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要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就要经过全面的严格的训练。阅读训练应该包括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训练三者。精读训练是指选择地道的英语文章,进行深入的学习,弄懂文章结构,记住词汇,反复朗读。这是基本训练。精读过程中切忌拘泥于语法分析,也不要逐字逐句地翻译。精读的目的在于熟悉英语句子和文章结构,积累词汇,培养英语语感。同时,虽为精读,也应重视数量。没有一定数量的精读,无法培养你对英语的接受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综合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出现了严峻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阅读和翻译能力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直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但作为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途径之一的精读课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  相似文献   

3.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交流,而阅读中的三大要素:Vocabulary(词汇)、Structure(结构)and Mean-ing(和意思)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因此,词汇的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非常重要。以下结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词汇教学质量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就英语课的教与学而言,精读(Intensive Reading)似乎在中国是唯一的方法。但是究竟什么是精读?“精读即通过分析篇幅不太长的课文,从中获取特别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是一种较为准确的阅读细节的活动”。(格里莱特Grellet 1981)。然而作为通过阅读教英语,精读显然只是许多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有些语言难点诸如解释繁难语法结构和词汇,可以包含在精读课中,但这绝非精读课的内涵所指。教师应当始终有益无害地记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是将英语作为一种系统来研究,而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的。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过程中,“读”课型分为精读,泛读及快速阅读,这三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精读通过语言点学习,课程内容表层学习及评价性理解三个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章中的语言信息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赏析能力。泛读则培养学生归纳,逻辑推理,记忆的能力,并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主观主义。快速阅读则是对所学阅读技巧的具体运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可得90%分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翻译一题中尚不能取得40%的分数,这充分说明学生翻译这一重要技能的薄弱,同时也反映了加强和提高翻译教学的必要和迫切。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翻译可贯穿于精读教学之中,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在翻译方面积累感性的知识。但作者发现在教学中,精读课文译文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目前英语教学提倡语篇教学法,用英语教学,大多数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对一些复杂的长句、难句进行翻译。师生都存在一种误解,即对课文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大众广泛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的同时,再次提示广大英语学习者不要因此忽视了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的这块重要的基石。方法本文就英语阅读教学中精读、泛读的分层次目标、能力培养方法、及阅读技巧与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能够让学习者对精读、泛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目的及意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结论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永远都应该引起英语学习中师生双方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阅读策略与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更要把英语学习视为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应该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三个基本特点。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效地结合精读和泛读等阅读方法,进行具有“问题导向性”的主动的创造性阅读,有意识地与英语学习相结合。通过英语阅读活动,发现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特点,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在英语学习的指导思想上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那就是重阅读,轻翻译。在英语的五项技能中,翻译被排在最后,其综四项技能依次为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实际上,翻译是一项综合技能,是保证英语学习效率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高等医学院校外语精读课教学法探讨外文教研室魏晓昕,孟卫红在语言教学上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首先是"教什么",其次是"如何教",即教学法。从外语教学的历史看,其教学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语言内在的规律为基础的教学法,包括语法、翻译法、阅读法及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