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蝶腭动脉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时蝶腭动脉结扎术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术中出血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干性半侧颅骨标本30侧,观察蝶腭孔的位置,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测量筛前孔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及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手术显微镜下对15具(30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未区分性别)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翼腭窝进行详细解剖,观测蝶腭动脉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筛骨嵴和蝶腭孔是经鼻腔定位蝶腭动脉的重要的标志;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走行,分支类型有个体差异,其翼腭窝部分为Y型、中间型、M型3型。上颌窦后壁入路可以对蝶腭动脉进行主干结扎,不会损伤上颌动脉下颌段和翼肌段分支。结论:蝶腭动脉的相关解剖对于蝶腭动脉结扎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必须熟悉与其定位有关的解剖结构。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进路进行蝶腭动脉主干结扎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经鼻腔可结扎蝶腭动脉的分支。上颌动脉翼腭段在翼腭窝内变化较大,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鼻内镜下经鼻腔蝶腭动脉结扎术与前后鼻孔凡士林纱条填塞对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47例因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失败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21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腔蝶腭动脉结扎术,26例不愿手术者继续行凡士林纱条前后鼻孔填塞.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进食状况等,及治愈率、住院时间、血氧饱和度、并发症等方面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鼻内镜下经鼻腔蝶腭动脉结扎术组在精神状态、进食状况、住院时间、血氧饱和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前后鼻孔凡士林纱条填塞组,治愈率达90.5%,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蝶腭动脉结扎术治疗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是有效和安全的,能同时减少住院时间和避免前后鼻孔填塞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李辉  杨军 《四川医学》2011,32(4):556-558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3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鼻内镜下,根据解剖标志,在中鼻甲后端区域寻找到蝶腭孔,充分游离其中的蝶腭动脉,用双极电凝器电凝使之完全闭锁,局部粘骨膜瓣复位后以明胶海绵保护创面。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寻找血管顺利,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3个月,均无再次出血。结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微创,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应用电凝切割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8月入院的严重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蝶腭动脉的电凝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14例完全暴露蝶腭动脉并予以电凝,1例未能暴露蝶腭动脉,而行蝶腭动脉区域电凝。所有患者均有效控制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应用单极电凝吸引器凝闭蝶腭动脉是治疗严重鼻出血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鼻内镜下翼腭窝区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鼻内镜下对翼腭窝进行相关应用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8具(16侧)翼腭窝分别采用经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后壁入路及中鼻道经腭骨入路进行解剖,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不同,观测手术路径中重要血管神经和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窦后壁开窗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外侧结构及上颌动脉各个分支,中鼻道经腭骨入路可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内侧结构及蝶腭动脉.上颌动脉翼腭段变异较大,上颌窦后壁后分布有上颌动脉5个分支,最早分支出颞深前动脉,随后分支出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二者共干占50% (8/16),分别分出占50%(8/16),上颌动脉翼腭段、腭降动脉、蝶腭动脉3支呈Y型37.5%(6/16)、M型12.5%(2/16)、中间型 50%(8/16).圆孔、翼管、蝶腭孔是翼腭窝内重要的骨性标志,翼管指向颈内动脉.结论 鼻内镜下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对翼腭窝的显露程度各有不同,熟知上颌动脉的分支走行规律和翼腭窝及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处理不同范围的翼腭窝病变将有利于充分显露和有效切除病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经鼻径路观察翼腭窝区的临床解剖特点,以期为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5例(1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在0°鼻内镜下分别经蝶腭孔和上颌窦后壁两种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再开放蝶窦,充分暴露视神经、颈内动脉及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观察各解剖结构的三维立体关系。结果不同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的范围不同,祛除上颌窦内侧壁后能最大程度显露翼腭窝内所有解剖结构,开放蝶窦后能观察翼腭窝与蝶窦区域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只要熟悉鼻内镜下翼腭窝及邻近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关系,选择合适的病例,鼻内镜下经鼻行翼腭窝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翼管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对翼管周围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管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0具新鲜尸头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管区域进行解剖学观测,观测翼管区域恒定的解剖学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 结果: (1)翼管区位于翼腭窝后壁内侧、蝶窦下外侧壁,有颌内动脉、翼腭神经节、翼管神经穿行.(2)蝶腭孔、翼管嵴、圆孔是术中辨认翼管的重要骨性标志.(3)翼管前口至翼管后口距离(13.80±1.99)mm,经翼管沿翼管隆突可至破裂孔. 结论: 熟知翼管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可降低翼管区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近两年来,我们采用鼻内窥镜下鼻腔电凝蝶腭孔区粘膜--蝶腭孔电凝术治疗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该方法是在直视下,定位准确,电凝程度易掌握,病人痛苦小,简单易行,同时可进行双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单鼻孔经蝶入路的解剖观测,探讨其手术切口的合理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个防腐头颅标本,观察鼻中隔及其动脉血供;分析作者主刀的135例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关注切口的变迁、手术野的大小和鼻腔出血等问题,探讨其解剖学基础。结果:在手术径路上,鼻中隔骨与软骨结合部距前鼻孔大约3cm。鼻后中隔动脉的主干、上下分支起始部及上支越过骨与软骨结合部的平均外径分别为1.7mm、1.1mm、1.2 mm、0.7mm;上支沿蝶窦口的下外侧向内侧走行,与窦口平均相距8.2mm。术后2~7天出现鼻腔出血5例,均少于300ml,经填塞治愈;术后2~5周鼻腔出血5例,其中超过800ml 2例,均为鼻中隔后部切口,再次经鼻手术治愈;少于300ml3例,经填塞治愈。结论:经扩大蝶窦口入路及鼻中隔后部切口入路手术野小而倾斜,且容易损伤鼻后中隔动脉;鼻中隔中后部切口入路稍宽敞,但寻找粘骨膜间隙费时;鼻中隔中部切口入路最宽敞,解剖层面清晰,切口处血管细小,可能不太容易发生迟发性鼻腔大出血,可以推崇。  相似文献   

11.
枕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枕动脉起始的位置、管径、行程、分支、分布 ,为颅外内血管搭桥和枕、椎动脉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 32侧动脉注入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标本 ,逐层解剖暴露枕动脉的全程、椎动脉的第 3段。用游标卡尺测量、照相 ,作统计分析。 [结果 ]枕动脉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于颈外动脉后壁 ,沿二腹肌后腹行向后上 ,再转向该肌深面、内侧 ,经乳突内侧的枕动脉沟 ,向后经头上斜肌外缘穿项枕深筋膜 ,在上项线下方 (1 7.1 3± 3.1 4 )mm ,枕外隆凸外侧 (2 7.5 7± 5 .72 )mm处至枕部皮下。枕动脉起点处的管径为 (1 .93± 0 .2 3)mm ,在枕部穿出点的管径为 (1 .72± 0 .2 4 )mm。枕动脉枕支分为主干型、二支型和三支型 ;椎动脉第 3段在寰椎侧块上关节凹后方呈“U”形弯曲 ,管径为 (3.71± 0 .5 9)mm ,周围有丰富的静脉网和交感神经丛。 [结论 ]本研究为枕动脉—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或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枕动脉与椎动脉第 3段吻合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耳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测耳后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方法:利用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的20侧成人头颈标本,解剖出耳后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耳后动脉在茎突舌骨肌上方起于颈外动脉18侧(90%),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起于枕动脉2侧(10%),耳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茎乳动脉,乳突支,耳支等;当耳后动脉起于枕动脉时,茎乳动脉由枕动脉发出。结论:耳后动脉是供应面神经(茎乳段)和耳后皮肤的主要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腰动脉的局部解剖关系,明确腰动脉分布情况.方法:选用50例腰动脉完整无损的成年尸体,解剖并观察腰动脉的行径、分布、外径及分支.结果:本组50例尸体标本中发现腰动脉全部起自腹主动脉后壁.腰动脉对称分布42例(84%),其中腰动脉4对38例(76%),5对及以上4例(8%);不对称分布8例(16%),其中一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mm和6.8mm。结论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放大4~9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国人50例小脑动脉(包括椎基底动脉主干)的起点、行程,分支、变异,外径及和脑神经的关系等进行了详细地观察: 1、椎动脉汇合点在脑桥部者最多。其管径成人平均左侧为3.13毫米,右侧2.91毫米,平均长度左侧为21.4毫米,右侧31.9毫米,基底动脉止点在中脑脑桥沟水平以上的多见。成人平均管长为3.57毫米,长度28.6毫米。 2、小脑下后动脉的外侧袢中有13.7%接角面、听神经。成人左侧平均管径为1.35毫米,右侧1.29毫米。 3、小脑下前动脉多数在展神经外侧分为前外侧和后内侧动脉,前者形成的桥臂袢有22%与三叉神经接触:主干或其分支与面听神经接触多见。成人平均管径左侧为0.87毫米,右侧1.00毫米。 4、小脑上动脉44.4%与三叉神经根北侧接触。管径平均成人在侧为1.27毫米,右侧1.32毫米。本文根据上述观察结果阐述了小脑动脉间的代偿关系,小脑动脉与脑神经的关系,并就此与神经痛的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经颞浅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介入通路的形态学参数.方法在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教学标本24具(48侧)(男18具,女6具),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点处至颞浅动脉颧弓上缘处和至喉上动脉发出部的距离;甲状腺上动脉与其起源动脉(颈外动脉)的夹角;颞浅动脉在颧弓上缘处和甲状腺上动脉起点处的内径.在3具铸型标本上,观察甲状腺的动脉上、下及左、右之间的吻合情况.结果甲状腺上动脉起点至颞浅动脉颧弓上缘处的距离男(8.78±0.12)cm、女(8.56±0.11)cm;至喉上动脉发出部的距离男(1.04±0.12)cm、女(0.99±0.14)cm;甲状腺上动脉与其起源动脉向内的夹角为(116°±17°);颞浅动脉在颧弓上缘处和甲状腺上动脉起点处的内径分别男1.85 mm、1.81mm,女1.81 mm、1.75m.结论经颞浅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介入路径短、弯曲少,操作可行和便捷.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上段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观测了30例充分暴露椎动脉上段的标本该段动脉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其在被动运动状态下的表现,从中探讨上述解剖特点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及某些手术入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蝶窦进行冠状位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方法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层厚为0.1mm的连续冠状位断层解剖图像观察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结果75%的蝶窦为鞍型,蝶窦中隔居中者为15%,60%视神经管以及75%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处形成突起。结论通过对蝶窦连续冠状位薄层断层解剖图像的追踪观察可以为安全行蝶窦开放术提供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9.
王险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65-166,F0003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并测量相关重要参数。结果左头臂静脉长度为(67.8±11.2)mm,其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6±21.3)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2)mm、右侧(13.1±2.9)mm,左右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和距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9.2±4.3)mm和(34.1+2.1)mm;右喉返神经穿入脏筋膜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6例,占15.38%。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33例,占84.62%;其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位于T1上半水平9例。位于T1下半水平30例,分别占23.08%和76.92%。结论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采用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方式可使C5-T3充分暴露,只有熟悉了局部解剖才能佑前路手术得以诈常开展.从而降低疾源件并寿疗管毕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