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检查示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被覆的肿瘤血管样腔隙构成,特征为形成相吻合的血管通路;免疫组化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诊断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术后化疗3次,随访7个月死于全身衰竭。
结论: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典型CT征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手术联合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提高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肝癌误诊为肝脓肿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患者均因误诊,导致病程迁延。其中2例临床治疗效果良好,1例因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结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全方位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误诊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误诊原因,探索有效的预防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收治的5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术前误诊原因。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9例(36.5%)。术前误诊33例(63.5%),其中误诊为胆囊结石13例,胆囊息肉样变8例,萎缩性胆囊炎4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肝占位病变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术前误诊的33例术中明确诊断29例(55.8%),另有4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7.7%)。误诊的原因较多,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并发胆囊其他疾病、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术中对可疑病灶未做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等。结论: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可疑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有创性检查,甚至手术探查,术中进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报告2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1例病灶位于胰体部,伴淋巴结肿大;1例位于胰尾部。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采取CH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
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影像学、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5例HAM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B超,CT或MRI检查,以肝脏实质性病变入院行肿块及部分肝脏切除术。
结果:影像学显示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均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组成,免疫组化结果HMB45和SMA均阳性表达,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HAML。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未见复发及死亡。
结论:HAML为少见的肝脏肿瘤,肿瘤生物学行为以良性为主,由于其形态学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为恶性,病理医师在诊断时应有HAML的概念,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以腹部肿块(65.2%),腹痛腹胀(47.8%),梗阻性黄疸(26.1%)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胰腺肿瘤,肿瘤平均直径为9.5 cm。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47.8%),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5例(21.7%),其他7例(30.4%)。术后病理证实20例为良性(87.0%),3例为恶性(13.0%)。胰瘘(3例,13.0%)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均经非手术方法治愈。随访恶性者3例中1例术后1年内死亡,另2例现已无瘤生存29个月和8个月;随访17例良性者,已分别生存1~7年。
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术中的探查、术后病理综合确定,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结果:33例中胰岛素瘤1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其中29例进行根治行切除,4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总手术切除率为87.8%,术后发生胰瘘5例,肠梗阻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3.5)年(9个月至14年),其中恶性14例患者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为71.4%和50.0%,在随访期间19例良性患者全部存活。
结论: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术中胰腺探查结合术中B超是定位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者的发生率为5.45%;术前诊断率为83.3%。5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率38.9%;病理诊断为腺癌; 45例患者(占总数的83.3%)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行根治性手术病例平均存活21个月,行姑息性引流手术病例平均存活8.5个月,仅行探查术病例存活平均3.5个月。
结论:胆管癌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较差,有可能时应力争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意外性胆囊癌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者21例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例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C),对比两组累积存活比率和5个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分级、病理分期、胆汁溢出发生率、手术类型以及附加的外科治疗。
结果:8例(72.7%)LC术后及7例OC术后(70.0%)出现肿瘤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两组均无腹壁转移。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胆汁溢出有关(P=0.006和P=0.003),生存率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无关(P=0.74)。
结论:LC不影响意外性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结果。
结果:18例平均年龄64.3岁,男女比例为1∶5。术前诊断率为77.8%。1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一期肠切开取石手术,8例行一期行肠切开取石及二期胆囊切除加胆肠内瘘修补术,6例行一期手术解决肠道梗阻同时处理病变胆囊及胆肠内瘘,1例既往有胆肠内引流手术史患者一期行肠切开取石、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原胆肠吻合口整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9%,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死亡1例(5.5%),为术后第4天死于心肌梗塞。
结论:胆石性肠梗阻以老年女性患者为主,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及时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胆石性肠梗阻应尽早外科干预,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意外胆囊癌(IGC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89例其他胆囊癌(GC组)进行对比。结果与GC组相似,IGC组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94.6%vs.93.3%),部分合并黄疸(16.2%vs.31.5%);IGC组与GC组在年龄[(56±12)岁vs.(57±9)岁],女性患者比例(78.4%vs.62.9%),CEA(25%vs.32.8%),CA19-9(30.0%vs.68.3%)阳性率,肿瘤分布部位,病理类型和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vs.6.7%)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其合并胆囊结石率(86.5%vs.50.6%)和早期(ⅠA期)病例比例(29.7%vs.9.0%)及手术切除率(56.8%vs.32.6%)均明显高于GC组(均P0.05),晚期(Ⅲ,Ⅳ期)比例明显低于GC组(43.2%vs.74.2%,P=0.001)。IGC组的总体1,3,5年生存率(70.0%,31.2%,26.8%)及平均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51±13)个月,17个月]明显高于GC组(27.0%,17.7%,15.1%)[(25±8)个月,5个月](均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0),手术方式(P=0.008)是显著影响IGC的预后因素,但是病理分级(P=0.080),年龄(P=0.188),性别(P=0.234)对预后无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0.000)是影响IGC预后的独立因子。结论与GC相比,IGC合并胆囊结石率高,早期病例及切除率相对高,预后相对好;T分期是IGC的最显著的预后因子;除原位癌(Tis)及癌仅侵及黏膜层(T1a期)外,其他分期肿瘤,如首次手术漏诊,一律应尽早进行再次手术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反应停作用于胆囊癌细胞后的相关差异蛋白,探讨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出胆囊癌细胞的差异蛋白,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
结果:共发现36个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点(P<0.05)。实验组中13个表达下调,23个上调。选择其中差异在3倍以上的10个蛋白质斑点作为差异表达的质谱分析,鉴定出7个蛋白质点。
结论: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有一定作用。通过差异蛋白质点进一步探索其对胆囊癌的作用点,可为研究反应停的抗胆囊癌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T_3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45例行胆囊癌根治术的T3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标准清扫组(20例,行标准区域淋巴结清扫,即清扫胆囊管、胆总管周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等部位的淋巴结)和扩大清扫组(25例,行扩大区域淋巴结清扫,即标准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行胰头后上淋巴结清扫,并送快速病理检查,如为阳性则加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标准清扫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0%(3/20),扩大清扫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清扫组1、3年累积生存率为8%、0,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扩大清扫组1、3年累积生存率为100%、44%,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标准清扫组(χ~2=45.921,P0.05)。结论:T_3期胆囊癌患者在原发病灶能够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加行以清扫胰头后上方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为重点的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胆囊癌早期缺乏特异的表现,诊断常被延误,导致其预后极差。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胆囊癌预后的关键,故其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尤为重要。笔者以胆囊癌血清学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为重点对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配对相关同源框-1蛋白(Prrx-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rrx-1在45例胆囊癌及35例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rrx-1和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rrx-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5.6%(25/45),而在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率5.7%(2/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P0.05)。统计分析显示,Prrx-1表达与胆囊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胆囊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胆囊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结论:Prrx-1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其表达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针对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观察重组质粒pEGFP-survivin对胆囊癌细胞(GBC-SD)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设计、合成包含BbsI酶切位点的针对survivin的shRNA,与BbsI酶切后真核表达载体pEGFP-H1连接,将其定向克隆至H1启动子下,构建成重组载体pEGFP-survivin;采用脂质体法将pEGFP-H1和重组质粒导入GBC-SD细胞中;用G418对转染的细胞进行稳定筛选。用RT-PCR测各组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以合适浓度的顺铂(DDP)(3.0 μg/mL)作用相同时间后,用MTT法检测GBC-SD,GBC-SD/EGFP,GBC-SD/survivin 3种细胞存活率,TUNEL法观察细胞调亡。
结果:pEGFP-survivin成功构建。GBC-SD/survivin细胞中的survivin表达水平较其余2种细胞明显下降(分别下降74.7%和71.5%);经DDP作用后,GBC-SD/survivin细胞存活率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3种细胞均可见棕色凋亡细胞核。
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表达survivin shRNA的细胞株GBC-SD/survivin。survivin shRNA能明显降低GBC-SD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提高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伴肝转移大肠癌的原发灶与肝转移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以及正常肠管黏膜组织中CEA的表达,比较CEA在上述4种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表达强度的差异。 结果:伴肝转移大肠癌的原发灶、肝转移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中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22%、100%、91.67%,均高于正常肠管黏膜组织(19.44%)(均P<0.05)。4种组织之间的CEA表达强度依次为:肝转移灶>伴肝转移大肠癌原发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正常肠管黏膜(均P<0.05)。 结论:大肠癌组织中CEA表达水平可能与其肝转移密切相关;CEA的高表达可能预示大肠癌的肝转移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结肠癌根治术同时切除肝转移病灶(同期手术组);20例先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二期行肝转移病灶切除(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同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7.5%,18.8%,分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10.0%,0.0%。两组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SCCT)的临床、超声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SCCT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声像图特征、术后病理结果和综合治疗效果。结果:7例原发性SCCT占同期全部甲状腺癌的0.96%(7/728),其中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62.7岁。所有患者均可触及颈部肿块,4例伴呼吸困难,2例伴声音嘶哑,1例伴吞咽困难。病灶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实性混合性回声光团,5例肿块侵透甲状腺被膜,2例伴有微钙化,4例有异常颈部淋巴结。手术治疗5例(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2例,局部广泛切除术2例,姑息性切除术并同时行预防性气管切开1例),2例仅行粗针穿刺活检。患者病理均证实为SCCT,3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肿瘤细胞P63免疫组化均阳性。5例手术患者术中,4例术后行放疗或放疗+化疗,1例未行综合治疗;2例粗针穿刺活检患者行单纯放疗或放疗+化疗。仅1例行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生存期超过1年,其余均在半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SCCT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其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与胆囊癌预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61例进展期胆囊癌外科治疗资料.结果 按第6版UICC/AJCC的胆囊癌临床分期标准,ⅠB期8例,ⅡA期22例,ⅡB期11例,Ⅲ期14例,Ⅳ期6例.姑息性胆囊切除和/或胆道引流术26例;胆囊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14例,保留肝外胆管的根治性切除7例,联合肝外胆管切除的根治术13例;肝胆胰脏器联合切除1例.37例中有18例淋巴结阳性.52例术后得到随访.满6个月生存为41例(67.2%);满1年生存26例(42.6%);存活2年以上者10例(16.4%);3年以上存活7例(11.5%);1例存活5年以上(1.6%).术后2年内死亡的51例中,31例随访到死亡前症候:21例有进行性黄疸;14例有肝脏内多个转移;12例有顽固性腹水.非明确胆道病原因死亡者5例.结论 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与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