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36例 AMI 患者,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和非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 AMI 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较大(64.6±10.6比61.8±12.2岁,P<0.01),女性较多(34.9%比25.6%,P<0.01),多伴有糖尿病(25.5%比20.5%,P<0.01)和高血脂症(63.3%比57.2%,P<0.01),有吸烟史者较少(47.8%比58.0%,P<0.01),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较低(97.0%比98.7%,P<0.01),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使用率较高(分别为73.6%比65.7%,P<0.01;80.1%比76.2%,P=0.032)。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组(10.3%比5.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为影响 AMI...  相似文献   

2.
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性别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对1501例男性和635例女性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52.1%比41.1%,35.4%比17.3%,均P<0.01),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4.68 mmol/L和心功能≥KillipⅢ级者较多(分别为71.3%比55.0%,11.7%比5.1%,均P<0.01).男性患者吸烟史多于女性(69.4%比15.7%).女性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低于男性(22.2%比31.5%,P<0.01),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和调脂药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男性(分别为64.6%比71.2%,P=0.003;43.1%比48.0%,P=0.041).女性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男性(11.7%比6.3%,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功能Killip分级、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为影响AMI患者住院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未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 女性AMI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女性患者年龄较大,伴随危险因素多,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和B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增高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1186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为2组:高血糖组585例,正常血糖组601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正常血糖组住院时间、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与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糖组比较,正常血糖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vs 24.3%,0.7%vs 1.5%,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糖增高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r=0.716,P0.05),与死亡呈正相关(r=0.701,P0.05)。结论血糖增高可能导致AMI患者心力衰竭及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史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有高血压病史和262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血管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等.结果高血压患者既往有糖尿病(16.2%)、高胆固醇(33.8%)和心绞痛(43.9%)者明显多于无高血压患者(P〈0.05),且冠状动脉造影多支病变发生率(80.2%)也较无高血压患者高(62.4%)。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衰者高血压组(48,0%)多于无高血压组(35.5%).而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和住院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不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并不增加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是否患有高血压将其分为有高血压病史的观察组和无高血压病史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时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溶栓比例和糖尿病发病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前壁梗死的比例较高,溶栓的比例较低,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相比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36例AMI患者,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年龄较大[(65.5±10.3)比(62.4±11.8)岁,P<0.01],空腹血糖较高[(10.4±3.2)比(5.6±1.2)mmol/L,P<0.01],女性较多(46.4%比24.8%,P<0.01),多伴有高血压(49.9%比42.8%,P<0.01)和血脂异常(63.9%比58.7%,P<0.05),心功能≥KillipⅢ级者较多(11.3%比5.8%,P<0.01),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22.3%比30.6%,P<0.01)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64.5%比70.6%,P<0.05)较低。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14.4%比5.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血脂异常、心功能Killip分级、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为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是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与其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依据既往有无高血压史随机分为有高血压史的实验组和无高血压史的对照组,再分为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和血压正常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组(B组),以梗死部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作为判断标准.结果 A、B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与高血压有着重要的关系.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易导致患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性别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AMI患者605例,男性382例,女性223例,收集入选者基线资料、院内结局等临床资料,以院内死亡为终点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为9.1%.女性住院心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与30d心性死亡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6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A(〈100g/L)、B(100~119g/L)、C(120~139g/L)、D(140~159g/L)、E(≥160g/L)5组。分析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30d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30d病死率分别为25.0%,20.4%,10.6%,4.3%和8.5%(P〈0.001);心力衰竭为36.1%,25.5%,20.9%,8.6%和5.1%(P〈0.001);肺炎为33.3%,23.5%,8.5%,2.2%和5.1%(P〈0.001);消化道出血为19.4%,5.1%,0.9%,0.9%和1.7%(P〈0.001);但是,心源性休克和室速/室颤的发生率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白蛋白和载脂蛋白A1正相关(P〈0.001和P=0.001)。结论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其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呈J型曲线,血红蛋白水平越低,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大;较多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心率变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HRV)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6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随访3年。所有患者随访前后行动态心电图(Holter)、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测检查。按照HRV的全部R-R间期的标准差(SDNN)≥100ms和100ms,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异常组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美托洛尔治疗,称为美托洛尔组,而另一组仍称为异常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3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用药3年后,美托洛尔组SNDD较异常组好转(P0.01);MBPS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0.05),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异常组的IMT较正常组和美托洛尔组明显增厚(P0.05);HR则美托洛尔组明显减慢(P0.05)。异常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和美托洛尔组(P0.05),而正常组和美托洛尔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HRV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预示动脉硬化进展加快,HRV成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美托洛尔可干预HRV的异常,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血钾水平与3年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这类患者应维持的最佳血钾水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年01月至2013年01月进入急诊系统的11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其平均血钾浓度分为五组:<3.5,3.5-4.0,4.0-4.5,4.5-5.0,>5.0mmol/L。用Cox回归分析比较3年后死亡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12±1.24年。血钾3.5-4.0mmol/L组死亡率最低。结论:目前再灌注治疗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已常规应用,可能现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理想血钾水平是3.5-4.0mmol/L之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不同性别间入院时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期间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有893例男性和279例女性患者入选,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合并更多的危险因素。男性患者住院期间更多的接受了再灌注治疗(41.1%比32.3%,P=0.008),女性患者心衰和死亡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4.4%比14.1%,P<0.001;12.5%比6.7%,P=0.002)。 结论 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女性更多的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女性患者心衰和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近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24例AMI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分为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叽酶学峰值,心肌梗死面积,AMI主要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及住院病死率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限制梗死面积,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近5年来112例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整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在心肌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分为梗死前心绞痛(PA)组和非梗死前心绞痛(NPA)组。统计分析梗死前心绞痛与住院期间预后关系。结果:PA组和NPA组在部分基线特征上存在差异,PA组女性多于NPA组(45%∶24%,P<0·05),合并高血压在PA组更多(66%∶45%,P<0·05);氯吡格雷的使用在NPA组多于PA组(77%∶53%,P<0·01);PA组有更低的溶栓再通率(47%∶76%,P<0·01)和更高的死亡率(21%∶5%,P<0·05),而非死亡并发症的出现在二组间无明显差异(21%∶30%,P>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多因素分析时PA为溶栓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单因素分析时梗死前心绞痛为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而多因素分析则无明显相关(P>0·1)。结论:心肌梗死前1周内发生的心绞痛减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的再通率,可能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疾病,高龄、肥胖、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对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预后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805例,均为发病<12 h接受直接PCI患者,分为男、女两组,AMI的诊断依据为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心源性  相似文献   

16.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对性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开放,多中心试验设计.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缬沙坦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性功能指标的比较,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缬沙坦治疗8周后,坐位收缩压降低19.5 mmHg,舒张压降低13.9 mmHg,总有效率86.9%.治疗后男女高血压患者性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以男性明显.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性功能指数升高更显著.治疗中无体位性低血压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缬沙坦降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改善性功能,更适用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7.
Zhao WS  Li KB  Zhang Y  Wang HS  Wang LF  Yang XC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1023-1025
目的 探讨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自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住院年龄≥80岁超高龄AMI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49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97例,病死率为19.4%,其中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AMI)297例,死亡69例,病死率23.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2例,死亡28例,病死率1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单因素比较显示:死亡组感染、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病史、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破裂、心功能KillipⅢ、Ⅳ级、肾功能不全及STEAMI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P值均<0.05);而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肾功能不全、急诊支架植入及心肌梗死类型为高龄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心功能Killip分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肾功能不全、是否行急诊植入支架及MI类型为超高龄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对超高龄AMI患者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行PCI可提高其住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0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连续收住我院的1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及不同性别组间住院期病死率及其危险度的异同。结果 <60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各年龄组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5.04%,12.21%,22.28%和23.84%;与<60岁组比较,>60岁各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62(1.64~4.18),5.40(3.54~8.24)和5.90(3.59~9.70),均为P<0.001。男、女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12.86%和17.07%。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95%可信区间为1.40(0.99~1.09),P=0.06。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并存症多,病情复杂,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住院期病死率增高。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病死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未达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并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及对临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1985年1月~2004年12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367例,以血压正常急性心肌梗死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电图指标及临床特征。结果观察组心房终未电势(PtfV1)负值增大(-0.04±0.01)mm·s,∑ST抬高振幅(21.7±4.2)mm,Q波导联数(6.7±1.3)个导联,QTc间期(450.5±50.2)ms,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指标分别为(-0.02±0.01)mms,(12.1±2.9)mm,(4.0±0.8)个导联,(410.6±36.3)ms。观察组并发左心室肥厚35.2%,梗死后心绞痛45.5%,泵衰竭39.5%,严重心律失常57.5%,住院病死率30.8%,均高于对照组5%,18%,15.0%,26.7%,8.3%(p<0.05)。结论高血压心电图指标改变明显是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血糖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很常见,并且不论是否有糖尿病史,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较差都与其有关.虽然国内外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明确.本文对近年来高血糖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进展进行介绍,对存在的争议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