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下肢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总结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病例经抬高患肢,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合并硫酸镁湿敷治疗均治愈。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预防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6.67%,而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6.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进行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可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沈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8):160-161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地防治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胸科恶性肿瘤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防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魏俊青  任树芬 《河北中医》2013,(12):1895-189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脊髓损伤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0%~100%,其中有临床表现者占15%^[1]。脊髓损伤人群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发生率与脊髓损伤后的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有关。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2],因此早期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能够减少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2010-01-2012-10,我们对21例脊髓损伤患者给予规范的预防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和双下肢、足底穴位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ICU)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33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针对DVT形成危险因素给予综合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对策,减少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方法回顾分析9例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9例患者实施各种护理措施,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结果 9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特点,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合理实施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穆俊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155-15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因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所造成的危害。方法,对210例孕妇合理选择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结论:对剖宫产者,合理预防,精心的护理,可有效地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外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间住院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6例,做为实验组,进行早期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出院的10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例资料,两者做比较,观察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例数。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早期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在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2014年7月到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抽取93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7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46例接受单纯西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可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0.
潘春凤 《新中医》2015,47(2):284-286
目的:探讨骨折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108例骨折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位护理、运用药物预防、减轻疼痛、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血管内膜损伤、防止血液高凝形成血栓、加强营养、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等综合护理。结果:108例患者手术后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90例,其中有1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甲状腺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治愈,未发生肺栓塞情况。结论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够明显降低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下肢DVT者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其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分析临床效果。结果经为期4~6个月的临床护理后,病患既往临床表现均有所缓解,在所有患者中1例病患因发生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总存活率为96.00%。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将康复护理贯穿于病患护理阶段,可提升生存率和生生活质量,有益于促进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老年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5.26%,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加强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方法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11例患者通过溶栓、祛聚、抗凝治疗并配合整体护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地预防和护理,提高了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表现及电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下肢电针治疗,并与40例未进行电针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40例进行电针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发生了1例无症状深静脉血栓;40例未进行电针治疗的患者中,9例发生了无症状深静脉血栓,1例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结论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电针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  相似文献   

16.
杜励 《内蒙古中医药》2013,(34):170-171
总结了72例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术前宣教、心理护理、早期功能锻炼、病情观察、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和药物护理,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系统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或预防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观察护理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对38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38例患者术后均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妇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妇产科术后患下肢深静脉血栓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DVT患者40例中经过积极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自觉症状得到明显减少。没有发现新血栓形成和肺栓形成,临床痊愈。结论对40例DVT患者护理,妇产科术后对DVT高危病人进行早预防、及时诊治,是使患者及时顺利康复关键,可使术后DVT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如何护理长期卧床患者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常规护理组,共40例,另一组为强化护理组,共4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强化护理,从患者人院当天观察至治疗后两个月,观察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常规护理组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病率为17.50%,强化护理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病率为2.50%;强化护理组比常规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血管内接触溶栓+球囊成型术+患肢远端浅静脉溶栓的介入治疗后,结合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导管护理及疗效的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护理措施。结果54例痊愈,3例好转,1例并发脑出血。结论在介入溶栓过程中,细致、周密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