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验证大连市法定传染病中是否存在季节流行现象,即Z-D现象。方法利用1981-2011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建立相关疾病的时间序列,选取最佳截取点,并在进行最佳截取点月累计百分位数与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基础上,运用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回顾性和外推性预测。结果大连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流脑、猩红热、麻疹的时间序列不存在Z-D现象,淋病的时间序列存在Z-D现象。淋病的最佳截取点为4月,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与流行年前兆升降比呈负相关(r=-0.57,P=0.008),回顾性符合率为75.00%,外推性预测符合率为50.00%。结论大连市淋病流行中存在Z-D现象,但外推性预测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运用传染病季节流行现象(Z-D现象)分析天津市1970-2009年百日咳历史疫情资料,建立外推预测模型对其疫情进行预测,为控制天津市百日咳暴发流行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百日咳时间序列,进行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与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运用构建的外推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对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和流行年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得出两者负相关(R=-0.337,P<0.05)。回顾性符合率达66.89%,外推性预测符合率为66.67%,显示预测效果较好,百日咳的时间序列存在"Z-D现象"。依据本流行年百日咳的疫情资料,可以对下一流行年的疫情发生情况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3.
刘长娜  徐娜  霍飞  盛艳霞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17-1118
目的运用季节流行现象(Z-D现象)应用的理论对天津市猩红热疫情进行预测,为控制猩红热暴发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天津市1970—2010年猩红热历史疫情资料,建立猩红热时间序列,进行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与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运用构建的外推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对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和流行年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得出两者呈负相关(r=-0.465,P<0.01)。回顾性符合率达77.14%,外推性预测符合率为75.00%,显示预测效果较好。结论猩红热的时间序列存在Z-D现象,依据本流行年猩红热的疫情资料,对下一流行年的疫情发生情况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疾病流行中"Z-D现象"的理论对军队麻疹疫情进行预测,为控制军队麻疹暴发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全军1992~2006年麻疹历史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外推模型作出预测。结果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和流行年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862,P=0.003)。回顾性验证符合率为66.7%,外推性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效果较好,且提示2007年麻疹疫情呈下降趋势。结论麻疹时间序列存在Z-D现象。依据本年度麻疹资料可以对下一流行年的疫情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疾病流行中的“Z-D现象”理论对全国猩红热疫情进行预测,为猩红热疫情暴发流行的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利用全国1987 - 2011年猩红热疫情资料,构建外推性预测模型,预测2012年猩红热趋势.结果结果表明,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和流行年前兆升降比之间呈负相关(R=0.33,P=0.05),回顾性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符合率达到71%.验证性外推预测结果较好,提示2012年猩红热疫情呈下降趋势.结论 根据本年度的猩红热发病数据,可以较好地预测猩红热下一流行年的流行趋势,为猩红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季节流行现象预测猩红热疫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辽宁省猩红热 195 0~ 2 0 0 2年历史疫情资料 ,建立外推预测模型对其疫情进行预测。方法 应用传染病季节流行现象 (Z -D现象 )对猩红热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结果 对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和流行年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 ,得出两者呈负相关 (R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疾病流行中“Z—D现象”的理论对军队麻疹疫情进行预测,为控制军队麻疹暴发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全军1992~2006年麻疹历史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外推模型作出预测。结果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和流行年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862,P=0.003)。回顾性验证符合率为66.7%,外推性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效果较好,且提示2007年麻疹疫情呈下降趋势。结论麻疹时间序列存在Z—D现象。依据本年度麻疹资料可以对下一流行年的疫情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河南省2004-2019年猩红热发病数据趋势进行分析,为科学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河南省2004-2019年猩红热分月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应用Z-D方法通过对猩红热的流行月发病趋势分析预测。结果最佳截取点选为12月,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与流行年前兆升降比呈负相关(r=-0.707,P0.01),符合率为76.92%。外推预测显示预测效果较好,预测2020年河南省猩红热发病呈下降趋势。结论 Z-D法预测猩红热发病趋势结果可靠,可为制定猩红热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基层防控人员快速掌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论证疾病流行中“Z- D 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其与病种和时间序列的关系。方法 利用1975~1996 年全国疫情资料,建立了麻疹、猩红热两种疾病1975 ~1995 年、1980~1995 年、1985 ~1995 年和1990~1995 年4 个不同长度的时间序列,进行最佳截取点的月累计百分位数与前兆升降比的相关分析,并通过构建外推模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在上述两种疾病4 个时间序列共236 份资料中,98 .3 % 的资料R< 0(232/236) ,这进一步论证了疾病流行中“Z- D现象”的存在。从时间序列来看,R< 0,P< 0 .05 的资料在上述4 个时间序列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8% 、54.2% 、44.1% 、35 .0 % ,四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 = 10.86 ,P< 0.05)。从病种来看,麻疹R< 0,P< 0 .05 的资料,在上述4 个时间序列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3.3% 、56.7% 、36.7% 、36 .7 % ,四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 = 11 .16,P< 0 .05) ;猩红热为:53 .6 % 、51.8% 、51.7% 、33.3% 。说明“Z- D现象”与时间序列、病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掌握大连市沙河口区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控制和降低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0年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4种共计4 287例,年发病率为652.43/10万,比上年同期上升56.11%.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较上年上升.发病数居于前5位的分别为梅毒、痢疾、肺结核、淋病、肝炎,发病率分别为70.62/10万、49/10万、47.03/10万、34.85/10万和27.24/10万.结论 2010年大连市沙河口区法定报告传染病呈上升趋势,其中梅毒为发病率最高的乙类传染病,要进一步加强对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传染病流行中存在“Z-D现象”的论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回顾性验证和外推性验证的方法,对分属17种传染病的353份省级和全国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了传染病流行中的“Z-D现象”,即:传染病季节发病曲线波形的左右偏移程度与下一年发病率的升、降相关联,波峰右偏则下一年的发病率上升的可能性大,反之则发病率下降的可能性大。回顾性验证提示:对上年度的季节分布曲线与下年度发病率升降趋势作相关分析,91.2%的资料相关系数为负值;外推性验证表明:当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哈尔滨市6种传染病发病数与气象因素的定量关系,为高寒地区城市预防控制疾病发生或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9年哈尔滨市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淋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资料和气象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气温是影响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猩红热、淋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发病的重要气象因素,平均气湿是影响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重要气象因素。结论根据预报模式方程及临界点和未来的短期气候预报可预测6种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以达到减少对人们健康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临沂市主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沂市1956—2005年近50年的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50年来临沂市主要传染病中除艾滋病、梅毒和肺结核等少数病种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病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前以计免相关疾病(如麻疹、疟疾)为主,痢疾、肝炎到80年代上升为前2位,流行性出血热在90年代上升为首位,90年代后期肺结核跃升为第一位,同时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死灰复燃,并呈上升趋势。结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淋病和梅毒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仍是今后临沂市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1994-2003年太原市法定传染病发病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太原市近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动态数列描述太原市1994-2003年10年报告的各种传染病的病种状况及主要病种的动态概况.结果 太原市1994-2003年的传染病总发病水平维持在317.41/10万左右,各年度之间呈下降趋势;排列前5位的主要传染病为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和梅毒,其中,乙肝和肺结核呈上升趋势,痢疾、甲肝、淋病和梅毒呈下降趋势.结论 这10年中,各种传染病得到较大程度控制,特别是1999年以后防控效果显著.预示肺结核和乙肝的防制将应成为今后的重点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2005 - 2015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 根据2005 - 2015年松江区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对该期间乙类传染病的动态、发病顺位、主要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 - 2015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22 794例,死亡48例,年均发病率156.33/10 万,年均死亡率0.33/10 万。11年间乙类传染病主要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近年来肠道传染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波动较小。发病数居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依次为梅毒、肺结核、淋病、猩红热、病毒性肝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基数大和流动人口多的街道和乡镇。结论 2005 - 2015年松江区乙类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现阶段应根据梅毒、肺结核、猩红热、淋病、病毒性肝炎的不同流行特征采取监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