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勿焉”的记载。另外,从脾胃与经络的络属关系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相似文献   

13.
先父小圃公,行医沪上,以儿科称著,对小儿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其立方原则与用药法度,均有其特点,常谓:"儿科古称哑科,审证察色,不可粗心大意."但他反对"小儿气血未充、脉不可凭"的说法,主张必须脉证相参;但诊查时应竭力避免患儿的惊恐、挣扎,因而扰乱气息,影响脉诊的精确性.故宜尽可能在自然方式下首先进行.他对钱乙、夏禹铸等氏"望面色、审苗窍"的道理,具有特殊体会.临诊时不仅观察舌苔,且极注意唇舌的润燥.对鼻塞或气急张口呼吸而见舌少津液者,必结合其他症候,明辨其寒热真假.对口腔各个部份如咽喉、齿龈等,也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他也凭口腔内疹作为麻疹早期诊断的确证.对高热者必察其四肢的温凉和肌肤的润燥;对发热咳嗽者必视其呼吸及啼哭时有无眼泪;遇神昏病儿必察其眼神.例如:他对"慢脾"一症,在项强、瞳散以前,能根据患儿的目光迟钝、拭目摇头、面色青灰及呕吐等现  相似文献   

14.
1463例正常人舌下静脉观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诊察舌脉(舌下静脉)是祖国医学舌诊的内容之一,近来颇受注视,多认为其异常与血淤有关,但正常人的舌脉也可能有变异,因此深入认识“正常人”舌脉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一、正常人标准:①既往无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疾病者或曾有上述病史但一年来未复发者。②经全身体检无明显异常者。二、一般资料:检查1463例中男1009人,女454人,男女之比为2.22:1。年龄最大66岁,最小14岁。其中大学生占40.67%,干部占23.79%,工人占35.54%。  相似文献   

15.
(一)《素同·长刺节篇》;“医家不诊,听病者言。”此句“不诊”二字王冰未注。张景岳:“善刺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之言,非谓刺家不必诊也。”张隐庵:“不待诊察,而后知之也。”高士宗:“今日刺家不诊,但听病者言,是施治之法,有凭脉者,  相似文献   

16.
名医李中梓治学深广圆润,临证经验丰富,所以研究其脏腑辨证认知思路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脏腑辨证形式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浅析李中梓的脏腑辨证认知方法主要是:内科病主要使用但不惟凭脏腑辨证法;把五行推演、经络联系等理论贯彻到脏腑辨证中,多方面剖析疾病;基于求本理念,在脏腑辨证中重点关注脾肾;主要凭脉诊为脏腑病证定位定性,尤重沉候。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临床运用早莲、三地、蚊母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疗效尚称满意。兹举一例介绍如下:患者黄××,女,5岁。1982年6月29日诊。病历摘要: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史一年余。昨天患儿神疲,纳差,见躯干及四肢有4×4厘米大小片状紫斑八块,点状紫斑遍布全身,不可胜数,伴有鼻衄齿衄,巩膜也有片状和斑,舌暗红,脉细软。血检:血小板计数5.8万。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中医辨证为脏腑气血亏虚型发斑。  相似文献   

18.
“变蒸”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蒸”之说,散在于古医籍中,深究其概念、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大抵与现代医学的小儿感冒类同,只不过先贤认为这种感冒,有一定的独特的规律性,且为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之必需。现摘要说明如下。1概念 《景岳全书·小儿则》:“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钱仲阳说:“变者,易也。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以后,即长骨脉。脏腑之神志,自内而长,自下而上。故从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蒸,即觉情志有异于前。何也?长意志脏腑故也。”明·王肯堂说:“变蒸者,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  相似文献   

19.
例1 余××,女,60岁。咳嗽10余年,白天不咳,每晚临睡前则剧烈干咳,但只需饮冷水一杯,其咳渐止,一夜安然无恙。若不喝冷水,则大咳不止,以致一夜不能安卧,诸药罔效。诊其脉,左手弦细,右手弦滑大。因夜间油灯昏暗,故舌象未诊.处方:甘遂3克、大戟4.5克、芫花3克、大枣10只,水煎服。2剂后,所苦若失。8个月后随访未复发。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本例主要从偏弦脉象及咳欲饮冷悟出。咳嗽10余年,可谓“咳家”了;欲饮水者,津不上承也;欲饮冷而不欲饮热者,水饮久郁,郁而化热也。甘遂、大戟味苦性寒,芫花辛温,三药合用为苦寒攻下逐水猛剂,寒药乃是对证之品。水饮咳嗽,咳嗽是其标,水饮为其本。未得其本,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舌脉诊数据在失眠不同证型中分布规律,为同病异治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搜集失眠为主症的398例医案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舌象脉象信息和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分析、R×C卡方检验和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失眠高频证候舌脉数据。结果:选取以失眠症为主症的医案中出现频数较高且典型的三种证候进行,证候类型分别为: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和痰瘀互结型。其中78例肝郁气滞型高频舌脉诊数据为:淡红舌、舌胖大、苔薄白或薄黄、脉弦;65例心脾两虚型高频舌脉诊数据为:淡白舌、舌胖或带有齿痕、苔白或薄白、脉沉或脉虚无力;49例痰瘀互结型高频舌脉诊数据为:舌质暗或紫、舌胖大、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肝郁气滞型失眠常见的舌脉组合为:舌淡红、苔白、脉弦;心脾两虚型失眠常见的舌脉组合为:舌淡白、苔薄白、脉沉或脉虚无力;痰瘀互结型失眠常见的舌脉组合为:舌暗紫、苔白腻、脉弦滑。结论:在失眠症医案中,失眠症的三类典型临床常见证候的舌质、舌苔、脉象数据客观地反映了三种不同证型的病理特征,为临床辨证疾病证候提供辨识度高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