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叶酸片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按照病历ID号末位数字奇偶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叶酸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O及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片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患者内皮细胞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脂、炎症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于本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因胸痛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中选择诊断为慢血流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他汀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4周,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另选取36例有胸痛症状但CAG正常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内皮素-1(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采用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他汀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治疗组治疗后ET-1、IL-6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被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76例患者作为病例组,6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慢血流的易发因素。将76例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叶酸治疗组36例和对照治疗组40例,比较叶酸治疗的疗效。应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等方差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男性56例,占73.68%;多数患者有吸烟史(40例,52.63%)、糖尿病史(18例,23.68%)和高血压病史(12例,15.79%),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70.0%,对照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体重指数高、吸烟史、血脂水平高、尿酸值高、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为慢血流的易发因素,叶酸治疗慢血流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康荣 《北方药学》2021,18(8):33-34
目的:探讨麝香通心滴丸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平均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麝香通心滴丸.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及心绞痛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MP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M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Q评分升高,CCS分级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CC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可明显降低患者的I MP及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冠状动脉慢血流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绝经后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自然停经1年以上的冠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尼尔雌醇片2 mg,每2周1次,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T-1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C、LDL-C、TG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ET-1水平与HDL-C之间呈明显负相关,与TC、LDL-C、TG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血浆NO水平与TC、LDL-C、TG之间呈明显负相关,与HDL-C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血脂紊乱可能参与了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雌激素能够明显改善绝经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麝香通心滴丸联合盐酸伊伐布雷定片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104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片,5 mg/次,2次/d;治疗2周后,若静息心率持续>60次/min,7.5 mg/次,2次/d;若静息心率持续<50次/min,每次2.5 mg,2次/d;若心率在50~60次/min,维持每次5 mg,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麝香通心滴丸,2丸/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和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SAQ、GSES和Duke评分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 经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69%、98.08%(P<0.05).经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98.08%(P<0.05).治疗后,两组内皮素-1(ET-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明显降低,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Q、GSES和Duke评分均显著上升,LVE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量表积分和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麝香通心滴丸联合盐酸伊伐布雷定片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程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宽心益气汤联合麝香通心滴丸用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效果.方法8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麝香通心滴丸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宽心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清炎性指标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45.21±10.74)、(0.71±0.18)ng/L,均低于对照组的(63.62±10.16)、(1.06±0.3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采用宽心益气汤联合麝香通心滴丸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其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且能够降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校正的TIMI帧数大于正常冠状动脉血流速度2个标准差者定义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BMI)、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以及血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浓度、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聚集率等的差异,同时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观察上述因素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BMI、吸烟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高脂血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均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吸烟、高脂代谢状态和炎症状态以及高血小板聚集是促进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医常规治疗加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麝香保心丸,口服,每次2丸,每日3次。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WT)、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结果治疗2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EF及LVEDV和6MWT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仅LVEF和6MWT提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LVEDV和6MWT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ET-1及NO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仅NO水平提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ET-1及N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均未出现明显药品不良反应。结论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石宇杰  孙琪  张健 《河北医药》2012,34(23):3550-3551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DM-CHD)患者抵抗素的影响。方法将120例DM-CH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通心络组),每组60例,另设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DM-CHD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收集空腹后的血清,测定人抵抗素(RSTN)、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人白介素-6(IL-6)、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对照组和通心络组RSTN、hs-CRP、IL-6、HOMA-IR、ET-1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NO低于正常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通心络组治疗后RSTN、hs-CRP、IL-6、HOMA-IR、ET-1显著下降(P<0.04),NO上升(P<0.05)。结论通心络能够抑制DM-CHD患者抵抗素升高,进而抑制炎性因子hs-CRP、IL-6表达,从而改善DM-CHD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冠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P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的STEMI患者共151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51例、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组(B组)50例和麝香保心丸+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组(C组)50例。比较术中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2 h心电图ST段回落>50%指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内心绞痛等级和MACE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B、C组在术中即刻c TFC、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50%指数均优于A组(P<0.05),C组结果优于B组;术后3个月内心绞痛分级C组优于A、B组(P<0.05)...  相似文献   

12.
薄慧  刘娜娜  薛辉  李庆伟  任伟  杨晶晶 《安徽医药》2024,28(6):1212-1217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人体测量参数与相关生化指标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2021年 3—6月对天津市静海地区学校学龄儿童 1 042例进行体检,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分析其身材、体质量检出情况,并根据其身高标准差积分( Ht SDS)将其分为超高组、正常组、偏矮组及矮小组,比较四组身体测量指标;根据身体质量指数( BMI)将其分为偏轻组、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四组身体测量指标;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1 042例儿童中,超高身材检出率为 14.01%,正常身材检出率为 71.11%,偏矮身材检出率为 10.08%,矮小身材检出率为 4.80%;偏轻体质量检出率为5.57%,正常体质量检出率为 52.50%,超重体质量检出率 17.56%,肥胖体质量检出率为 24.38%;女性儿童中超高身材占比较高,男性儿童中偏矮及矮小身材占比较高( P<0.05);随着年龄增加,学龄儿童三酰甘油( TG)水平呈升高趋势、总胆固醇( 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呈降低趋势( P<0.05);基于 BMI,四组血尿酸水平随着 BMI增加而升高,且肥胖组血尿酸水平最高( P<0.05);四组 HDL-C水平随着 BMI增加而降低,且肥胖组 HDL-C水平最低( P<0.05);四组其他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基于 Ht SDS,四组 TG、血尿酸、血红蛋白( Hb)水平随 Ht SDS增加而升高,且矮小组 TG、血尿酸、 Hb水平最低( P<0.05);四组其他身体测量指标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TC及 HDL-C与学龄儿童年龄呈负相关, TG与学龄儿童年龄呈正相关(P<0.05); LDL-C、HDL-C、TG及血尿酸与 BMI均呈正相关(P<0.05); TG、血尿酸及 Hb均与 Ht SDS呈负相关( P<0.05)。结论学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血脂水平降低,血脂及尿酸水平可能影响学龄儿童身高和体质量,血脂及尿酸水平与体质量具有正相关性,与身高具有负相关性, Hb与身高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8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42例(替罗非班+介入治疗),对照组40例(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指标如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的差别。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分级、TIMI计帧、TIMI灌注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脉血流及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肾病(DN)伴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第967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布司他组和别嘌醇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统一接受糖尿病教育,均予以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严格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嘌呤糖尿病饮食等处理,适当运动,非布司他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别嘌醇组给予别嘌醇片降尿酸治疗,疗程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素氮(BUN)、肌酐(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肌酐清除率(Ccr)、谷丙转氨酶(ALT)、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水平。治疗24周后UA水平与CRP、IL-6、ET-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均无脱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项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UA、FPG、HbA1c、TC、TG、LDL-C、BUN、Cr、UACR、CRP、IL-6、ET-1均较治疗前均下降,Ccr、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组治疗后24周UA、BUN、Cr、UACR、Ccr、CRP、IL-6、ET-1水平与治疗前的差值,与别嘌醇组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CRP、IL-6、ET-1呈正相关(r=0.839、0.838、0.836,P<0.05)。结论 小剂量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效果显著,对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反应均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且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尿酸水平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性动脉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诊治的痛风伴高尿酸血症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间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应用非布司他片40 mg,B组给予非布司片他80 mg,C组给予别嘌呤醇片300 mg.治疗疗程均为24周.检测并记录3组治疗前1d、治疗12和24周后血尿酸水平、血清ET-1、NO、MPO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1d相比,3组治疗后12、24周后血尿酸、ET-1、MPO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B组治疗24周后血清ET-1水平低于治疗12周后(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不同剂量非布司他片及别嘌呤醇片均能有效降低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ET-1与血尿酸水平,40 mg非布司他片改善患者炎症状态稳定性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探究通心络胶囊联合津力达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AD)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miR-155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22例T2DM合并CAD患者均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联合通心络组、常规联合津力达组和常规联合通心络与津力达组。检测各组血压、血糖、血脂和肝与肾功能。用Elisa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细胞黏附蛋白-1(VCAM-1);用q-PCR法检测血浆微小RNA-155-5p(miR-155-5p)和miR-155-3p含量。结果常规联合通心络和津力达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C)、舒张压(SBP)、收缩压(DBP)、ET-1、VEGF、VCAM-1、miR-155-5p和miR-155-3p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而HDL-C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无明显变化;miR-155-5p和miR-155-3p与ET-1、VEGF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VCAM-1无相关性。结论常规治疗联用通心络胶囊和津力达颗粒对T2DM伴CAD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与内皮功能有关,其外周血miR-155可作为治疗的监测指标并具有潜在调控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96例进展型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10例非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收缩压(SBP)方面无明显差异,在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舒张压(DBP)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尿酸、hs-CRP、D-二聚体和Hcy方面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 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尿酸、hs-CRP、D-二聚体和Hcy是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脂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49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与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高血压病组的血尿酸为328.6±94.2μmmol/L,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血尿酸为281.2±126.1μmmol/L,糖尿病组血尿酸为247.8±86.3μmmol/L,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高血压病组(26.7%)明显高于糖尿病组(11.1%),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的血糖与尿酸呈负相关(r=-0.309,P<0.05),高血压病组血尿酸与ApoA1呈负相关(r=-0.328,P<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血尿酸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322,P<0.05)、与ApoA1呈负相关(r=-0.329,P<0.05),糖尿病组血尿酸与脂蛋白(a)呈负相关(r=-0.260,P<0.05)。结论高血压可能是致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血脂水平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74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麝香保心丸,45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血脂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68%、94.59%,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胸痛发作时间显著缩短,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血脂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Hcy、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脂及血清Hcy、hs-CRP水平,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