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中药汤剂治疗扁平苔藓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扁平苔藓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9 808篇扁平苔藓的相关治疗文献,最终筛选出68篇中医临床对照观察类文献,并分别查出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0.0、Weka 3.8、Cytoscape 3.6.1等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为当归、生地黄、甘草、茯苓等,累计占总频次的59.30%以上,并从高频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中挖掘出最常用药对和药组搭配;从功效角度分析,以清热药为主,其次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等,累计占总频次的59.33%;从药性角度分析,主要以寒性为主,其次是温性、平性药物,三者累计占药性总频次的59.33%;从药味角度分析,以苦味最多,其次是甘、辛、淡味等,累计占药味总频次的58.84%;从药物归经角度分析,以归脾经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肝、心、肺、胃和肾经等药物,累计占归经总频次的62.80%。结论:从数据挖掘结果来看扁平苔藓的病因病机以肺脾气虚、湿毒内侵、肝肾亏虚、阴虚火热为主,临床上前期多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活络止痛治法,后期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之法治疗本病。该文献研究对扁平苔藓的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4年相关文献,将符合标准的66篇中医治疗文献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出现频数最高为土茯苓、萆薢,占全部用方的50%以上;从功效角度以利水渗湿药为主,其次是清热药、补虚药,三者占全部功效组成的63.7%;"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肾、胃经的药物,此3类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53.4%;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其次是苦、辛味药,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79.9%;从药性角度主要是寒性,其次是平性药物,此两种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74.3%。结论:从用药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肝,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临床上多选用疏肝补肾健脾、利湿祛浊化瘀之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痛经中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挖掘,研究其用药规律。以中华医典所收录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源,结合手工检索,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1)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类药物为主,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当归、五灵脂、肉桂、延胡索,各7次;2)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性方面以温热类居多,占总药物频次的56.9%,其使用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寒凉类药物和平性药物;3)药物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味方面,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且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苦味和甘味药物;4)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药物在归经方面,较多归属于肝经、脾经、胃经药物。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为:药性方面多用温热类药物,药味方面以辛、苦、甘味应用频次较高,归经方面以归肝、脾、胃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胸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关于胸痹的方剂,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对单味中药及其性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模块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共收集方剂53首,包括中药138味,药物累计频数698次,其中用药频次最多的是丹参,共出现37次。(2)用药四气五味包括寒、热、温、凉,平,总频次138次,其中温性药使用频次最多(56次,占药性总频次的40.6%),寒性药次之(40次,占总频数的29.0%);药味以甘味为主,占药味总频次的31.3%;药物多归肝经,占药物归经总频次的18.1%。(3)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排名居前三位的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茯苓-半夏、五味子-麦冬-丹参。支持度排名居前三位的为瓜蒌-薤白、丹参-黄芪、五味子-麦冬”。结论:初步探索出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胸痹仍以活血、滋阴、祛痰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对中医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筛选1990~2015年期间中医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关文献,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其所用的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药物共23味,共计使用528次,累计频率为67.4%,频次超过20次的药物共有9味,共计使用308次,累计频率39.3%。所使用药物分类前3位为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药物归经以肝、脾、心、肺经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大多为辛、甘、苦。结论:中医药治疗颈型颈椎病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为主,药味大多为辛、甘、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小儿流涎的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小儿流涎疗效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中治疗小儿流涎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药物间关联度、核心组合、新方分析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小儿流涎方剂71个?确定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药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3个?结论:中国知网中收录文献治疗小儿流涎的中药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脾、胃为主?功效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清热利湿和补中和胃?遣方用药符合小儿流涎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0年至2020年CNKI和CBM中中药治疗小儿肺炎的相关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和组方规律。结果:符合条件的545篇文献中,共纳入600条方剂,涉及245味中药,用药频次≥50次共有30味,其中化痰止咳平喘药有13味,清热药有6味,补虚药有3味,活血化瘀药有2味,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各有1味;且中药主要归肺经(4 774次)、胃经(2 347次),其次是脾经(1 886次)、心经(1 661次)、大肠经(1 091次)经。治疗小儿肺炎的中药药味主要是苦味(占38%),其次为甘味(占30%);中药药性以寒性(占46%)为主,其次为温(占33%)。分析出核心药物组合18个,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小儿肺炎新处方12个。结论:治疗小儿肺炎以化痰止咳平喘类和清热类药物为主,并且在治疗上治肺为关键,且应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9.
目的:归纳分析整理黧黑斑古今文献,探讨外用方药的药用规律及特点。方法:应用Excel 2010数据平台建立数据库,对按照文献纳入标准收录对黧黑斑的外用方药中的药物功效、用药部位、性味、归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使用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序,并计算相应的使用频率或使用构成比。结果:其用药频次在15次及以上的中药共33味,占药物总数的14.35%,其中补虚药占总频数的19.12%,解表药占15.76%;温类药占药物总数的37.39%;甘味占46.09%;归经中药物频次最多的是脾经占37.39%;植物药的果实使用频次最多,占药物总使用频次的27.06%,白色药物占总药物的28.70%。结论:黧黑斑的外用方药中,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为主;所涉及药物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肺;用药类型以植物药为主;部位以根茎为主;白色药物占比很高。  相似文献   

10.
蔡萌娜  滕红丽 《光明中医》2022,37(4):544-548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乳癖的用药规律,包括药物频次、功效归类、性、味、归经、常用药对或组合及其网状图,为乳癖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 1957年7月—2021年2月中医药治疗乳癖的相关文献995篇,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整理出348个方剂、涉及310味中药,用中医辅助平台V 2.50和WPS中Excel表格对这些方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频次:排在前10的中药分别是柴胡、当归、香附、白芍、甘草、莪术、郁金、茯苓、夏枯草、穿山甲。药物功效归类: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理气药、解表药以及其余14类药物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2.84%、21.79%、11.15%、10.58%、9.37%、7.82%和16.45%。药性:以寒性为最,约占了2/5,其次是温性和平性,三者共占了全部用药药性的94.43%。药味:以苦味为最,其次是辛、甘味药,三者共占了全部用药药味的88.66%。药物归经:以肝经为最,其次是脾经,再其次是心、胃、肾、肺、胆五经,共占全部用药的92.69%。结论 中医药治疗乳癖主要以性或寒或温或平而味甘的补虚药物益气养血、补益肝脾肾,使乳...  相似文献   

11.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古今湿疹中医外治处方文献进行收集,通过频度分析总结治法及方药特点,以探讨湿疹中医外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整理的方法,从《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及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湿疹中医外治处方合计共838首。对所选文献进行治则治法、方剂统计及药物整理分析,并总结归类。观察各药物、证型、引用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①湿疹外治法以清热、燥湿、祛风为主;②用药以清热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解表药等为主,以苦参、黄柏、白鲜皮、黄连、冰片、枯矾、苍术等为核心药物;③治疗湿疹外用药物主要药味以苦、辛二味为主,药性以寒性为多;④常用药对为苦参、黄柏;⑤常用剂型为溶液;⑥有使用毒性药物,以古代方剂明显。结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是湿疹外治的一大治法,同时湿疹外治处方辨证有多样性;外用药也需要辨证论治,立足病机;自拟方黄柏、苦参、白鲜皮、蛇床子、枯矾可用于急性湿疹治疗,常用剂型为溶液剂,多采用冷湿敷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明代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咳嗽门》中诊治咳嗽的方药规律,讨论其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赤水玄珠》中咳嗽门的有效方剂,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即IBMSPSS Modeler18.0及IBMS PSSS tatistics22.0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5首方剂,涉及药物137味,总用药频次达709次.在药性方面,统计137味药的药性总频次为816次,其治咳药物主要集中于寒、温二类,其中以温性药物使用频数居多,而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在药味方面,统计137味药药味总频次为1123次,甘药最多占331次(29.47%),以甘、苦、辛为主;在归经方面,统计137味药总频次为1923次,主要归于肺、脾经,归肺经药物频次最高占29.90%(575次);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得到共得到关联规则13条(二项关联8条、三项关联5条),核心药物组合为"桑白皮-五味子-甘草";聚类分析,共得到温肺化饮组"生姜和细辛"等4类聚类组合.结论:孙一奎治疗咳嗽尤重肺、脾,法以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培土生金为主;善用二陈汤加减用药,其辨治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对理论的丰富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核心期刊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分别对内服及灌肠治疗药物的用药、类别、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186篇,涉及内服药物188味,使用频次2666;灌肠药物150味,使用频次1196。内服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积频率74.33%;药味以苦、甘、辛、酸、涩为主,累积频率95.7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90.85%;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累积频率74.63%。灌肠药物以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收涩药、活血药为主,累积频率80.36%;药味以苦、甘、涩、辛、酸为主,累积频率97.06%;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94.73%;归经以肝、胃、大肠、脾、肺为主,累积频率74.75%。结论中医药治疗药物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内服药物重在补虚、清热、理气;灌肠药物重在清利湿热、和血止血。  相似文献   

14.
姚松领  闫小宁 《光明中医》2020,(16):2431-2434
目的探讨硬皮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1999年1月—2019年10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数据处理,提取中药方剂建立硬皮病收集中药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对所有中药使用频次、药物种类、药物归经及药性进行统计,并利用SPSS 22.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利用SPSS Modeler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医治疗硬皮病以选用补气药、活血调经药、补血药和发散风寒药为主。使用频率前三的药分别是:黄芪(78.79%)、当归(72.73%)和川芎(57.58%);药性主要以温性和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辛和苦味居多。结论本文统计总结了硬皮病的中医用药规律和特点,为后续中医工作者治疗硬皮病分清病理因素、适当选药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近10年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用药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收集整理2004—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方药记载文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药学》的专业术语为标准,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文献资料的单味药频次、药物功效、中药性味归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03篇,涉及114首复方、148味中药、18类药。单味药使用总频次是1 229次,以补虚药(66.4%)、活血化瘀药(7.16%)、消食药(5.04%)为主,其中黄芪使用频次最多,为91次,占79.8%;药性以温、平、寒药为主,温性药占52.5%;药味多为甘、苦、辛,甘味药占52.7%;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肾经为主。结论: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原则多以扶正为本,重在补益气血,调理脾、肝、肾,黄芪为常用治疗药物,基本贯穿于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止痒方,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瘙痒方共1 515首,涉及827味中药,总用药达10 355次。所用止痒中药以功效、药味、药性和归经分类频率分别为91.02%、85.97%、91.23%和85.59%;止痒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安神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化湿药、驱虫药为主,占用药频数的91.02%;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9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1.23%;归经以肝、脾、肺、胃、肾、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5.59%。结论:临床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防风、当归、川芎、地黄、荆芥、矾石、白芷、黄连、苦参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109味,使用频次741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4.75%;其中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86.18%;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2.29%;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累积频率达67.08%。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求"蛇串疮"的中医辨治用药规律。方法:选取近十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治疗蛇串疮的医案、方剂,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学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以清热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及解表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温性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肝经、胃经为主;高频药物包括甘草、柴胡、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龙胆草、板蓝根、泽泻、蒲公英、车前子、金银花、木通、大青叶、赤芍。结论:中医治疗"蛇串疮"用药以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宣散通滞并用的特点,同时又注重疏肝清心健脾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呃逆所用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呃逆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98篇中医治疗呃逆的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中医治疗呃逆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药物,此两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73.5%;用药以苦味为最,其次是辛味药,此两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4.3%,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脾经的药物为最,紧随其后的是归胃、肺经的药物,此三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0.8%。结论:治疗呃逆应紧扣其病机,辛开苦降,药物以温性为主,脏则重在调理脾胃,其次是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