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是口腔外科常见手术。中、低位近中阻生的第三磨牙牙根与牙根位置常与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AN)关系密切,由于近中邻牙的阻力,拔除时创伤较大,易造成第二磨牙损伤及神经损伤。本文报告1例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采用微创正畸牵引法,直立患牙,牵引完成后顺利拔除。  相似文献   

2.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常造成邻牙牙根外吸收、深牙周袋形成、龋病等一系列并发症.本文报道引起邻牙牙根吸收的下颌低位水平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术1例,采用牙根先脱位法,防止了拔牙过程中对邻牙及其牙槽骨造成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竖直前螺旋CT三维重建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需竖直排齐的患者作螺旋CT扫描,采用容积重建,表面遮盖显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获得牙体表面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曲面的断层影像,采用电子关节分离技术结合仿真内镜和染色技术,从不同角度旋转下颌骨进行观察.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清晰显示了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的立体形态,以及在下颌骨内三维方向的位置及与邻牙的立体接触关系.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可作为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竖直前准确有效的检查定位手段,对手术切口的设计、进路的选择、正畸牵引附件的安放及牵引方向的制定有显著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下颌第三磨牙前倾阻生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压迫牙根吸收致根尖周炎等是临床常见的牙殆发育不良的现象。下颌第三磨牙低位阻生于第二磨牙根方.造成第二磨牙根严重吸收,临床上处理较为棘手.往往在拔除第三磨牙的同时不得不拔除第二磨牙。佛山市口腔医院口腔综合科用拔除的第三磨牙移植替代不能保留的第二磨牙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水平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常与下牙槽神经毗邻,直接拔除创伤较大,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最严重的就是下牙槽神经损伤.该文报告1例接触下颌神经管的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通过微种植钉牵引,使其远离下颌神经管后顺利拔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涡轮机分段切割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的第三磨牙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对481例675颗曲面体层片显示中、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用涡轮机分段切割法拔除。其中327颗实施二段切割法;348颗实施三段切割法。结果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均完全拔除;手术时间5~20 min(平均16 min);术后发生短暂下唇麻木症状3例(3颗),发生术后感染15例(15颗)。结论 二段切割法适用于中位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三段切割法适用于中/低位近中、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牙槽骨缺损及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500例口腔门诊顺利完成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随访资料等,对比分析发生与未发生牙槽骨缺损及神经损伤患者的资料,明确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牙槽骨缺损及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患者中,52例 (10.40%)发生IAN损伤。经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手术切口、拔牙器械、拔牙术方案、术后其他并发症(血肿、感染、干槽症)均为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牙槽骨缺损及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阻生形态、解剖结构、牙根和下颌管位置关系,进而评估拔除风险、个性化拟定手术方案并选择最佳的手术器械,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作者发现在拔除牙根与下颌管紧邻的埋藏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大约有30%的患者术后有神经受损的症状。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正畸与外科手术联合的方法来拔除该类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此方法分两次手术。 第一次手术:用正畸的方法牵拉出阻生的第三磨牙。具体方法:清毒,麻醉,翻瓣,去除牙冠表面的骨质,暴露阻生牙牙冠。在显露的牙冠表面用正磷酸酸蚀后粘接一个正牙用的有钮孔的托槽(bracket with a buttonhole)。缝合粘膜瓣,仅留出(牙合)面托槽。在邻近的第二磨牙上粘按一钢丝,用橡皮圈连接钢丝与第三磨牙的  相似文献   

9.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2种拔除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传统的凿骨劈冠法与改良涡轮机拔除法的优劣.方法: 600 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病例,其中300 例,使用传统的凿骨劈冠法拔除, 另300 例使用改良涡轮机法拔除,对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 2 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2.285±12.025) min和(16.115±12.078) min.与传统的凿骨劈冠法相比,改良涡轮机拔除法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手术时间较短(P<0.05),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改良器械的应用,使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拔除更加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楚德国 《口腔医学》2014,34(1):59-61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与手术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新型下颌第三磨牙分类方法。方法 收集413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病例数据。根据Pell-Gregory升支分类、Pell-Gregory 平面分类和Winter分类三种分类方式将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进行分类,分别以阻生指数Ri、Oi、Wi表示。下颌第三磨牙综合阻生指数以Ci表示,Ci=Ri+Oi+Wi。以手术时间表示拔除难度。使用方差分析研究各综合阻生指数之间手术时间差异,根据综合阻生指数以及手术时间将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分类。结果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手术时间随着综合阻生指数增大而增加,部分下颌第三磨牙综合阻生指数之间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可以根据综合阻生指数以及手术时间将下颌第三磨牙分为6类(Ⅰ~Ⅵ)。结论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与阻生类型密切相关,新型分类方法可以更好的预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正畸治疗方法对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第三磨牙阻生青少年患者79例(154颗患牙),按治疗前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及矫治是否拔牙分为4组:未拔牙A组(非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未拔牙B组(非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拔牙A组(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拔牙B组(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拍摄正畸治疗前后口腔曲面断层片,测量并计算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及萌出间隙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拔牙A组第三磨牙倾斜角比矫治前平均减小3.3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余各组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各组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均高于矫治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中拔牙组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尤为明显。结论    对于原倾斜角较小的下颌第三磨牙,拔牙有利于改善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更多地增加了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牵引技术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下颌第三磨牙,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20例全景片和CT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压迫或紧贴下牙槽神经的患者,先应用正畸牵引技术牵引,经3~10周的牵引,使牙根远离下牙槽神经后再行拔除术。结果:20例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患者,经牵引拔牙后,无1例发生下唇麻木,术后反应轻微。结论:应用牵引拔牙技术拔除下颌第三磨牙,解决了术后下唇麻木、骨折等高风险并发症的发生,也使拔牙更容易、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评价Gow-Gates法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左右半口设计,32例患者的左右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分别随机采用Gow-Gates法和传统注射法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并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记录麻醉效果及不良事件。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Gow-Gates法的麻醉成功率为96.9%,传统注射法的麻醉成功率为90.6%,二者的麻醉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7)。在麻醉程度上,Gow-Gates法麻醉程度为A和B级的比率为96.9%,明显好于传统注射法的78.1%(P=0.034)。Gow-Gates法的回抽出血率明显低于传统注射法(P=0.025),2种注射方法均未出现血肿。结论 Gow-Gates法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好且较为安全,可以作为传统注射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安氏Ⅱ1错患者27例,分为拔牙组15例(矫治拔除4个双尖牙)和非拔牙组12例(保存全牙列矫治),均采用Edgwise矫治技术治疗。对患者治疗完成时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各指标测量及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BX)均较治疗前分别平均增加2.6mm和0.7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θ)平均减小4.36°,而非拔牙组则平均增大0.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牙组BX与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之比(BX/MD)虽有明显变化,但与非拔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生长期安氏Ⅱ1错患者,拔牙矫治更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15.
Aim: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 extraction is a common procedure in oral surgery, not without risk of nerve injury and periodontal defects on the distal aspect of the adjacent second molar. The "orthodontic extraction" is proposed as a method to avoid mandibular nerve injury during the extraction of a deeply embedded third molar and to prevent or limit such periodontal problems.
Material and Methods: A 28-year-old man presented a deeply impacted left mandibular third molar that required extraction. Radiographs revealed a very slight quantity of bone at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adjacent second molar. The third molar was extruded according to the "orthodontic extraction" technique. A 3-month retention phase elapsed to ensure adequate bone maturation and the tooth was finally extracted.
Results: No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ccurred. A minimal residual bone defect at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adjacent second molar was detected radiographically both post-operatively and at the 3-year follow-up.
Conclusions: Orthodontic extraction makes third molar removal easier and has no neurological risk. This procedure, followed by a 3-month retention phase,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or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iodontal problems on the distal aspect of the adjacent second mola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各种引流方法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明确评价各种引流方法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问题后,电子检索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库、荷兰医学文摘、欧洲灰色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1 年8月23日,同时对中文口腔医学杂志进行手工检索,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追索。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为 9篇,其中7篇为随机对照试验,2篇为半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价显示,7篇为中度风险,2篇为高度风险。Meta 分析结果显示,引流能够增加患者术后最大张口度4.44 mm(P=0.003),明显改善患者术后面部肿胀(P<0.05),减少术后干槽症的发生率(P=0.008)。但是引流并不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P=0.09)。结论引流对缓解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PurposeTo study the results of an easy orthodontic extraction method for impacted lower third molar removal which had roots compressing to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AN).Patients and methodsFort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desire. Orthodontic traction group (n = 20) had brackets or mini bone screws on the antagonist maxillary molars as anchorage for orthodontic traction from 3 to 10 weeks until the roots’ tip was away from the IAN, the tooth was then removed. Traditional extraction group (n = 20) had the tooth removed immediately by the same surgeon. Post-operativ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ll 20 patients in the orthodontic extraction group had their lower impacted third molar removed easily without lower lip numbness after surgery, while 5 patients in the traditional extraction group had transient IAN injury and went away 1 week later. There were no anchorage teeth and adjacent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loose or displacement.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orthodontic brackets or mini bone screws on the antagonist maxillary molars is an easy way for orthodontic extraction of impacted lower third molar with roots’ tip compressed to the IA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void IAN injury during tooth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矫治前倾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后牙根的改变和根吸收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师提供风险预测的依据。方法:样本共10例(女性8名,男性2名,年龄15~32岁),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且伴同侧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至水平阻生。矫治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辅弓法后推下颌第三磨牙,再通过竖直簧直立第三磨牙。直立前、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采用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对矫治前后牙根长度的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10例病例都取得满意的疗效。矫治后成人组阻生磨牙根长度有所减少,但未见统计学差异。青少年组牙根长度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正畸手段直立阻生磨牙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为科学的权衡各种治疗方法提供帮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