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咽后入路行高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7例,年龄12-56岁,C1、2椎体结核3例,第二颈椎骨折(Hangman Ⅲ型)3例,C2、3、C3、4椎间盘突出症1例。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结核行病灶清除,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切除,C2、3植骨自锁钛板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前弓-C3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1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是显露上颈椎较理想的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任先军  王卫东  张峡  蒋涛 《脊柱外科杂志》2005,3(3):145-147,157
目的观察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2—67岁。C1,2椎体结核3例.Hangman 7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伴难复性环椎脱位3例,齿状突骨折2例。本组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2-3,椎体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术.先天性齿状突不连者行前路松解复位.后路环枢融合;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植骨融合术.放自锁钛板内固定,齿状突骨折行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地显露C1前弓至C3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9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高位颈椎前路术式能有效复位、减压和稳定,并可最大程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颈椎前路减压经咽后入路"窗口"显露技术在上颈椎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上位颈椎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68岁,平均35岁.C2椎弓骨折(HangmanⅡ型)2例,C2,3椎间盘突出症2例,C2椎体结核1例.所有患者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舌下神经、喉上神经、咽和颈动脉之间的"窗口"成功获得显露.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盘切除椎闻植骨融合内固定.C2,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相应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C2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并植骨等.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在舌下神经、喉上神经、咽和颈动脉之间的"窗口"显露出C1前弓一C3椎体.随访5~26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伤口感染,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症状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植骨都获得了融合.结论:前方咽后入路的"窗口"显露技巧可使上颈椎获得理想的显露,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有相关经验后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吴向阳  张喆  吴健  吕军  顾晓晖 《中国骨伤》2009,22(11):835-837
目的:探讨上颈椎前路减压经咽后入路"窗口"显露技术在上颈椎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上位颈椎损伤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68岁,平均35岁。C2椎弓骨折(HangmanⅡ型)2例,C2,3椎间盘突出症2例,C2椎体结核1例。所有患者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舌下神经、喉上神经、咽和颈动脉之间的"窗口"成功获得显露。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C2,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相应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C2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并植骨等。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在舌下神经、喉上神经、咽和颈动脉之间的"窗口"显露出C1前弓-C3椎体。随访5~26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伤口感染,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症状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植骨都获得了融合。结论:前方咽后入路的"窗口"显露技巧可使上颈椎获得理想的显露,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有相关经验后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侧前入路行高位颈椎减压以及内同定的显露效果。方法以下颌角平面为中心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5cm切口。在切口下端向内牵开气管、食管,向外牵开颈动脉鞘从而显露C4,并沿间隙向上方分离显露C1-3,最后将颈长肌、头长肌从椎体前面向两侧牵开显露高位颈椎前方。在切口内完成C1、2纤维瘢痕切除松解以及C2、3间骨折切开复位、椎间盘摘除、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自锁钢板内同定等操作。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显露出C1-4椎体前方及椎间盘,并完成椎间松解术、病灶清除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无颈部重要结构损伤,1例患者有一过性声嘶,患者术后的感觉、肌力均有所恢复。结论经颈侧前方入路可显露高位颈椎前方,损伤小、显露简单充分、且切口并发症少,为较理想的暴露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咽后入路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经咽后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Hangman骨折患者行颅骨牵引大致复位后择期手术。全麻下采用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2-3椎体,切除C2-3椎间盘组织,充分减压,C2-3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颈围保护6~8周。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4—42个月。患者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椎体再位移和成角畸形,无伤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C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内固定疗效确切,并能有效维持理想的复位。  相似文献   

7.
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行上胸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前路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行上胸椎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本组 8例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2 6 - 5 5岁 ,平均 37岁。病变范围胸3 ~胸5椎体 ,其中胸3 ,4结核 3例 ,胸3 ~胸5转移性肿瘤 3例 ,胸4,5骨折 2例。采用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显露胸1~胸5椎体 ,结核行病灶清除 ;肿瘤行病椎切除 ,骨水泥充填 ,Z -plate内固定 ;骨折行侧前方减压、植骨、Z -plate内固定。结果 8例均良好地显露出胸1~胸5椎体 ,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 ,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无 1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伤口均一期愈合 ,仅 1例发生胸导管损伤 ,经对症治疗 1周后痊愈。结论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是显露上胸椎较理想的入路 ,便于行侧前方减压 ,并有充分的空间行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前方入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移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本组均采用一期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脊髓或喉返神经损伤,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结论一期前方入路显露下颈椎结核病灶安全可靠,椎管减压效果显著,病灶清除后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方经咽后入路切口治疗上颈椎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9例上颈椎病变患者,均采用前方经咽后入路切口实施颈椎前路手术,其中包括前后路手术1例,术前JOA评分平均(8.6±1.2)分,枢椎椎弓骨折2例,颈椎肿瘤3例,颈椎结核1例,颈椎间盘突出2例,颈椎畸形1例。结果 9例患者术中均清楚显露C1~C3椎体前方,完成减压复位、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等操作;有脊髓压迫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部伤口于2周后获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病例。1例术后出现口轮匝肌瘫痪,1周左右自行缓解,1例出现术后呛咳,3周左右自行缓解,其余病例未出现颈部重要神经血管损伤与相应节段的颈髓损伤。9例患者均经平均12(10~16)个月随访,JOA评分术后平均(13.4±1.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前方,进行直接有效的手术操作,创伤小,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显露途径。  相似文献   

10.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30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痨治疗至少3周后,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7岁。术前检查病变累及2个椎体者21例,3个椎体者9例。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5例,D级13例,E级7例。术前颈椎平均后凸角为12°。[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70~100 min,出血量为50~150 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末次随访中,23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5例B级恢复到D级,3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13例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6.5个月。[结论]经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Cervical Spondylolisthe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case is reported of cervical spondylolisthesis in a 12-year-old girl. The cervical spondylolisthesis has not progressed in the 2 years of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13.
前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颈椎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2002-2007年共收治3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者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随访30例.平均随访时间1年。按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术前评分平均10分.术后评分为13分,优良率为81.2%。结论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可靠。减压彻底,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科12例14个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2~8个月,平均5.2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7例。男7例,女5例。年龄35~62岁,平均50.3岁。单节段置换10例,双节段置换2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单节段置换为(130±50)m in,双节段置换为(165±53)m in(从切开皮肤到缝合皮肤计算)。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JOA评分从平均8.6增加到15.8。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是4.68(°3.6~°6.1°);左右侧屈的活动范围是3.51(°2.5~°4.6°)、3.42(°2.6~°4.3°)。CT和M R I随访表明,14个椎间盘中,有2个节段的假体偏移小于1.5 mm,1个节段的假体偏移在1.5~3.0 mm之间。颈椎的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置换节段假体周围未见骨化。结论1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最大的不同是患者功能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但至少需要5 a的长期随访才能评价假体的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椎损伤与颈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65 例颈椎损伤患者,依据Allen分类方法对其颈椎损伤类型进行分类,依据ASIA国际脊髓损伤分级标准对其脊髓损伤情况进行分级,应用统计学软件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损伤与颈脊髓损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与颈椎损伤的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根据颈椎损伤的程度可以对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作出判定.  相似文献   

16.
17.
18.
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枕颈CD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椎肿瘤4例,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4例,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4例,陈旧性横韧带断裂伴寰椎前脱位1例。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5-27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枕颈CD椎板钩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枕颈CD可提供有效的节段固定,适用于枕颈不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Cervical spine trauma is a common problem with a wide range of severity from minor ligamentous injury to frank osteo-ligamentous instability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The emergent evaluation of patients at risk relies on standardized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protocols to identify injuries; elucidate associated pathology; classify injuries; and predict instability, treatment and outcomes. The unique anatomy of each reg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demands a review of each segment individually. This article examines both uppe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as well as subaxial spine traum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 review of the broad topic of cervical spine trauma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ic literature, as well as to summarize all recently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each topic.

Identification of References for Inclusion:

A Pubmed and Ovid search was performed for each topic in the review to identify recently published articles relevant to the review. In addition prior reviews and classic references were evaluated individually for inclusion of classic papers, classifications and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