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因病机及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的分析,提出SLE发病的伏邪致病理论。文章详细研究伏邪学说理论源流与伏邪的特点,从伏邪发病与SLE的病因病机,及从伏邪病位与SLE的多发症状等方面入手,探寻SLE发病与伏邪的关联,并结合SLE临床主要症状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其潜藏在体内,发病隐匿,并且发病后缠绵难愈,其与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病证特点极为相似。本文基于“伏邪”从“湿热潜伏,裹邪而发”“痰瘀互结,引邪而发”“情志不畅,气郁而发”“癌毒久羁,正虚引发”等探讨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基于“伏邪”从“清热祛湿,通降肠腑”“化痰活血,解毒散结”“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健脾补肾,滋养正气”等方面探讨结直肠癌的防治。以期能为临床上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4.
从系统性红斑狼疮瘀热痹阻证的形成、致病特点、辨证要点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瘀热痹阻证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中医学认为本病为瘀、痰、水、湿、热等病理产物阻于视衣而成。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本文基于伏邪理论延伸理解DR的病因病机与发病过程,认为糖毒为本病之内生伏邪、发病基础,并衍生瘀毒、痰毒、水毒、湿毒、热毒,进而导致视衣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同时结合“伏邪致病可用透法”的治疗思路,探讨透法在DR中的应用。从新的角度探讨DR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式,为DR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6.
周信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信有教授是全国首批百名名老中医之一,业医60余载,对各种疑难杂病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每以奇方愈顽疾。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及诊治确有独到之处。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多器官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根据其症状特点,与中医学中的“阴阳毒”、“鬼脸疮”、“蝴蝶丹”、“马樱丹”等疾病相类似。周老认为SLE是本虚标实之证,是人体在正气不足,主要是肾、脾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湿之邪而发病。风湿内舍,酿热成毒,热毒结于血分可致血脉瘀滞,瘀滞的气血…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诊疗易忽视或延误,故认识并加强本病的相关研究,对减轻危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本病从前期至出现临床症状过程与伏邪发病过程具有高度相似性,故本文从"伏邪"理论出发,认为正虚乃伏邪之本,痰瘀乃伏邪发病病理产物,脑络乃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痰瘀之邪伏于脑络,逐渐量积终致质变,是伏邪导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后果。在伏邪引而未发或欲发之时,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补虚扶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邪去正安,从而全面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匮要略》对阴阳毒的论述,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阴阳毒的关系。发现二者症状相似,预后不良因素存在潜在联系,且系统性红斑狼疮尽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思想与中医学阴阳毒应早期诊治的观点不谋而合。故而提出以阴阳为总括、毒邪为致病关键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机,以阴阳毒理论为指导,围绕病理要素“毒、热、瘀”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且治疗中应兼顾肾元。据此,提出以升麻鳖甲汤为基础方根据疾病不同证型与分期灵活治疗,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临床研究探讨瘀热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124例SLE临床病例瘀热毒相关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我们认为与瘀、热、毒相关的症状、体征有:面部皮疹/红斑、口腔溃疡、皮肤血管炎/血栓、甲周红斑/冻疮、雷诺现象、紫癜、发热、腹痛、烦躁、癫痫、肝/脾大、淋巴结肿等。实验室与瘀相关的指标有:血小板、凝血功能、D2聚体、血脂、抗心磷脂抗体等。与毒相关度的指标有:自身特异性相关抗体免疫指标,如IGG、C3、抗ENA等8项。与热相关的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药物治疗中,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抗凝药、激素、抗生素是主要用药。结论:瘀热毒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病理因素,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血络瘀阻,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活的基本病机,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瘀贯穿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10.
瘀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变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因先天禀赋不足,复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进而化生火毒,酿生瘀热。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缠绵难愈、多脏同病、易致出血、耗气伤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为本,瘀热、风毒痹阻为标,而瘀热痹阻是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故治疗采用凉血化瘀、祛风解毒法,主方选《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并常与解毒法、蠲痹通络法、补肝益肾法、益气养阴法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时水治 《北京中医》2006,25(4):228-23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关节、脏器(肾、肺、肝、心)、神经系统、浆膜等器官均可受累,危害严重。笔者认为SLE的主要病机特点为“虚”、“瘀”、“热”,应坚持“虚则补之、瘀则化之、热则清之”的治疗原则。依此,我们在临床中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伏邪是伏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的发病与伏邪关系密切。本文认为痰、饮、瘀为PIBO主要伏邪,痰饮内阻、血瘀互结,肺脾气虚、肾阳亏虚、肺肾阴虚为主要病机。倡导分期论治,结合本病及伏邪发病特点,以透达伏邪贯穿各期,因势利导,给邪出路。治疗上强调窗口期提前干预,扶正祛邪;发作期注重祛除内外合邪;迁延期临床症状相对稳定,则以扶正固本为基本治则,根据各病期不同病机,组方用药辨治儿童PIBO,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程海波 《中医杂志》2021,(7):564-567
阐释周仲瑛教授的“疫毒”学术思想.周仲瑛提出“疫为戾气”的观点和“新感引动伏邪”理论,以“疫毒”为病机辨证核心,确立疫病的辨治方法.认为疫毒是外感而来,兼夹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引动内伏之邪,可在体内化湿、生痰、致瘀、伤阴,与湿、热、寒、痰、瘀等病理因素相互胶结,构成疫病的复合病机.治疗上坚持治人、治病、治证和治毒并重,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福州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方法:以朱文锋教授主编的《中医主症鉴别诊断学》“600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为依据,结合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症状轻、中、重程度的定义,制定全面、规范的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量表。参照“600种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将受检者的症状、体征对于各对应辨证要素的贡献度进行相加,以所得的贡献度之和作为该证素的积分。积分〈70,归为0级,说明基本无病理变化;70≤积分〈100,归为l级,说明存在轻度病理变化;100≤积分〈150,归为2级,说明存在中度病理变化;积分≥150,归为3级,说明存在严重病理变化。结果:福州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证素分布情况:病位依次为肾、肝、脾、心,与肺、经络、筋骨、肌肤、脑、胃相关。主要病性证素为阴虚、阳虚、热、毒、血瘀。主要证型分布依次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热毒炽盛、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风湿热痹。结论:福州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肾、肝、脾三脏,是以热、毒、瘀为标,肝脾肾亏虚为本的虚实夹杂疾病。“瘀”既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病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5.
强调自身免疫介导、以免疫性炎症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因素,本病的病机主要由于本虚标实,瘀毒贯穿于发病的始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无论从中医还是从西医的角度看,瘀毒在发病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治疗上当以凉血化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化裁配伍。  相似文献   

16.
彭梓  黄田  程宏斌 《河北中医》2023,(2):310-312+317
Sweet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较易误诊或延治,且病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入手,探讨伏邪与Sweet综合征在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上的关联性,认为正气不足、邪伏少阴为伏邪发病之基,“毒、热”为伏邪发病之机,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以滋肾透邪为治疗大法,以“三黄增免汤”为主方加减,为中医药防治Sweet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病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医的"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痰浊、瘀血是伏邪的主要物质,经脉是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未发病之前,痰浊、瘀血之邪已经伏于脉络,伏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正邪的平衡被打破,终致痰瘀痼结,损伤脉络。因此,在伏邪引而未发之时,应予以积极防治,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谢春光教授应用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以补虚为主,化痰活血为辅,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其对血管的持续损伤,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樱教授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认为热瘀互结、动血伤络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标,气阴两虚、热瘀耗血是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之本,将病机概括为“热”“瘀”“虚”。并提出了“凉血散血”的治则,研制了院内制剂清热止血方,临证中强调以清热凉血釜底抽薪、活血化瘀疏通经脉、滋阴养血增水行舟。  相似文献   

19.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实践发现伏邪“时空动态”“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的致病特点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特点一致,从伏邪角度出发,认为“正气不足,外邪内伏”“脏腑失调,伏邪内生”“伏邪兼夹,交互融合”“内外相引,充实积聚”是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病机;基于伏邪致病观提出“调和营卫”“引透相合”“应用虫药”“分消伏毒”的治疗方法,临床灵活运用,为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发病机制与中医“伏邪”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因子分析发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复杂多样,湿、热、瘀、气滞、阴虚、阳虚、血虚、气虚等致病要素均可见,临床表现为多重症状。在引起复发的原因方面,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发现:第1类原因以季节时令变化为主;第2类原因以情志变化、饮食起居变化、身体劳倦患病等变化为主;第3类原因以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为主。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诱发因素的规律性以及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特性,说明其发病机理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