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一步探讨失眠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从失眠病证的中医认识沿革来看,起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许多明清医家吸取前人医学经验,结合个人临证实践,编写大量医学著作,其中对失眠病证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相似文献   

2.
在偏头痛的中医研究实践中,目前存在着中医分期治疗不明确及辨证分型混乱的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偏头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建议遵循西医偏头痛的诊疗规范、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运用规范化的中医辨证标准分别研究偏头痛急性期和缓解期的中医辨证规律,以符合偱证医学证据标准的研究结论来总结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而探索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分期治疗偏头痛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心与小肠藏象辨证论治理论进一步完善,临床经验得到发展与总结。北宋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心与小肠病证的病因病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心与小肠病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取得了承上启下的进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治则与治法。同时,临床上治疗心与小肠病证的方药不断推陈出新,该时期创制的许多名方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本文对北宋时期心与小肠病证证治特点与传世名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现代疾病的治疗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邓程国 《河北中医》1997,19(4):37-39
中医诊治高血压病近况邓程国(广西北海市中医院536000)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由来已久。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亦逐渐打破原有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特别是病因病机的更新和发掘,对本病的认识也逐步深入,现仅就近年来国内有关高血压病证治方面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与...  相似文献   

5.
<正>偏头痛属中医"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中首先提出"偏头痛"病名和偏头痛的症状、病因病机。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历史悠久。参考古代医家的思想、现代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均发现从肝论治偏头痛较为主流,且临床显示较好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  相似文献   

6.
汤晓龙  张如青  刘景云  丁媛 《河南中医》2011,31(12):1452-1454
黑水城西夏文医药文献"治偏头疾方"为《俄藏黑水城文献》иHB4384中第三首方,通过对该方西夏文文字的破译释读,并从同时期及以前时期传世中医文献中考证研究该方的病因病机、药物组成、主治功效及服用法特色四个方面特点。认为该方在唐宋时期同类方剂基础上调整了药物组成,其病因病机当以外感风邪兼寒邪为主,用药简单,主治功效针对病因而行,在当今临床治疗偏头痛病证中仍具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概括总结了近些年来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形成病因是"邪毒内犯",病机为"本虚标实,升降失调"的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建立"邪毒"(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及强度,病理损害的类型和程度作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客观量化指标及标准,极大地了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疗效判断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现代药理实验结果和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胃溃疡脾胃气虚证为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相关病证模型的制备方法不完善。文章以中医临床胃溃疡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为基础,探讨制备胃溃疡"脾胃气虚"动物模型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型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范畴。我们根据多年来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偏头痛病机主要为瘀血阻络,故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并研制了中药复方细蝎胶囊,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少阳病论治偏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西医从神经递质、电活动、离子通道及基因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产生一系列病因学说。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历时已久,对其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中西医研究结果都提示偏头痛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的疾病恰可以从中医辨证执简驭繁中达到治疗目的。因此,重新审视本病的中医证候,结合临床经验,我们提出"从少阳病论治偏头痛"的观点,并以经方小柴胡汤化裁,拟定"和解止痛方"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本草纲目》作为一部药物学巨著,对于病证的认识显然不是其著作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它所涉内容极其丰富,有关病证认识的记载,仍可资临床借鉴。关于不寐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时珍仍宗前人之说,在用药及治法上则颇具创见之功,而"脑为元神之府"的认识,又为中医心脑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学把包括不寐在内的精神情志疾病从心脑论治具有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病证辨证论治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该病证的概念、文献沿革、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辨证分型论治等内容[1]。传统理论教学安排基本比较固定,有些内容如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型部分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内容重复,且不同病证之间也有重复  相似文献   

13.
对<医林改错>一书中王清任对半身不遂一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作了探讨,认为王清任在学习前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元气亏损是半身不遂重要的病因病机,弥补了前人认识上的不足,使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更加完善,首创补气活血的治疗大法,创立了补气与活血化瘀相结合的补阳还五汤,使临床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医学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理论上注重创新,因而继承、深化、发展了对心藏象的理论认识,尤其在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时期,中医官修及私家的方书大量涌现,在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心病的治疗,在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阐发上,此期医家较唐以前的医家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系统梳理宋元时期主要医家及其代表著作,研究这一时期对癥瘕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和发展。宋元时期简化了癥瘕病证名称,并逐渐把癥瘕归类于积聚范畴;发展了癥瘕病因病机,对妇人癥瘕的发病机理有了明确的认识;在癥瘕的治疗上不断完善,并创制了一系列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6.
按祖国医学对心悸病认识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初步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金元时期)、完善和成熟阶段(明清时期),对记载心悸病证的主要医学著作进行查阅,对涉及心悸病病名及症状内容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医书中有关心悸内容的记载是后世医家得以继续研讨的理论基础。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病名及症状内容得以极大丰富,称谓繁多、概念混杂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惊悸"已成为当时相对固定的心悸病病名;但同时,医家们也认识到"惊悸"与"心忪"、"怔忡"、"忪悸"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清时期,医家们在前人对心悸病认识的基础上,对心悸病病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辨析,最终将心悸病分为"惊悸"、"怔忡"两部分,现代中医将其统称为"心悸"。随着祖国医学对心悸病证认识的不断发展与积累,心悸病病名趋于统一、概念逐渐明确、症状描述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近年来中医阴虚、水肿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检测方法,为中医阴虚水肿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从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病理角度探讨及评价阴虚、水肿证的动物模型。结果中医病因病机为指导的动物模型接近中医证候实际,但稳定性、可重复性差,西医病因病理为指导的动物模型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强,但与中医证候实际吻合度欠佳。结论中医病因病机指导下结合西医病因病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相对理想的中医阴虚水肿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学说与病机理论追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渊源;总结既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立足继承、注重融会新知,立足传统、借鉴现代科技,立足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等三个方面;认为现有的病因病机概念远不能满足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研究方法上应结合体质特点及时空背景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全面探讨,注重“未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注重中医学科研体系的完善,以进一步充实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9.
陈言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主要著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创立了中医病因分类的三因学说,在病因病机方面贡献巨大。除此之外,他对妇产科病证亦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本文主要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的常见妇科病证入手,展现其重视妇人妊娠调养,强调详察妇产科病证之病因病机,同时总结了他对不同妇产科病证的辨证治疗以及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20.
象思维是一种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思维,是古代学者认识大自然万事万物所采取的独特性思维方式。其作为原创性思维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和创新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偏头痛作为一种慢性原发性神经血管性疾患,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全球性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基于对象思维的理解,从偏头痛发作过程中的临床症状特点及现代西医学研究入手,运用取象比类的手法,对偏头痛之“风象”“痰象”“瘀象”进行论述,最后立“象”以尽“意”,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加以概括,使读者更加形象具体地认识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以达到准确、快速、长久地解决患者痛苦的目的。基于象思维理论,将偏头痛之病因病机概括为风邪侵扰、顽痰阻窍、久病入络、瘀血停着,治疗时更以名中医崔应麟教授之经验方加味散偏汤化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