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多肽表面修饰对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 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将材料植入新西兰白兔脊柱旁的肌肉内,根据植入不同材料分为A、B、C和D组.A组植入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MSCs复合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D组植入HA.术后4、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术后4、8周,各组异位成骨组织学评估,A>B(P<0.05),C和D组无异位成骨.结论 RGD多肽表面修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有明显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骨移植材料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植入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D组植入新鲜同种异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组织学、透射电镜及X线检测。结果四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骨生成、骨连接情况A、C组优于B组,B组优于D组;A、C组细胞增生活跃、核呈分裂相、胞质丰富、核膜光整、细胞器丰富,同比均优于B、D组;骨缺损愈合时间A、C组为8-10周,B组为12周,D组骨缺损在术后12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表面修饰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fic protein-2,BMP-)的表达。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s,MSCs)复合Arg-Gly-Asp(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D组:骨缺损区植入HA。术后4周取材,行修复区局部BMP-2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术后4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修复区局部BMP-2表达水平依次为:A〉B〉C〉D(P〈0.05)。结论RGD多肽表面修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修复作用有明显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支架材料选择中,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异种骨的免疫原性问题。目的:观察改良法制备异种脱蛋白骨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后机体的免疫学改变。方法:SPF级青山羊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骨组不截骨,自体骨组、异种脱蛋白骨组在羊右侧胫骨中下段造成胫骨总长度20%骨膜和骨缺损。自体骨组在缺损处植入羊自体骨;异种脱蛋白骨组培养收集羊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数为1×109L-1,将2mL细胞悬液接种于以猪股骨为原料改良制备的猪脱蛋白骨上,再加入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半环槽外固定。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及CD8+T淋巴细胞、血清抗体IgG免疫学检测,以双能X射线测量仪分析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异种脱蛋白骨组植入后3,7,14,28d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基本正常(P0.05),血清抗体IgG水平略高于自体骨组(P0.05);植入后24周骨密度、骨矿物含量与自体骨组基本相似(P0.05),表现为骨缺损区两断端之间高密度钙化影。3组抗压缩压强及极限压强、抗弯曲载荷及极限载荷、抗扭转转矩及极限转矩均基本相似(P0.05)。植入后24周与自体骨组比较,异种脱蛋白骨组的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改良法制备的异种脱蛋白骨不引起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不影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新骨生物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SD大鼠异位成骨实验来探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硫酸葡聚糖(rhBMP-2/CS/DS) 复合微球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 (rhBMP-2/CS) 微球对SD大鼠体内异位成骨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36只SD大鼠平均分为三组(n=12),分别为A组 (rhBMP-2), B组(rhBMP-2/CS), C组(rhBMP-2/CS/DS)。制备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后,分别将三种材料植入股四头肌肌袋肌间隙中。分别在4,8和12周时大体观察植入区组织硬度,每组处死4只大鼠后取出异位骨块,并切取异位骨化的组织行micro-CT扫描及 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检测各组织块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hness,Tb.Th)、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行组织学观察和ALP活性、钙含量检测。 结果 4周时,A、B、C三组植入区周围组织质地均稍硬,三者并无明显区别;8周和12周时,三组植入区硬度明显增加,且C组比A、B组质地更硬。4周时,HE染色可见三组有少量骨组织形成,但不明显;B、C两组BVF、Tb.Th、BMD,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含量均高于A组;B、C两组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周时,HE染色可见到三组骨组织逐渐增多,并逐渐成熟,且B、C两组可见到比A组更成熟的骨组织,C组骨组织比B组更成熟;B、C两组BVF、Tb.Th、BMD,ALP活性、钙含量均高于A组,C组以上指标均高于B组。 结论 rhBMP-2/CS/DS纳米缓释微球的成骨效果明显强于rhBMP-2/CS纳米微球和单独rhBMP-2,其可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背景:载体+骨诱导因子+生长因子模式人工骨已被证实是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目的:验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脱蛋白骨复合成重组合人工骨的再血管化及成骨作用,并与深低温冷冻骨比较。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左前臂制成桡骨15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植入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脱蛋白骨;对照组植入深低温冷冻骨。 结果与结论:16周,实验组骨缺损区骨性愈合,移植物密度接近周围正常骨组织;对照组:断端间可见较多骨痂生成,移植物密度稍高于周围正常骨组织。实验组移植物-受体介面无明显分界,达到骨愈合;对照组移植物-受体分界线模糊,部分骨愈合。第3天及第1,2,4,8周,墨汁灌注微血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管生成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1);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三点抗弯曲应力负荷明显强于对照组(P < 0.01)。结果表明,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脱蛋白骨重组合人工骨能诱导断端间骨痂形成,加快移植物的血管化速度,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功能及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植入人体发生硬化后其可抵抗78-93 MPa的强度,但骨水泥凝固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能,会杀死正常细胞导致周围组织坏死。 目的:观察丙烯酸树脂骨水泥复合材料替代软骨下骨后诱发兔膝骨关节炎的特点。 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5组,实验A、B、C、D组在刮除右侧膝关节胫骨平台内侧软骨下骨后,均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剂/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空白对照组仅暴露左侧膝关节胫骨平台内侧骨膜。实验组A、B、C、D组分别在软骨下骨刮除后3,6,9,12周处死动物,切取复合材料上方1.5 mm处的软骨下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分析,同时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水平。 结果与结论:实验C组的Mankin骨关节炎分级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实验A组(P < 0.05),实验组D的Mankin骨关节炎分级高于实验B组(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灰度值比较:空白对照组> 实验A组> 实验B组>实验C组> 实验D组(P < 0.05)。白细胞介素1 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实验D组> 实验C组> 实验B组> 实验A组> 空白对照组(P < 0.05)。表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复合材料替代软骨下骨后能引发膝骨关节炎,并且会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生物材料的骨诱导现象已经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被证实。目的:考察磷酸钙陶瓷自身固有的诱导骨生成能力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时的表现。方法:取健康家犬10只,在每只的背部肌肉内分别植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及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植入后8,12周,取出植入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进行Micro-CT检测和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及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均有有异位骨生成,并且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显著大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P<0.05);其余两组均无异位成骨。Micro-CT检测结果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明显的成骨优势,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对异位成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试验证明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合适的孔隙率及降解性能,但缺乏缓释生长因子的作用,且无成骨诱导性。 目的:将聚乙稀吡咯啉酮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后形成复合颗粒,再修饰纳米晶胶原基骨制备复合支架,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体外缓释效果。 方法:实验分3组,实验组取冻存管2支,每支放入5 mm×5 mm×5 mm 纳米晶胶原基骨1块,滴加聚乙稀吡咯啉酮混匀,-4 ℃冻存过夜,再滴加骨形态发生蛋白溶液,真空抽干后冻存;对照组1取冻存管2支,每支放入5 mm×5 mm×5 mm 纳米晶胶原基骨1块,滴加骨形态发生蛋白溶液,真空抽干后冻存;对照组2取冻存管2支,每支放入5 mm×5 mm×5 mm未脱钙的大鼠松质骨1块,滴加聚乙稀吡咯啉酮混匀,-4 ℃冻存过夜,再滴加骨形态发生蛋白溶液,真空抽干后冻存。观察14 d,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复合物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体外释放活性。 结果与结论:观察到14 d时,两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A值趋近于0,而实验组上清液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仍保持较高的A值,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经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后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具有明显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期筋膜瓣修复骨缺损时血管化与膜诱导促成骨作用,为临床干预骨缺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含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BMP-2)的骨诱导吸收材料(OAM)与兔骨髓干细胞(BMSC)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制作兔尺骨骨缺损模型(n=75)并进行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实验兔分为3组:A组(n=25)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区域制备1个带蒂筋膜瓣,B组(n=25)植入无蒂筋膜瓣包裹的组织工程骨,C组(n=25)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组织工程骨.术后第4、8、12、16周行骨修复区内成骨区与空曝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和血管图像计量分析;术后第8、12、16周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观察修复区血管再生情况.结果 与A组、B组比较,术后第4、8周C组骨修复区内成骨区与空曝区吸光度比、新生骨小梁面积占镜下修复区面积的比值、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感兴趣区(ROI)摄取比值均显著增加(均P<0.05).与术后第8周比较,术后第16周3组骨修复区内成骨区与空曝区吸光度比、新生骨小梁面积占镜下修复区面积的比值均增加(均P<0.05).术后第8周A组、B组、C组骨修复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分别为(7.20±0.23)%、(7.75±0.57)%、(24.75±1.58)%,放射性核素骨显像ROI摄取比值分别为(7.17±0.01)%、(10.12±0.02)%、(29.37±0.04)%;术后第16周A组、B组、C组骨修复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分别为(4.31±0.13)%、(4.69±0.12)%、(9.98±0.74)%,放射性核素骨显像ROI摄取比值分别为(5.03±0.01)%、(5.16±0.04)%、(12.75±0.03)%,组内比较显示术后第16周各组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ROI摄取比值均减少(均P<0.05).结论 带蒂筋膜瓣早期以促血管化成骨作用为主,后期以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自制梯度浓度混合-程控降温器官灌注仪,灌注羊完整卵巢,并行程序化冷冻,探讨冻融羊完整卵巢的效果并筛选最佳冷冻保护剂组合。 方法 将收集的28个羊完整卵巢,随机分配到新鲜对照组(A组)、海藻糖组(B组)、甘油组(C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冻融后组织切片行HE染色及原位缺口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并通过RT-PCR技术检测组织Bcl-2相关X蛋白(Bax)及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的mRNA表达。 结果 B组正常卵泡形态比率与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及D组正常形态卵泡比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D 3组冻存组基质细胞密度均低于A组,其中D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组中,B组TUNEL反应阳性的细胞数目显著少于C组及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多于新鲜组。A组及B组bax基因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C组及D组(P<0.05);B组CIRP基因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组及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羊卵巢整体冻存后可较好保存组织学形态,海藻糖组的冷冻保护剂在组织结构保存及抑制细胞凋亡方面优于甘油组及DMSO组。  相似文献   

12.
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植入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生物因子与可降解PLGA复合物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实验分3组。A组: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组;B组:单纯PLGA组;C组:明胶海绵组。分别于Wistar大鼠背部两侧骶棘肌下包埋植入。术后1、4、8和12周取材。经组织学观察和CT三维成像比较成骨情况,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及骨桥蛋白的蛋白表达,了解异位成骨的情况。结果植入块周围初期均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后期均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A组植入4周时植入区有软骨生成,8周时有活跃的成骨细胞出现,并有非编织骨结构。12周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有典型的骨小梁新生血管结构。B组和C组12周时仅见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成骨。结论人工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体内能启动软骨化骨过程,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有与天然BMP2类似的骨诱导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植入大鼠股部肌袋模型内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采用共沉淀和粒子沥滤法制备多孔nHA/CS。分离培养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nHA/CS共同培养来构建组织工程骨。将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和空白nHA/CS支架材料分别植入SD大鼠股部肌袋模型内。分别在植入2、4、6、8周后,将植入的支架材料取出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并应用JEDA-801D形态学图象分析系统来计算新骨生成率。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各观察时间段内成骨细胞复合多孔nHA/CS组新骨生成量均多于nHA/CS。结论多孔nHA/CS复合成骨细胞支架材料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脱细胞松质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脱细胞松质骨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载体。观察其异位成骨状况。方法取猪椎体松质骨,做脱细胞、脱脂处理。以兔为实验动物,将BMP-2与脱细胞松质骨复合,植入皮下组织.复合兔自体新鲜红骨髓及单纯脱细胞骨植入作为对照。另将脱细胞松质骨小柱复合BMP-2植入兔听泡内.以不含BMP-2脱细胞松质骨作为对照。术后3个月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兔健康状况良好.术后3个月材料形状无明显变化.周围组织有少量血管增生.无明显免疫排斥现象,实验组病理学检查发现有新骨形成.对照组中复合自体红骨髓材料中有少量新生骨.单纯材料组仅有纤维结缔组织充填。植入听泡的复合BMP-2脱细胞松质骨与听泡骨壁接触部位结合紧密.表面被再生黏膜覆盖.病理学检查发现有新骨形成,而对照耳仅有黏膜覆盖,无新骨形成。结论脱细胞松质骨复合/BMP-2具有诱导成骨能力.并可在听泡空腔特殊部位诱导成骨.是一种很好的异位诱导成骨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单独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已被证实并不能提高骨再生能力,且容易在关节液破坏下迅速流失或失活。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与脱蛋白骨复合物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腱-骨界面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后3组建立自体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模型,模型组骨隧道中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植入脱蛋白骨与富血小板血浆+脱蛋白骨复合物。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4周时,各组拉力卸载方式主要是移植肌腱从骨隧道中拔出;8周时,实验组以肌腱体部撕裂为主,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部分仍从骨隧道拔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2周时,各组多数见肌腱体部撕裂。治疗后4,8周时,实验组最大抗拉载荷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模型组(P < 0.05);12周时,各组最大抗拉载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12周时,实验组最大抗拉载荷仍明显小于正常组(P < 0.01)。各组刚度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说明富血小板血浆与脱蛋白骨复合物能够增加早期腱-骨界面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6.
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理化特性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我们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自制的天然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 ,测试其理化性质及力学强度 ,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可供选择的支架材料。将猪肋骨进行一系列理化处理 ,制成完全脱蛋白骨 (FDB)、部分脱蛋白骨(PDPB)、部分脱钙骨 (PDCB)三种材料 ,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特征 ,用 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能量散射分析材料成份 ,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发现 ,FDB、PDPB、PDCB三种材料皆保持原骨组织的天然网状孔隙系统。其钙 /磷比值依次为 1.81、1.74和 1.5 0。三种材料的蛋白质含量为0 .0 1%± 0 .0 2 % ,2 2 .41%± 0 .83%和 35 .75 %± 2 .2 1% ,力学强度大小为 :PDCB>PDPB>FDB。可见 ,用不同理化方法处理制得的三种生物衍生骨材料皆保存原骨组织的天然网状孔隙系统 ,所含有机及无机成分含量不同 ,力学性能亦有差异 ,尚需要进一步验证其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量化指标测定,明确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的主要作用及成骨效果,为临床干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植入对照组,B组为无蒂筋膜瓣对照组,C组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在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交界区和中心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第8、12、16周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第4、8周时,C组与A组、B组相比较其骨修复区吸光度比值、新生骨小梁面积、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各项量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早期骨修复过程中血管体积增多对成骨作用是有利的;第12、16周时,三组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新生骨小梁面积和生物力学强度逐渐明显增加,C组仍大于A组、B组,但各组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较第8周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骨组织量的增多,血管化作用逐渐减弱,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显著。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组织再生双重作用,早期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并有助于膜诱导成骨作用,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消失,临床适时干预治疗对骨缺损修复有极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单独将骨形态发生蛋白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体内易被血液冲刷掉而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诱导成骨和血管生成作用,同时缺少载体的支撑作用。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磷酸钙骨水泥联合应用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制作新西兰兔双侧股骨内侧髁骨缺损模型,左侧分别植入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及磷酸钙骨水泥,右侧不植入任何物质作为空白对照。植入8,16周通过硬组织切片组织学观察、电镜扫描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各组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未见明显炎症组织反应。植入8周时,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骨水泥-骨组织交界处基本上被新生骨小梁包绕,材料进一步降解,新生骨小梁表面可见大量活跃的成骨细胞;16周时,新生骨小梁继续长入,进一步增长、增粗、增多,有大量新生编织骨成网格状长入材料中,骨水泥材料降解明显,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降解与骨长入同步,此组不同时间点成骨速度及成骨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材料(P < 0.05)。表明3种材料联合应用可协同促进骨缺损修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程雷  聂林  潘新  张力 《解剖学报》2009,40(4):651-655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Ad-hBMP-7)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复合后对脊柱融合的影响. 方法 抽取大鼠骨髓获得BMSCs,应用Ad-hBMP-7转染大鼠BMSCs,将NHAC材料和密度为2×105/ml的Ad-BMP-7转染大鼠的BMSCs细胞孵育2h后备用;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成4组,建立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分别植入自体髂骨(A组)、NHAC材料(B组)、NHAC材料和BMSCs(C组)以及Ad-hBMP-7-BMSCs与NHAC材料混合物(D组).每组行RT-PCR 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8周和12周后分别行X线摄片,并对标本进行手触检测硬度、生物力学检测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D组10只大鼠的脊柱L4/5节段全部融合;A组12周0例融合;B组12周0例融合;C组12周3例融合.D组同A、B、C组结果 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 结论 BMP-7局部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化骨能促进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20.
背景: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移植替代物。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成骨作用。 方法: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腰椎后路L4/5椎间盘摘除后,随机均分为3组,自体骨组在椎间隙植入自体髂骨,异种骨组在椎间隙植入异体脱钙小牛骨,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隙植入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植入后4,8,16周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椎体间植骨愈合及塑形情况;留取骨痂标本行组织学观察椎间植骨愈合程度;于16周对脊柱融合部位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16周时,自体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异种骨组椎间隙形成不完全骨性融合,软骨组织大部分分化为骨组织,但中间仍为纤维组织;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人工骨基本吸收、骨化,仅有少部分残留;自体骨组、组织工程骨组失效强度和刚度均优于异种骨组(P < 0.05)。提示医用硫酸钙人工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具有良好的成骨和骨诱导作用,可以较好地促进脊柱椎体间融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