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陕西省某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成就动机和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成就动机在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8年11月从陕西某高校选取500名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手机成瘾组大学生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避免失败及拖延行为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96、6.809,均P0.05);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手机社交成瘾、手机娱乐成瘾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4.401、4.436,均P0.05),而手机信息搜索成瘾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成瘾的行为障碍和情感障碍得分均为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同性别认知障碍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成就动机中的避免失败呈正相关(r=0.302,P0.05),与拖延行为呈正相关(r=0.267,P0.05);成就动机在手机成瘾和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8,占总效应的28.57%。结论陕西省某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是其拖延行为的危险因素,且两者呈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呈正相关;成就动机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9月,在江西省某高校某学院二年级选出有手机依赖问题并愿意参与阅读疗法干预的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对照组(n=18)与研究组(n=17)。对照组学生不接受任何干预。研究组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干预。在阅读疗法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后,对照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学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8.25±2.17)分、(10.33±2.15)分、(9.32±1.47)分、(8.17±2.03)分及(46.07±4.00)分,低于对照组的(21.06±2.49)分、(13.64±2.99)分、(11.71±2.39)分、(12.15±2.40)分及(58.56±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阅读疗法可以作为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探究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大学97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感觉寻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有188名,检出率为19.30%;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1),大三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5).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r=0.443,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3,-0.248,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预测手机成瘾间起调节作用(AR2=0.117,β=-0.105,£=7.840,P<0.01).结论 大学生感觉寻求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感觉寻求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手机成瘾倾向和安全感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为从手机成瘾倾向和安全感的角度来改善睡眠质量提出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贵州省某高校的217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及安全感量表(SQ)。结果不同专业、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氛围及使用不同类型手机大学生的PSQI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文史法哲专业和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的PSQI得分高于理工农医专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其PSQI得分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家庭氛围一般和比较紧张的学生其PSQI得分高于家庭氛围比较融洽的学生;使用安卓系统手机和苹果系统手机的学生其PSQI得分高于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指数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P0.05),与安全感呈负相关(P0.05),且其手机成瘾倾向与安全感呈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倾向对睡眠质量指数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对安全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且手机成瘾倾向与安全感均能预测睡眠质量指数(P0.05),安全感在手机成瘾倾向与睡眠质量指数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不高,尤其是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和家庭氛围比较紧张的学生。若想提高睡眠质量,大学生需减轻对手机的依赖,同时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自尊量表(SES)、孤独量表(UCLA),对随机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506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除突显性外)与自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强迫性上网、消极后果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是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及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孤独感是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沈阳市某大学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现况及其之间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对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为单位抽取沈阳市某高校大学生。结果共调查220人,男生73人(33.18%),女生147人(66.82%)。手机依赖检出率为33.64%,平均得分(42.81±11.24)分。其中大三学生得分为(47.21±12.27)分,高于其他年级(P0.05);手机依赖中的社交抚慰维度得分,男生为(6.75±2.76)分,低于女生;文科为(7.79±2.88)分,高于其他专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控制中的健康习惯维度得分,男生为(7.22±2.48)分,低于女生;大二为(8.48±2.58)分,高于其他年级;理科为(9.05±2.45)分,高于其他专业,抵御诱惑维度得分,理科为(12.57±2.10)分,高于其他专业;专注工作得分,大三为(8.63±2.41)分,高于其他年级,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在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之间显著正相关(r=0.446,P0.05)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各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079~0.898之间(P0.01),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越差,对手机的依赖越强。  相似文献   

9.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470名湖北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和年级调查对象网络成瘾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网络成瘾组艾森克人格特征的精神质(P)与神经质(N)得分均高于正常组(均有P<0.05),掩饰性(L)得分低于正常组(P=0.007),内外向(E)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各种性格倾向和内外倾向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而非成瘾组学生情绪稳定型比例高于网络成瘾组,不稳定型比例低于网络成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性(L)3种人格特质均与网络成瘾相关,r,分别为0.205、0.215、-0.173(均有P<0.05),内外向(E)与网络成瘾无相关性.结论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关注人格特征、保持积极心态将对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治疗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高职护生手机成瘾、学习投入、自我控制的现状,并探讨三者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对某高职院校居家线上学习的418名二年级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生的手机成瘾为(2.65±0.64)分,学习投入为(3.46±1.45)分,自我控制为(3.05±0.57)分。不同性别、专业选择原因、睡眠时间、每日使用手机时长、睡前使用手机时长状况的护生其手机成瘾、学习投入、自我控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机成瘾与学习投入(r=-0.485)、自我控制(r=-0.624)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投入、自我控制、每日使用手机时长、睡前使用手机时长是手机成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高职护生的手机成瘾、学习投入低于中间值、自我控制处于中间值。应加强自我控制,增加学习投入,降低使用手机时间,改善手机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淮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特点。方法 运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淮安市四所高校1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回收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普遍低于中等水平,表现出较低的手机依赖程度。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男生的行为戒断水平高于女生,女生的人际健康水平高于男生,不同学科、年级、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有着不同的特点,应分别开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海南省某医学院的210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医学生在手机成瘾得分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医学生的手机成瘾总分高于农村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三个变量之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49.结论:高心理弹性是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克服手机成瘾倾向的“保护因子”.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角度入手,进而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手机网络成瘾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7年6—11月在上海市14个区抽取1910名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初中生手机网络成瘾总得分为(28.59±10.52)分,手机网络社交成瘾、手机网络娱乐成瘾、手机单纯强迫行为、手机网络信息成瘾得分分别为(7.31±3.50)分、(11.06±5.14)分、(4.09±2.06)分和(6.14±3.06)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β=-3.020)、年龄(β=0.972)、学校满意度(β=-1.896)、学习压力(β=1.993)和心理健康(β=-0.104)是影响初中生手机网络成瘾总得分的因素(P均0.05)。调查对象不同类型手机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年龄、学校满意度、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影响其手机网络社交成瘾得分;性别、学校满意度、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影响其手机网络娱乐成瘾得分;性别、年龄、学校满意度和学习压力影响其手机单纯强迫行为得分;性别、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影响其手机网络信息成瘾得分。结论上海市初中生存在手机网络成瘾现象,性别、年龄、学校满意度、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406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33.5%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孤独时用手机交流、影响睡眠、使用时间超预期等是主要表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与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不同性别大学生的逃避性、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失控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神经质与开放性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5.71,2.36,P值均<0.05),宜人性与严谨性得分更低(t值分别为-2.87,-3.18,P值均<0.01),且4个人格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神经质与严谨性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8.
视力障碍大学生挫折感类型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视力障碍大学生挫折感的类型与特点,为残疾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北京某特殊教育学院的视力障碍大学生4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视力障碍大学生的挫折感主要来源于就业、学习压力和自我实现等挫折事件。不同专业视力障碍大学生的挫折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不同性别视力障碍大学生的挫折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适应环境方面,四年级大学生挫折感显著高于二年级大学生(P0.05);在恋爱方面,二年级大学生的挫折感显著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P0.05);在就业方面,视力障碍男生的挫折感显著低于女生(P0.01)。结论视力障碍大学生的挫折感普遍存在,应有针对性地对视力障碍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9.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网络使用自评量表对某理工科大学1192名本科生进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7%,男生的检出率(9.5%)高于女生(4.9%),χ^2=4.025,P〈0.05,高年级学生的检出率高于低年级,χ^2=11.885,P〈0.01。男生在负性评价、日常影响和可能原因等项目和量表总分上均高于女生(P〈0.05)。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控能力、负性评价和日常影响等项目和量表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措施时,要对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区别对待,要从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