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中的效果和方法。方法:对42例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前路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术均经腔镜完成TME及保肛手术,术中直肠远端使用反复闭合器闭合,前路吻合采用吻合器完成。手术时间170~23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10~30 mL,平均15 mL。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32 h。1例术后并发排尿困难,1例术中并发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结论:腔镜辅助行TME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前路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7月完成的52例单孔行LC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例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明显肿胀,显露困难、且术后需引流,改用二孔法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余49例均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成功,成功率94.2%。手术时间39~108 min[平均(48±23)min],无术中、术后等并发症,术后1~3 d出院,1周恢复正常工作。
结论:经脐单孔行LC是可行的,较常规腹腔镜更显微创优势,腹壁无可见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收治的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方式。
结果:4例为体检发现,其他14例均有不同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疼痛11例,腹部肿块3例,伴有黄疸发热等胆管炎症状2例。B超和CT提示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可呈多囊或单囊,内壁可见乳头状物。均获得手术切除,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6例发生癌变。 癌变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5个月(27-58个月)。
结论:术前确诊肝内胆管囊腺瘤困难,肝内胆管囊腺瘤易恶变,发现后应早期手术切除,可有效防止复发或恶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技术在复杂肝脾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2例肝或脾外科疾病进行手助腹腔镜手术,包括肝切除94例,脾切除29例,改良Sugiura术28例,肝脾联合切除4例,肝子宫联合切除1例,肝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41例,脾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5例。
结果:202例手助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8±12)min,平均出血量(179±34)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1.1)d。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手助腹腔镜技术行复杂肝脾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有减少创伤,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控制出血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误诊原因,探索有效的预防误诊的措施。
方法:对收治的5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术前误诊原因。
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9例(36.5%)。术前误诊33例(63.5%),其中误诊为胆囊结石13例,胆囊息肉样变8例,萎缩性胆囊炎4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肝占位病变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术前误诊的33例术中明确诊断29例(55.8%),另有4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7.7%)。误诊的原因较多,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并发胆囊其他疾病、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术中对可疑病灶未做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等。
结论: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可疑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有创性检查,甚至手术探查,术中进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U型管支撑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对18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行U管支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肝功能改变,以及生存时间。结果:18例中3例同时行姑息性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肝功能明显改善,黄疸消退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时间3~ 42个月。结论:U管支撑可有效地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肝功能,消除黄疸,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特点及适应证。
方法: 对138例胆囊良性疾病的患者行小切口3.5~4 cm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需要扩大切口,全无死亡者,无切口感染、术后出血、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恢复快,4~6 d出院。
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费用低等优点,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间2 850例LC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推算出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结果:LC中转开腹手术115例,中转率为4.03%。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半年胆囊炎急性发作≥2次,胆囊炎病史>2年,伴有右上腹体征(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Murphy′s征阳性),胆囊壁厚度≥3 mm和胆囊积液。
结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期胆囊炎发作频数、胆囊炎病史、右上腹体征、胆囊壁厚度和胆囊积液。术前仔细询问病史和完善检查,选择适合的LC患者和提高术者手术技术是降低LC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适时的选择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duct exploration, LCDE)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者75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此法成功切开及探查胆总管,无邻近脏器损伤,无胆瘘及术后出血,无死亡病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2例,中转开腹原因1例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例胆总管下段“铸型”结石嵌顿胆道镜无法取出。术后所有患者获4个月至2年随访,均未见胆道狭窄。
结论: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是一种在腹腔镜下简单、有效和安全的解剖及切开胆总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意外性胆囊癌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者21例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例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C),对比两组累积存活比率和5个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分级、病理分期、胆汁溢出发生率、手术类型以及附加的外科治疗。
结果:8例(72.7%)LC术后及7例OC术后(70.0%)出现肿瘤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两组均无腹壁转移。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胆汁溢出有关(P=0.006和P=0.003),生存率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无关(P=0.74)。
结论:LC不影响意外性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胆囊结石患者行LRCL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ECT检查示胆囊显影良好,B超检查胆囊壁厚均<4 mm,测定胆囊收缩率为20%~30%,表明胆囊有收缩和浓缩功能。手术时反复取石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术后2周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并测定胆囊收缩率。结果:完成LRCL33例,手术成功率91.7%(33/36),结石取净率100%。术后无出血、胆瘘、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者。患者当日均可下床,次日进流食,3~7 d出院。术后2周B超检查胆囊壁均光整无增厚(2 mm),胆囊收缩率>30%,符合正常胆囊超声表现。门诊随访6~12个月,结石无复发。无胆囊癌发生。术中3例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分别为1例胆囊床撕裂出血和2例胆囊网膜广泛粘连。结论:恰当的适应证,确切的胆道镜检查和可靠的胆囊底切口缝合是施行LRCL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的保证;该术式可保留有功能的胆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时代治疗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恰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7月采用ERCP,LC+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ECBD)等诊断、治疗可疑胆总管结石3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216例行ERCP诊治,其中胆总管结石97例,占44.9%,因可疑胆总管结石行ERCP诊治的患者数逐年减少。93例行LECBD,其中71例成功,22例中转开腹。71例成功者中,经胆总管直接切开途径60例,经胆囊管途径11例,采用一次性胆总管缝合6例,行LECBD治疗的患者数逐年增多。ERCP+LC与LECBD相比两者在手术成功率、出血量、残石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CDB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LC+ERCP组(均P<0.05)。
结论:LECBD治疗胆总管结石优于LC+ERCP。但在内镜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
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68例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患侧叶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51例,次全或全切除术17例;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4例,功能性淋巴结清扫36例,全淋巴结清扫8例。术后均行内分泌治疗。患者均获1~3年随访(其中4例3年后失访),均健在。
结论:儿童甲状腺癌的合理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选择合理术式和术后辅助治疗可达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应用纤维胆道镜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胆道镜经T管瘘道网篮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 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1 573例患者中1 511例成功取出全部残余结石而治愈,治愈率96.1%;每例患者取石次数为1~9次,平均为3.31次;治疗期间并发胆道出血3例,发热17例,腹泻2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结论:胆道镜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当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用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胆囊结石、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或胆总管扩张患者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用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结石74例(94.9%),探查阴性4例(5.1%)。经胆囊管顺利取出结石62例(83.8%),切开少许胆总管壁后取出结石12例(16.2%)。术后发生肝总管残留结石1例(1.4%),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1d。47例随访6个月至4年,3例(6.4%)于术后1~3年出现复发结石。结论: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用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操作简单、易掌握,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对86例严重肝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86例患者中10例死亡,76例治愈,病死率为11.6%,治愈率为88.4%。
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应贯穿于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的全过程,早期成功复苏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以腹部肿块(65.2%),腹痛腹胀(47.8%),梗阻性黄疸(26.1%)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胰腺肿瘤,肿瘤平均直径为9.5 cm。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47.8%),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5例(21.7%),其他7例(30.4%)。术后病理证实20例为良性(87.0%),3例为恶性(13.0%)。胰瘘(3例,13.0%)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均经非手术方法治愈。随访恶性者3例中1例术后1年内死亡,另2例现已无瘤生存29个月和8个月;随访17例良性者,已分别生存1~7年。
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术中的探查、术后病理综合确定,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