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思维存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法。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以皮损形态学为特征的极具中医特色的的临床学科,取象比类法在皮肤病的诊疗中应用极为广泛,欧阳恒教授临证中灵活运用象思维及取象比类法,引入药象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色治色、以皮治皮、以形治形、以毒攻毒、寓搔止瘙"的"直观论治五法",以象诊象,以象治象,是辨证论治的延伸和扩展,对于指导临床、促进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皮肤健康是美容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传统中医药在保健养护方面应发挥优势。在象思维指导下形成的“以色治色”法,也称中医色治法,是指用与皮损颜色相反或相生颜色的中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独特思维和诊疗方式,在皮肤健康领域具有实用价值。本研究概述了“以色治色”法的形成与应用,分析总结“以白治黑”“以黑治白”法的经典方剂及其组方特点,其中,“以白治黑”的常用药物包括白芷、白蔹、白术、白茯苓、白及、白附子等,“以黑治白”的常用药物包括何首乌、地黄、黑芝麻、墨旱莲、女贞子、桑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色治色”法是皮肤健康养护的一个特色治法,将有力指导产品研发,包括健康食品、化妆品、保健食品、中药新药等,并从进一步发掘“以色治色”法的理论内涵、加强药材色泽成因与效应的基础研究、推进“以色治色”法指导下的皮肤健康产品研发等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中药皮肤健康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象思维是通过取类比象的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对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充分关联类比,找出共同的特征、根本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归类,以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分析了赵炳南先生创制的多皮饮、凉血五花汤、白驳丸等经验方中以皮治皮、以搔止搔、以色治色、以形治形等具有中医皮肤科特色的象思维的应用,为临证用药、创制新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 《石室秘录》为明清医学家陈士铎所著,陈氏临证精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多有独特之处。本文就其所用对药加以整理,供临证参考。 1 健脾渗湿治水泻,白术与车前相伍:“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大凡水泻多由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湿混杂而下所致。治当健脾利湿为法。然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说,正如朱丹溪所说:“治水泻惟利小便最为上策”。白术甘温补中,苦燥除湿,为脾虚湿盛必用之品;车前子甘寒滑  相似文献   

5.
点穴并艾灸除黑苔有奇效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院王永泉,任玉琴病见黑苔,均属里证。当然.临床尚有寒、热、虚、实之辨。一般情况下随病情之愈复,其苔象亦趋正常。但若病久阳虚或平素湿盛者,常见其黑苔难褪,虽治以针药而效果欠佳。此种苔象,色黑或灰,其苔于去...  相似文献   

6.
刘银伟 《河南中医》2012,32(2):136-136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脾在五行属土,其色黄.脾病或因湿阻,或因虚弱,发病后常呈现带黄色的异常变化.发黄是郁热发泄之机,其病机主要关系到(脾)湿、(郁)热两个方面,故称“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相似文献   

7.
围绕《神农本草经》中52味治“湿”药物,对其上、中、下三品,四气五味属性,应用规律及古今应用异同进行探讨,发现治“湿”药物以上品、中品居多,药性以辛温、苦平、苦寒、甘寒为多见,大多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兼治疗与风邪、寒邪侵袭人体相关的症状。多数药物均可治疗湿痹,其主治病症多与体表、关节症状有关。上述治“湿”药物中,现代仍沿用于治“湿”的药物有29种,以化湿药、温里药居多。挖掘《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应用规律,可为后世医家对湿病“病脉证治”规律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取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的核心思想,与中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密不可分,《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其隐含的取象思维比比皆是,依照张元素以药物的气味厗薄、升降浮沉的异同及其辨证关系的药类法象将《神农衣草经》中治脾常用中药的条文进行归类分析,探讨治脾中药的药物作用趋势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山药者,薯蓣也。《金匮要略》治痨瘵有薯蓣丸,说明山药可治大病、重病。所以然者,以该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滋阴又能利湿”,“滑润又能收涩”,加上药性平和,又无毒副作用,所以,张锡纯特以本品为主,随证配入它药辅之,用以治疗上中下三焦之各种阴虚,或阴虚挟实之证,其效甚佳。兹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山药之配伍规律,简述如下: (一)山药配元参、大力子,可治阴虚痨瘵所致之喘咳。何以故?以山药能滋补肺肾之阴,元参能  相似文献   

10.
<正> “风以胜湿”是指用祛风药物(以下简称风药)治疗湿邪致病的方法.早在《内经》即有“湿伤肉,风胜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记载.汉代张仲景通过临床实践,在所著《金匮要略》中,作了很多具体的论述,如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后世医家多宗其说,认为“风药多燥”《医宗必读》),“燥可祛湿”(《本草纲目》引《十剂》),“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温  相似文献   

11.
<正> 泄泻一证,本于脾胃,又每与湿阻关系密切。临床上部分泄泻虽然见有脾虚湿阻之证,以健脾燥湿之药罔效,但是以风药治之,疗效尚称满意。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体会。脾为中土,喜燥恶湿,往往湿胜可以伤脾,脾虚又可生湿,两者互为因果,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杂下成泻。按《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飨泄”之说,采取“下者举之”的原则。故投风药治之,因风药多辛温而升散,为理脾引经之要药。又可升发肝胆之气,令木可疏土;复能胜湿以逐湿于体表。其苦温  相似文献   

12.
象思维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医学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象思维,通过象化,阐述了络的含义、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和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补虚药通络的作用原理,为临床应用络病理论辨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周萌教授辨治难治性荨麻疹的经验。周教授根据难治性荨麻疹的特点从火、热、湿、心、肝、脾进行辨证论治,博采古代医家用药经验,如"以形治形""以皮治皮""以色治色"等,善用虫蛇类药,灵活使用重镇类中药,配合调畅情志、饮食调理,往往显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达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4.
欧阳恒 《中医药导报》2001,7(4):143-144
皮肤科中的直观论治法是在中医取象比类法理论指导下创立的 ,包括以色治色、以形治形、以皮治皮、寓搔意治瘙、以毒攻毒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皮肤科中的直观论治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肤科中的直观论治法是在中医取象比类法理论指导下创立的,包括以色治色,以形治形,以皮治皮,寓搔意治瘙,以毒攻毒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刘建秋教授基于象思维论治痰热郁肺兼气虚血瘀型肺胀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临床跟师,将刘师基于象思维对肺胀的中医病名,肺胀的核心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治疗规律及特色药对应用进行汇总分析,最后以案例一则进行佐证。结果 提出“象-取象比类”进行肺胀病名解释,应用“肺-金曰从革”理论衍生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的核心病机,并提出气郁痰阻为发病关键,采取“象-司外揣内”的方式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上多采用“象-形同性近”方式运用特色药对,所举案例收效良好。结论 刘建秋教授基于象思维治疗痰热郁肺型肺胀,临床取效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寿梅 《中国民间疗法》2022,(8):19-21+86
“取象比类”思想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之一,贯穿中医的理法方药,是古代医家以常衡变、观察世界的重要方法。该文通过古今诸多的本草学著作及医学著作,探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用药时遵循“取象比类”思想的经验,认为根类药物可补先后天之本,皮类药物因部位、产地不同而具有温阳或清热的功效,种子类药物多有降、补之性,虫类药物可以搜风,矿石类药物可镇静安神且具有五色属性。  相似文献   

18.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结合其病因病机和组方用药特点,基于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苍术、薏苡仁,蜈蚣、紫草、鬼箭羽,土茯苓、菝葜、乌梅,茯苓皮、陈皮、桑白皮五组角药,从外感六淫之“湿”、脏腑之“脾”、传承经验之“毒、瘀”、中药研究之“现代药理”、取类比象之“以皮达皮”等不同治疗思路阐述,总结杨素清教授运用角药治疗掌跖脓疱病临床经验,分析杨素清教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辨治理论和用药风格,进而挖掘其以角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独特经验思想和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掌跖脓疱病填补一隅。  相似文献   

19.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清代吴鞠通运用此思维方式论治"心"病颇具特色,选方用药多合"心"象,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诸药之心,以入藏心;形色似心,以能治心;药成于夏,而通于心;通络之药,善通心脉;坎离互体,心肾相通,拓宽了临床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20.
薛生白用甘药经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雪 ( 1 681— 1 770 ) ,字生白 ,号一瓢 ,清代吴县人。学问渊博 ,思维灵敏 ,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不仅留下了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湿热病篇》,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医案。这些医案 ,析病深刻中肯 ,论治紧扣辨证 ,方药自出机杼 ,而尤善用甘药 ,其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在众多药物中 ,薛氏何以对甘药情有独钟 ?窃以为 :一是薛氏接受了《内经》及前人所提供的经验 ,如《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如是者 ,可将以甘药”。《灵枢·九针》:“形苦志苦 ,痛生于咽嗌 ,治以甘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