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布平  赵爱英 《陕西中医》2013,(12):1660-1661
目的:探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8.8%,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和功能均有好转(P<0.05),且治疗组好转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6%,对照组复发率24%,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改善眩晕症状,减少远期复发,疗效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用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25%、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刚  毛世洲  陈庆亮  李传健 《新中医》2018,50(5):169-173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DR检查变化、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脱落2例,2组均纳入统计34例。愈显率治疗组79.4%,明显高于对照组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部旋颈试验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理曲度异常方面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椎间隙狭窄、椎体失稳方面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刃针、针刺推拿不良反应情况。结论:与临床常用的针刺结合推拿方法治疗CSA相比,刃针结合推拿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药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倍他司汀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衡针、药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18.75%,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痊愈率为9.37%,有效率为96.8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S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药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不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观察组行颈八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并于末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患者中应用颈八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晕眩、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19例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0例、刃针组38例和手法组41例,分别采用刃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刃针疗法、龙氏手法,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联合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刃针组及手法组(P0.05),刃针组总有效率与手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0d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改良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式整脊配合传统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16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84)和对照组(n=84)。观察组采用美式整脊配合传统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眩晕消失所需要的治疗次数、眩晕消失时间、ND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眩晕消失所需要的治疗次数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NDI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均有所提高,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美式整脊配合传统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好、起效性快、安全性高,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例对温针结合头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5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温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8.00%,有效率92.00%;对照组治愈率为36.00%,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结合头针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9例给予夹脊穴针刺,研究组61例联合给予头针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愈率72.13%、有效率96.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7%、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针结合熥疗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眼针结合熥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眼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结合熥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针结合火通疗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眼针结合火通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眼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结合火通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刃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4.9%,对照组为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脾虚湿盛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定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用西比灵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