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术前腹部超声检查征象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转开腹的关系。
方法:对226例急性胆囊炎LC患者术前行腹部超声检查,记录胆囊容积,胆囊壁厚度,胆囊窝有无积液,胆囊颈管是否有结石嵌顿,胆囊与周围粘连,胆囊三角粘连情况。分析超声显像与LC转开腹的关系。
结果:208例成功完成LC,18例中转开腹。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检查胆囊容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管结石嵌顿,胆囊颈粘连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囊壁增厚和胆囊颈粘连是影响腹腔镜中转开腹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超声检查预测急性胆囊炎LC转开腹简便易行,对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术难易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手术难易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4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和有无中转分成容易组(123例)和困难组(122例)(含中转开腹组33例 open cholecystectomy, OC),分别比较各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影像学差异和腹腔镜下所见,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结果:术前资料中,容易组和困难组在体温、白细胞计数,手术时机、胆囊壁厚度、胆囊体积、胆总管直径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镜下所见,两组在胆囊壁厚度、大小、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胆囊三角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胆囊壁增厚、胆囊体积增大、胆总管直径大于8 mm、颈部结石嵌顿、Calot三角不清是行LC困难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潜在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范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86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786例LC手术中转开腹50例,中转率为6.4%。体质量、上腹部手术史、急性胆囊炎次数(>5次)、胆囊壁厚度是中转开腹的独立高危因素。
结论:LC中转开腹手术的潜在危险因素较多,评估其危险因素有利于适时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间2 850例LC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推算出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结果:LC中转开腹手术115例,中转率为4.03%。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半年胆囊炎急性发作≥2次,胆囊炎病史>2年,伴有右上腹体征(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Murphy′s征阳性),胆囊壁厚度≥3 mm和胆囊积液。
结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期胆囊炎发作频数、胆囊炎病史、右上腹体征、胆囊壁厚度和胆囊积液。术前仔细询问病史和完善检查,选择适合的LC患者和提高术者手术技术是降低LC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适时的选择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时代治疗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恰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7月采用ERCP,LC+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ECBD)等诊断、治疗可疑胆总管结石3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216例行ERCP诊治,其中胆总管结石97例,占44.9%,因可疑胆总管结石行ERCP诊治的患者数逐年减少。93例行LECBD,其中71例成功,22例中转开腹。71例成功者中,经胆总管直接切开途径60例,经胆囊管途径11例,采用一次性胆总管缝合6例,行LECBD治疗的患者数逐年增多。ERCP+LC与LECBD相比两者在手术成功率、出血量、残石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CDB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LC+ERCP组(均P<0.05)。
结论:LECBD治疗胆总管结石优于LC+ERCP。但在内镜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10年5月98例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患者,包括急性重症胆管炎术后20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术后66例,肝胆管结石术后12例,经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98例患者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技术均实施成功,一次成功取石成功者95例(96.9%),二次取石成功者3(3.1%)例,所有患者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均被取净。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0%),9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9.2%),无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管残余结石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微创等优点,是治疗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横断伤的原因、特点、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总结8年间因行LC致胆管横断和缺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1例损伤中7例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手术,4例萎缩性胆囊炎手术;5例术中发现,6例术后发现。后6例中2例表现为胆瘘,4例表现为胆道梗阻。6例为胆管横断伤,5例胆管横断并缺损伤。3例行胆管修补(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8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其中1例先行胆道外引流术)。1例胆管修补术后再狭窄再次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11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0.5~17.0年,无胆管(再)狭窄。
结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萎缩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横断和/或缺损伤的高危因素;解剖不清是其直接原因;其病情复杂、处理困难、处理方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
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比较急性胆囊炎发作72 h前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发作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5例(观察组),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1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道损伤、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胆道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3.7% vs. 92.0%,1.98% vs. 1.17%,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急性胆囊炎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实施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21例胆囊结石伴轻中度胰腺炎在确诊后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发病48 h内行LC术(早期LC组),并与58例延期LC组的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 LC手术均获成功;早期LC组术后1,3,5,7 d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与保守延期手术组入院治疗第1,3,5,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复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明确排除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急性胰腺炎在发病48 h内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低血钙或高血磷,长期刺激甲状旁腺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素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当药物及一般治疗效果不佳时就进展成为难治性SHPT,此时通过手术或局部介入性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笔者从手术治疗和局部介入治疗方面探讨外科治疗SHPT疗效,并讨论分析这些治疗方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低中心静脉压(ANH+LCVP)在肝癌手术中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ASA I~II级拟行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全麻后行ANH,入室到肝实质横断分离完成前行控制性LCVP,对照组按常规处理。记录患者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术后因腹腔出血需再次手术的患者例数,以及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例(INR),凝血时间(ACT)、血块凝结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因继发性出血而再次手术的患者;观察组在采血后、肝癌切除后、恢复容量后Hb、HCT、PLT、FIB、CR、PF较术前均明显下降,APTT、PT、INR、ACT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但恢复容量后比肝癌切除前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从手术开始至结束,Hb、HCT、PLT、FIB、CR、PF呈进行性降低,APTT、PT、INR、ACT呈进行性升高;手术结束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 结论:ANH+LCVP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导致异常出血,可以安全应用肝癌手术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手术技巧及技术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行改良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I型)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下段炎性狭窄2例,胰头癌6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壶腹周围癌2例。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时间(194.5±20)min,炎性狭窄及恶性肿瘤导致梗阻性黄疸手术时间(120±23.5)min;胆管空肠吻合时间为(18.4±3.3)min,空肠空肠吻合时间为(17.4±2.3)min;平均术中出血(38.8±35.8)m L,下床活动时间(2.0±0.9)d,排气时间(2.48±0.7)d,术后住院时间(7.96±1.9)d。术后1例发生少量胆汁漏,经延长腹腔引流时间痊愈。24例(96.0%)获得随访1~3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流性胆管炎,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黄疸复发。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通过技术改进,能降低手术难度,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手术后胆汁瘤发病因素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500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手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后胆汁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结果:500例患者中45例(9.0%)术后发生胆汁瘤。统计分析显示,存在胆道扩张、TACE术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使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是患者介入手术后发生胆汁瘤的危险因素(均P0.05)。45例胆汁瘤患者中10例为有症状胆汁瘤患者,主要为黄疸和发热,且胆汁瘤直径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8.12 mm vs.21.84 mm,P0.05),穿刺引流治疗后8例患者胆汁瘤缩小,2例消失;35例无症状组患者定期影像学随访。结论:对于有危险因素的肝细胞癌患者,应积极做术前好评估和预防工作。有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无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影像学随访,若胆汁瘤增大需要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入路(TAPP)治疗Lichtenstein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3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下TAPP治疗的12例Lichtenstein术后复发疝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0±25)min,术后2例发生血清肿,经穿刺抽液治愈。术后均于48 h内痊愈出院,随访至目前无1例再复发。 结论:腹腔镜下TAPP是治疗Lichtenstein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的总体疗效不佳,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是导致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转化医学从肝癌的早期诊断、药物筛选、干预新策略的制定、现有治疗方法不足的弥补以及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等方面为肝癌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跨越搭建了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7.
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修补技术(TAPP)不同于常规的开放手术,有着独特的视野与解剖层面。笔者结合自身上千例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经验,总结出TAPP方法的七大要素,简称"七步法"。"七步法"通过固定手术场景,将手术简单化,有利于缩短手术学习曲线,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小RNA 22(miR-22)启动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1 020例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HCC患者(病例组)和1 046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静脉血标本。用TaqMan等位基因分型方法对miR-22启动子区域多态位点rs6502892(C→T)和rs721576(A→G)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rs6502892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而rs721576的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s6502892野生型(CC)比较,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调整后OR=1.23,95% CI=1.02~1.47,P=0.029)。进一步的分层分析表明,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危险效应在52岁以下年龄组、女性、吸烟者和饮酒者中更明显(均P<0.05);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在男性和非吸烟者中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降低(均P<0.05)。结论:miR-22 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增加中国人群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降低男性和非吸烟者患HBV相关肝癌的风险。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术中Calot三角的处理。方法对125例慢性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进行LC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5例中行LC成功117例,成功率93.6%,中转开腹8例,4例因Calot三角严重粘连、解剖不清、胆囊管无法分离,1例胆囊与周围组织致密粘连无法分离,2例因为胆囊动脉出血,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而中转开腹。全组术后无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萎缩性胆囊炎LC手术成功的关键是Calot三角的解剖,可以通过术前B超,CT,MRI来判断三角区的情况,术中对三角区的胆囊动脉,胆囊管的正确处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131例SAP且病程中确定存在液体(II型)腹腔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观察组),66例行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疗效评价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时间、恢复饮食的天数及总住院天数等疗效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压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膀胱压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可以降低SAP并腹腔积液患者的腹腔内压力,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未能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