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维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7):75-76
目的了解脐带血血细胞各参数与正常成人静脉血血细胞各参数有无显著性差异.是否需要建立脐带血血常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用美国COULTER-GENS全自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对581例脐带血进行检测血常规和网织红各参数,并用统计学分析.结果脐带血各参数值与正常成人静脉血除血小板数量、单核细胞百分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各参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脐带血应建立其本身的正常参考值,不能用成人静脉血血常规参考值代替. 相似文献
2.
1 什么是造血干祖细胞最佳的移植物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SPCT)用于治疗造血干祖细胞缺陷性血液病、先天性免疫缺损、先天性贫血、各类自身免疫病等,也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或细胞治疗。实际上,不论来自骨髓、脐带血或动员的外周血,移植物中含的不仅是造血干细胞,还包括更多的早期造血祖细胞,所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际上是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SPCT)。这是当前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含义崭新的理解。CD34 细胞中90%以上是早期和晚期祖细胞,干细胞只是很小一部分。永久重建造血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为数很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温度对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MNC)和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集2020年7月~10月我院16例产妇的脐带血,均取30 ml,平均分为4 ℃组和室温组(RT组),均放置12 h,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NC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CD34+细胞)占CD45+细胞的比例,计算CD34+细胞数;比较两组MNC数、CD34+细胞比例及CD34+细胞数,分析不同温度下CD34+细胞数与MNC的相关性。结果 4 ℃组与室温组MNC数分别为(9.28±4.65)×108/L、(20.11±8.37)×108/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组与室温组CD34+细胞比例分别为(1.10±0.56)%、(0.55±0.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组与室温组CD34+细胞数分别为(9.41±5.08)×106/L、(10.80±5.40)×106/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组CD34+细胞数与MNC无相关性(r=0.295,P=0.267),室温组CD34+细胞数与MNC呈正相关(r=0.551,P=0.027)。结论 室温保存脐带血可有效保护干细胞和MNC,4 ℃保存可保护干细胞但损失MNC。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比较乙醛脱氢酶(ALDH)与CD34、CD133及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在脐带血中含量的差异.探讨ALDH作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检测指标的有用性。方法采集新鲜脐带血标本28份,用荧光底物法标记ALDH,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血中低侧向角高表达ALDH活性(SSC^loALDH^br)细胞、CD34^+和CD133^+含量,并进行CFU—GM的培养。结果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表达率在ALDH反应后直接上机检测组(ALDH组)及在ALDH反应后进一步标记抗体再检测组(ALDH+抗体组)分别为(O.32±0.16)%和(0.30±0.17)%,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CD34^+表达率在抗体组和ALDH+抗体组分别为(0.40±0.26)%和(0.36±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CD133^+表达率在抗体组和ALDH+抗体组分别为(0.18±0.16)%和(0.17±0.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表达率和CD34^+表达率、CD133^+表达率及CFU—GM产率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0.69和0.54.P均〈0.01)。结论ALDH反应后进一步标记抗体不影响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的检测结果,ALDH反应亦不影响进一步标记抗体的检测结果:脐带血SSC^loALDH^br细胞表达率和CD34^+表达率、CD133^+表达率及CFU—GM产率均呈正相关:ALDH活性检测可以作为检测脐带血HSPC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中后期穿刺脐带血细胞培养,进行产前诊断的高危孕妇,了解中后期异常核型出现的频率及类型。方法:495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超声引导下行脐带血穿刺,进行细胞培养及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异常核型121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8.14%。其中常染色体三体44例,占异常的36.36%(44/121);性染色体数目异常20例占16.53%(20/121),其中特纳综合征12例,占9.92%(12/121),平衡易位Il例,占9.10%(11/121),不平衡易位11例(11/121),占9.10%。染色体例位31例(9号倒位26例),占25.62%(31/121),嵌合体4例,三倍体1例。结论脐带血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在妊娠中期对胎儿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做出产前诊断,是目前安全、有效、可靠的染色体病产前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脐带血穴UCB雪AC133 细胞体外扩增及其生物学特性,动态观察AC133 细胞的免疫表型变化,以了解AC133 抗原与CD34抗原的关系。方法将从新鲜UCB标本中纯化的AC133 细胞接种于无血清无基质的悬浮体系,分别于培养0、7、10、14天检测扩增潜能、免疫表型和集落形成等指标。结果①自早期的AC133 CD34-、AC133 CD34 、CFC-HPP、CFU-GEMM、AC133 及CD34 细胞群至各系定向祖细胞等各阶段造血干/祖细胞穴HSPC雪均得到持续显著的扩增;②AC133 和CD34 细胞的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迅速降低,AC133 细胞在CD34 细胞中的比例亦明显下降穴从99%降至50%雪,但同一时点AC133/CD34亚群比例均呈现出AC133 CD34-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脐带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孕晚期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B超引导下经脐静脉穿刺抽取脐带血行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成功培养脐带血细胞5456例,培养成功率为99.9%(5456/5459),共检测出170例染色体非多态性结构异常。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140例,17例染色体易位;4例染色体缺失;9例嵌合体。同时还检测出71例染色体倒位。结论胎儿进行脐带血产前诊断,染色体数目三体征是脐血检查的主要异常核型,脐静脉穿刺是孕晚期产前诊断的重要方法。对于减少染色体畸形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脐带血中衍生树突状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脐带血衍生培养树突状细胞 (DC) ,以获得可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种新的血细胞制品 .方法 从脐带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联合使用细胞因子GM -CSF、IL - 4和TNF -α在体外诱导和扩增DC ;采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 (FACS)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试验对脐带血来源的DC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 .结果 从 30ml脐血诱导培养 12d后可获得 6 .6× 10 6的DC .扫描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 ;FACS分析显示 ,获得的DC细胞群高表达CD1a(90 .6 % )、CD80 (96 .8% )、CD86(84 .8% )和HLA -DR(91.0 % ) ;MLR显示 ,脐带血诱导培养的DC对同种异体的脐带血幼稚型T细胞均具有强烈的激发和促增殖作用 .结论 从脐带血中成功诱导出大量高纯度成熟DC ,为依赖DC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脐带血衍生培养树突状细胞(DC),以获得可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种新的血细胞制品.方法从脐带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联合使用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在体外诱导和扩增DC;采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FACS)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试验对脐带血来源的DC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从30ml脐血诱导培养12d后可获得6.6×106的DC.扫描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FACS分析显示,获得的DC细胞群高表达CD1a(90.6%)、CD80(96.8%)、CD86(84.8%)和HLA-DR(91.0%);MLR显示,脐带血诱导培养的DC对同种异体的脐带血幼稚型T细胞均具有强烈的激发和促增殖作用.结论从脐带血中成功诱导出大量高纯度成熟DC,为依赖DC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分离和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为临床移植有效地分离和冷冻保存无关供者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将由普通或改进的两种不同采集袋采集的脐带血,用两步离心法分离、浓缩脐带血中的有核细胞,用BioArchive System(生物档案系统)或常规的程控降温系统将之冷冻,保存在-196℃液氮中。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培养法检测脐带血中的CD34+细胞和造血祖细胞含量。结果脐带血用改进的采集袋分离后,有核细胞和红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86.4%±4.6%和44.2%±9.6%,而普通采集袋的回收率为78.4%±7.9%和49.8%±11.7%;将富含有核细胞悬液的体积浓缩到20 ml时,有核细胞和红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74.62±9.3%和34.9%±19.1%,浓缩体积为32 ml回收率为86.4%±4.6%和45.1%±7.8%/但两者的CD34+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回收率无统计学意义;冷冻脐带血融化后有核细胞、CD34+细胞和CFU-C回收率分别为84.2%±10.1%、96.0%±21.8%和115.1%±23.3%。苔盼蓝拒染率93.8%±4.4%。结论改进的采集袋能够明显提高有核细胞回收率。采用两步离心法和两种冻存方法能够有效地富集和冻存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脐带血中存在着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在移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脐血中是否还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却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其中有间充质干细胞,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形态、表面标志及分化潜能非常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含量较低,难以传代培养扩增,总结了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情况,为脐血的充分利用提供更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有关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人脐血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鉴别方面文章不多。
目的:从人脐血和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和鉴定。
方法:选取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脐血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1× 106/cm2的浓度种植于预先铺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中,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和外周血中存在内皮祖细胞,浓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诱导培养下可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内皮祖细胞表达CD34、CD133、CD105、KDR和CD31,能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1,它们可作为体外分选内皮祖细胞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Stem cells in the umbilical cord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tem cells are the next frontier in medicine. Stem cells are thought to have great therapeutic and biotechnological potential.
This will not only to replace damaged or dysfunctional cells, but also rescue them and/or deliver therapeutic proteins after
they have been engineered to do so. Currently, ethical and scientific issues surround both embryonic and fetal stem cells
and hinder their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In contrast, stem cells recovered postnatally from the umbilical cord, including
the umbilical cord blood cells, amnion/placenta, umbilical cord vein, or umbilical cord matrix cells, are a readily available
and inexpensive source of cells that are capable of forming many different cell types (i.e., they are “multipotent”).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umbilical cord-derived stem cells and compare those cells with adul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对异体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CB-MSCs,流式细胞术测表面标记;取正常人外周血,免疫磁珠分离CD3+T细胞,将分离的CD3+T与HUCB-MSCs 1∶1混合培养5 d,PHA刺激或不刺激,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T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HUCB-MSCs呈纺锤样的细胞形态,不表达CD14、CD34、CD45、HLA-DR,而表达CD29、CD44、HLA-ABC。HUCB-MSCs抑制PHA引起的T细胞增殖(5 230±550 vs 10 500±800 counts/min,P<0.001);HUCB-MSCs还能抑制异体T细胞分泌IFN-γ(510±60 vs 1 580±100 pg/mL,P<0.001)和TNF-α(590±20 vs 1 180±30 pg/mL,P<0.001),上调IL-4(16.3±8.2 vs 4.1±1.8 pg/mL,P<0.001)和IL-10(105±5 vs 17±2 pg/mL,P<0.001)分泌;HUCB-MSCs不诱导T细胞的凋亡。结论 HUCB-...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功能干细胞,由胚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发展而来,存在于人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如骨、软骨、脂肪、外周血和肌肉等。骨髓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最多,但其在骨髓细胞中的比例仍很低,只有0.01%-1.00%,且年龄越大其含量越少,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能力也呈下降趋势。与骨髓相比,脐血中所含的间充质干细胞更加原始,因而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相较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言,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无伦理方面的限制,使得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再生医学中的另一重要来源。骨髓造血损伤动物模型:建立骨髓造血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物理化学方法等。物理方法包括各种射线,如X射线等,化学方法主要指以环磷酰胺为代表的烷化剂类化疗药物,而物理化学方法也叫混合性方法,联合应用放射线和化疗药物建立动物模型。
摘要背景:大多数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作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降低辐照引起的造血细胞死亡,增加骨髓细胞存活,修复造血功能,而少有研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骨髓造血损伤的修复。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情况。方法:选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进行总剂量为6 Gy的X射线全身照射,建立骨髓造血损伤模型,正常组为未经处理的正常小鼠。实验组小鼠照射当天经尾静脉输入CM-DiL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只(0.2 mL),对照组和正常组经尾静脉输入生理盐水0.2 mL,移植后第1,5,7,14,21天观察外周血血象恢复情况和骨髓造血微环境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外周血常规:移植后第1,5,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比较,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性下降,第7天下降最为明显,移植后第14天三系较前有所恢复,移植后第21天基本恢复正常,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三系下降更为明显,移植后第1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恢复快;②骨髓涂片情况:移植后第1,5,7,14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出现造血功能抑制,以第7天最为明显,移植后第14天骨髓增生较前有所恢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移植后第21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③骨髓病理切片情况:移植后第1,5,7,14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出现造血功能抑制;移植后第14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较前开始恢复,实验组小鼠的骨髓增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小鼠, 移植后第21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增生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④结果表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ORCID: 0000-0002-7547-9664(高坤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分离纯化人脐血MSCs;制备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培养液和BrdU标记的MSCs。移植后7、14、21、28 d,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MSCs在脊髓内的迁移、存活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核因子(NF-κB)在脊髓损伤部位的表达规律。 结果 移植后28 d,MSCs移植组大鼠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14、21d,脊髓损伤区及周边均可见大量Brdu+细胞,其中BrdU+GFAP+细胞约占53.3%,BrdU+NSE+细胞约占 22.15%。相同时间点MSCs移植组HMGB1和NF-κB的阳性表达率远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脐血MSCs移植后可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并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自体心肌内移植,修复损伤心肌组织,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
目的:应用5-氮胞苷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样细胞后进行鉴定,以确定心肌样细胞的结构、形态和功能。
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第2代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2.5,5,10,20,40,80 μmol/L的5-氮胞苷,作用24 h后除去,继续培养4周。
结果与结论:5-氮胞苷诱导前,无细丝样结构、无颗粒,胞浆量均匀且少,核/浆比例高,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梭形,细胞呈漩祸样或同心圆生长,核内会见到较为明显的核仁;在5-氮胞苷处理24 h之后,各组细胞都会出现部分死亡,失去典型的梭形形态,成为棍状或者柱状,40,80 μmol/L组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反转录-聚合酶反应检测2.5,40 μmol/L组诱导4周,5,10,20 μmol/L组诱导1,2,3,4周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心钠素、α-骨骼肌动蛋白基因表达呈阳性。提示经5-氮胞苷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的特定基因。 相似文献
19.
脐血细胞神经分化与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年前Nakahata等发现人脐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以来,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已成为一个新的造血干细胞来源。近来研究表明,脐血中的部分细胞在体外培养或体内移植后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并可促进受损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本文将对脐血源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