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年患者七氟醚复合麻醉与异丙酚复合麻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七氟醚复合麻醉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30):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麻醉诱导:舒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为0.25 ng/ml,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0 μg/ml,患者意识消失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组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0%~2.0%,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4 μg/ml,两组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5 ng/ml,静脉输注罗库溴铵0.15 mg·kg-1·h-1.两组均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40~60,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30%.记录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结果 与P组比较,S组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缩短(P<0.05或0.01).结论 与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比较,老年患者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时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麻醉恢复较快,更适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后疼痛在诱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60例,年龄20 ~ 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40):异氟醚组(I组)、异氟醚+舒芬太尼组(IS组)、七氟醚组(S组)和七氟醚+舒芬太尼组(SS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瑞芬太尼、异丙酚和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维持呼气末浓度1.3 MAC~ 1.5 MAC.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时,IS组和S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 μg/kg,其他2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5~ 35 min期间躁动评分与清醒时VAS评分,记录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I组或S组比较,IS组与SS组躁动评分和VAS评分降低(P<0.01),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疼痛不是诱发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或地氟醚对支撑喉镜手术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拟行支撑喉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P和D组(n=30),两组均以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7~8mg·kg-1·h-1)(P组)或地氟醚(呼气末浓度6%)(D组)维持麻醉。术毕记录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D组的麻醉恢复时间短于P组(P<0.05),但差异幅度均小于5分钟;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或地氟醚用于支撑喉镜手术均能达到快速、安全地苏醒,而地氟醚组苏醒更快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在相同麻醉深度下不同全麻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病人90例,年龄40~64岁,体重50~85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全凭静脉麻醉组(Ⅰ组)、吸入全麻组(Ⅱ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Ⅲ组).Ⅰ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Ⅱ组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吸人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Ⅲ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吸入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采用Narcotrend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维持Narcotrend指数37 ~ 64.于麻醉诱导前30min(T0)、切皮后2 h(T1)、术毕(T2)和术后24 h(T3)时采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计算CD4+/CD8+.结果 与T0时比较,Ⅱ组T2时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T2时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T2时Ⅱ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Ⅲ组比较,T2时Ⅱ组CD3+和CD4+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与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比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麻醉下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下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方法 选择拟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40例,年龄13~ 18岁,性别不限,BMI< 30 kg/m2,ASA分级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组(P组)和靶控吸入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麻醉维持时S组靶控吸入七氟醚,呼气末靶浓度0.8%~1.5%;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5μg/rml,两组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2 ~ 0.3 ng/ml.唤醒试验前停止输注顺阿曲库铵,下调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至0.1.ml;5 min后,S组停用七氟醚,P组停用异丙酚;5 min后开始唤醒试验.于唤醒试验前、唤醒成功时及唤醒成功后10 min(T0~2)时记录MAP和HR,记录唤醒时间、唤醒期间呛咳、躁动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P组比较,S组术中唤醒时间短(P<0.05).两组术中唤醒期间MAP和HR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唤醒试验均成功,术中唤醒期间无一例发生呛咳、躁动及术中知晓.结论 靶控吸入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且唤醒时间短于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更适用于术中唤醒试验.  相似文献   

6.
两种快通道麻醉方法在肾移植手术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宁  李晓芸  蔡珺  刘辉 《器官移植》2011,2(4):197-200
目的比较两种快通道麻醉方法在肾移植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36例符合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Ⅳ级的终末期肾病拟行肾移植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18例。两组麻醉诱导用药相同。Ⅰ组吸入0.8%-1.8%七氟醚,使用小剂量顺式阿曲库胺[0.05-0.10 mg/(kg.h)]持续输注和常规剂量瑞芬太尼[0.1-1.0μg/(kg.min)]维持麻醉,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顺式阿曲库胺,结束前15 min停止使用七氟醚,并将瑞芬太尼减低至维持量的1/10-1/5用至拔除气管导管。Ⅱ组使用丙泊酚[5-12 mg/(kg.h)]全凭静脉麻醉,以常规剂量顺式阿曲库胺[0.1-0.2 mg/(kg.h)]及瑞芬太尼[0.1-1.0μg/(kg.min)]维持麻醉,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顺式阿曲库胺,手术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睫毛反射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例数以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Ⅰ组与Ⅱ组的睫毛反射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Ⅰ组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的顺式阿曲库胺、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Ⅱ组(均为P〈0.0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或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这两种快通道麻醉方法用于肾移植手术均具有可控性良好、安全性高、患者苏醒迅速等特点,而七氟烷+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的组合更节省药物用量,且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TCI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的麻醉恢复质量.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20):TCI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R组)和TCI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托品0.25 mg,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Cp)为4.0μg/ml,瑞芬太尼Cp为4.0 ng/ml,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为0.4 ng/ml,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TCI异丙酚,瑞芬太尼Cp和舒芬太尼Ce分别为2.5、0.25 ng/ml,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 mg/kg,调节异丙酚Cp和七氟醚浓度,维持Norcotrend指数37~56.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S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但是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躁动和寒颤的发生率降低(P<0.05);2组均无一例病人发生苏醒延迟或呼吸抑制.结论 与TCI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比较,TCI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麻醉恢复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丙酚、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异丙酚组(P组)、地氟醚组(D组)及七氟醚组(S组),每组20例.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麻醉诱导,采用1%丁卡因喉头及气管粘膜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P组、D组和S组分别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μg/ml,持续吸入地氟醚、七氟醚1.5 MAC维持麻醉.各组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5 ng/ml,唤醒试验前血浆靶浓度降为0.5 ng/ml,静脉注射曲马多100mg,停用麻醉药,行唤醒试验.记录唤醒时间,观察唤醒试验时躁动及寒颤的发生情况.结果 各组患者唤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寒颤发生率较D组和S组高(P<0.05).结论 采用异丙酚、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时间无差别,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时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用于术中唤醒试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或雷米芬太尼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应用。方法 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2~12岁,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雷米芬太尼组(RF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用咪唑安定和维库溴铵诱导麻醉,SF组诱导用舒芬太尼1μg/kg,继之泵入舒芬太尼2~3μg/(kg·h);RF组诱导用雷米芬太尼2μg/kg,继之泵入雷米芬太尼0.1~1μg/(kg·min)维持麻醉,两组均吸入七氟醚,间断静推维库溴铵。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4、T5HR明显增快(P〈0.05),T1、T3、T4MAP下降(P〈0.05);苏醒情况:SF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较RF组长(P〈0.01),RF组躁动发生率较SF组高(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或雷米芬尼静吸复合麻醉均能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提供安全、快捷的快通道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和瑞芬太尼七氟醚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decystectomy,LC)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 48例行择期LC患者,年龄21岁~73岁,ASA Ⅰ级~Ⅱ级,采用完全随机的设计分为2组: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组(RP组,n=24)和瑞芬太尼七氟醚维持麻醉组(RP组,n=24).分别记录2组手术期间麻醉用药维持量,麻醉过程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术毕患者苏醒各时段时间.结果 RP组与RS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RS组(7.0±3.4)min比RP组(13.1±7.8)min明显缩短(P<0.01).结论 七氟醚-端芬太尼维持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效应相当,然而七氟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患者苏醒更快,更适合用于快通道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TEA+GA)与全凭静脉麻醉(TIVA)这两种麻醉方法在上腹部手术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选择44例拟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患者,麻醉诱导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诱导及气管内插管完成后,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维持静脉麻醉.然后患者被随机双盲分入TEA+GA组(n=22)或TIVA组(n=22).TEA+GA组患者在单次硬膜外腔注入0.25%布比卡因0.2 ml/kg后继以0.2 ml·kg-1·h-1的剂量持续输注;而TIVA组则单次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后继之持续输注之,其容积和速率与上组相同.监测指标为:心电图、动脉收缩压(SAP)、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心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气末CO2水平,间断进行血气分析.两组的观测时间均为90 min.结果 在硬膜外腔应用布比卡因或生理盐水后的观察时点,TEA+GA组SAP、DAP、MAP、HR和SVR呈显著性降低;与TIVA组相比,TEA+GA组SAP、DAP、MAP和SVR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EA+GA组CI、SV改变不大,与TIV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A+GA麻醉中尽管血压呈一定程度下降,但可能与体循环阻力降低有关,而其心功能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提示TEA+GA麻醉方法具有较好的心血管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丙泊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与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及麻醉相关费用。方法:选择50例应用丙泊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行腹腔镜疝修补的患者(A组),性别不限,平均(52±4)岁,ASA分级Ⅰ~Ⅱ级;应用全身麻醉的50例患者平均(55±3)岁,ASA分级Ⅰ~Ⅱ级(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段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并随访术后术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统计麻醉相关费用。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手术需要,患者顺利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A组术者及患者满意度更高,同时麻醉相关费用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丙泊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有效,降低了麻醉相关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性价比"较高的麻醉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全麻合并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兔机械性心肌梗死的应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兔(n=9)于气管切开插管全麻合并胸段硬膜外沮滞(TEA)下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结扎前、结扎15、30、60、120、180、240min于颈总动脉取血,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兔血浆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取非梗心肌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照组(n=9)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5~60岁,体重55~6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和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Ⅱ组先采取脊椎-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稳定后全麻诱导,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维持状态熵45~60.于入室后、气腹完成、气腹后10 min、术中持续牵拉子宫、拔除喉罩和拔除喉罩后10 min(T0-5)时采集桡动脉血样,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浓度,术毕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清醒时间,观察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及追加镇痛药物情况,术后48h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T3-5时血浆AE和NE浓度、T3,5时血浆DA浓度降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清醒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躁动和追加镇痛药物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术后48 h时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时的效果优于静吸复合全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CSA)的效果。方法择期肾移植术患者24例,ASAⅢ级,随机分为3组(n=8),DCEA组:L1-2与L3-4间隙硬膜外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5ml,初始剂量10—20ml(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EA组:L1-2间隙硬膜外穿刺,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mg,调节体位和硬膜外给药量(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A组: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mg,根据阻滞平面给药2—4mg,次。3组目标阻滞平面k,记录入手术室后(基础值)和首剂量局麻药注入后1、5、10、15minSP、DP、MAP、HR。于麻醉前(T1)、移植肾植入髂窝后即刻(T2)、手术结束(T3)测血糖;记录开始注入局麻药至出现满意阻滞平面的时间、肌松程度、肾脏植入髂窝后患者不适感和局麻药总量。结果与CSEA组比较,阻滞平面达T6时间DCEA组延长(P〈0.05),局麻药总量DCEA组增多,CSA组减少(P〈0.05)。3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应及肌松程度CSA组优于DCEA组和CSEA组。结论与硬膜外阻滞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相比,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产生较好的镇痛、肌松效果,且局麻药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监测气腹前后HR、SBP、DBP、MAP、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皮质醇浓度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两组HR、SBP、MA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G组较GE组显著;G组E、GE、血糖均显著升高,GE组无显著变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皮质醇均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气腹后均出现PaCO2升高,pH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6%羟乙基淀粉液(130/0.4,万汶)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肝癌切除术患者失血耐受性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肝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V组)和对照组(C组),在硬膜外麻醉后,V组麻醉诱导前快速输注万汶15 ml·kg-1,C组输注乳酸钠林格液,方法同V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并记录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及出血量;分别于稀释前、稀释后即刻、术毕和术后1 d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和输液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组输血量及输血率明显低于C组(P<0.05);V组MAP与HR维持较C组平稳;两组CVP在稀释后均明显升高,V组Hct和Hb在术毕和术后1 d明显低于基础值及C组,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肝癌切除术患者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下,术前采用万汶15 ml·kg-1行AHH,通过有效地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提高了患者对术中失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为麻醉中常用局麻药物布比卡因的左旋体.左旋布比卡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且具有儿乎与布比卡因相同的麻醉效能.长效局麻药用于蛛网膜下腔的安全性长期以来一直是麻醉学家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阴滞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观察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1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11例)和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EA组,10例),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分别监测GA组吸入0.6MAC、1.0MAC安氟醚与GA+EA组吸入0.6MAC安氟醚基础上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7ml前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两组吸入0.6MAC安氟醚,MAP均显著下  相似文献   

20.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林格氏溶液的容量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确定全麻复合硬膜外时麻醉林格氏溶液的容量动力学模型参数,评价硬膜外复合全麻对晶体液扩容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肝癌切除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组Ⅰ麻醉诱导前行扩容治疗,组Ⅱ硬膜外复合全麻诱导后行扩容治疗。扩容采用30ml/kg乳酸钠林格氏溶液(LR)恒速输注,30min内输完,输注LR开始后90min内每5min测定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并记录总尿量及血液动力学数据。用容量动力学数学模型和物质守恒定律处理数据,获得结果。结果 组Ⅱ容量增加量、容量扩张效率、输注结束时液体保留率均高于组Ⅰ(P〈0.05)。一级容量动力学分析结果:组Ⅰ目标容积(V)和清除率(k1)均大于组Ⅱ(P〈0.05)。二级容量动力学分析结果:组Ⅱ的V1、k1、k1均高于组Ⅱ(P〈0.05)。扩容后组Ⅱ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均小于组Ⅰ(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提高晶体液的容量扩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