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并比较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组(每组8例),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针刺同时进行fMRI扫描,所有数据采用SAS9.1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外关穴组和外关配伍内关穴组在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几率、激活强度,并对所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ROIs激活几率统计比较表明,与外关穴配伍内关穴比较,针刺外关穴右侧小脑激活几率较高(P<0.05);ROIs激活点数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则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顶叶(P<0.05);ROIs激活强度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与针刺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各脑区的激活强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针刺外关穴能够在维持躯体平衡、改善肌张力障碍及调节随意运动方面发挥较为突出的作用。外关穴配伍内关穴这种表里经配穴能够加强对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的治疗作用,这为外关穴特异性及表里经配穴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红外成像技术探索气功锻炼前后意识对经络经气的调控能力。方法:应用远红外成像技术对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检测,分别观察气功锻炼前后意想与不意想两手手太阴肺经经脉的红外热图变化。结果:气功锻炼2周后意想手太阴肺经经脉发热3min,发现左右两手尺泽、太渊、鱼际穴温度升高,与未意想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功锻炼可以加强意识对经络经气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移动电话辐射对耳部温度、血流的影响及针刺对耳部温度、血流的干预作用,探讨针刺防治耳部疾患的可能机制。方法:80名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耳中穴组、听会穴组和外关穴组,每组20人。各组均使用移动电话通话20min,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针刺干预相应穴位,采用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散斑成像系统分别测量内耳穴、外耳穴在通话前、通话20min、留针10min和留针20min时的温度、血流量变化。结果:与通话前比较,通话20min后各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均明显升高(P0.05);留针10min和留针20min时,各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通话20min比较,留针10min时,对照组及耳中穴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血流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听会穴组与外关穴组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且与听会穴组比较,外关穴组血流量降低更多(P0.05);与留针10min比较,留针20min后,各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降低更多(P0.05),且听会穴组和外关穴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均恢复至通话前水平(P0.05)。结论:移动电话辐射可以升高耳穴穴区温度及增加血流量;针刺听会穴、外关穴可以明显改善耳穴穴区温度和血流变化,耳中穴则不能;循经远端取穴(外关穴)调节(内耳、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的效应更快且持久,进一步验证了腧穴的循经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机械压迫对针刺引起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效应的传导和机械压迫经脉线对此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Frewil Q.F.型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29岁),针刺内关穴,检测针刺前后曲泽、经上非穴a点(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经上非穴b点(郄门与曲泽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并与非经非穴c点(a点尺侧旁开2 cm)、非经非穴d点(b点尺侧旁开2 cm)进行对照.然后用弹簧压力计分别在郄门和大陵进行机械压迫(压力1 kg,面积1 cm×2 cm),观察其对针刺引起上述被测点TCE变化的影响.结果:针刺内关穴未压迫时,针刺中和针刺后曲泽、经上非穴a、b点的TCE明显增加(P<0.05),而非经非穴c、d两点没有明显增加(P>0.05);机械压迫郄门再针刺内关,曲泽和经上非穴a、b点的TCE未出现明显增加(P>0.05).压迫大陵时,曲泽和经上非穴a点在针刺过程中TCE有明显增加,经上非穴b在起针并压迫时TCE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经脉的能量代谢水平,而且这一效应能被机械压迫所阻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提插补法针刺健康人右侧合谷穴对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右侧合谷穴行提插补法,提插幅度5~8mm,频率100次/min,操作时间1min。采用PowerLab 8/30八通道高速记录仪及皮肤测温探头,以左侧合谷、右侧商阳、左侧商阳、左侧口禾髎针刺前30min、行针时1min、行针后30min的温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提插补法针刺右侧合谷穴后,分别使左侧合谷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7.89±3.56)℃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8.30±2.81)℃,右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4.57±4.29)℃上升到针刺后平均温度(26.30±4.32)℃,左侧商阳由针刺前平均温度(25.13±5.07)℃上升到针刺后(26.58±4.92)℃,左侧口禾髎由针刺前平均温度(32.11±1.68)℃上升到针刺后(32.25±2.15)℃,以上穴位平均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论:提插补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升高的影响,且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具有循经性及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的分析,研究整理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通过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出1986—2017年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相关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归纳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在临床上的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医家治疗腕管综合征选取的腧穴主要为大陵、合谷、内关、外关、阳溪和鱼际;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三阴经中的手厥阴心包经和手三阳经中的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所选腧穴的所在部位主要为上肢部;五输穴是主要选取的特定穴,其次是原穴和络穴,再次是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对于早期、轻症效果明显,临床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取穴为辅,重用特定穴,并且常在病变部位选穴。  相似文献   

7.
刘红石 《陕西中医》1999,20(4):180-180
根据五腧穴的位置及与经脉交会的特征,指出针刺五腧穴可调节脏腑经气的运行,治疗脏腑经络疾病。同时介绍五腑穴可根据五行之生克制化而应用于临床,即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病,取穴贵少而精,勿多而滥。针刺精明穴具有祛风通络、醒脑开窍从而恢复下肢功能之功效。针刺丝竹空穴具有疏通经络脏腑之气机,恢复气机出入升降及上肢运动的功能。二穴合用共凑祛风通络,醒脑开窍,行气活血之功效,使脑脉畅通,气血运行,诸症消失,充分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近治与远治作用一次完美有效的协同配合。本案例充分说明睛明与丝竹空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对黄金搭档。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一是局部取穴,本病发病多由于少阳经脉气血失和所致,故取太阳、率谷、风池等,可以熄风、活血通络、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安神止痉;二是远端取穴,远端取穴可以调节和刺激相关经络远端的腧穴,缓解症状、活血化瘀达到治疗目的;三是远近配伍,取足临泣、外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上下配伍选取率高,远近配伍能快速起到止痉效果,有利于局部症状的缓解,并且通过腧穴调节运行整条经络的经气,平衡阴阳;四是特殊选穴,属微针系统,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操作简便、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运用大陵透外关穴,即一针刺两穴的方法,对治疗失眠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患者仰手放平,掌臂相直。从大陵进针沿尺、桡骨之间向外关穴直刺,得气后留针5至15分钟。每5分钟左右提插或捻动一次,使得气反应持续增强。二、疗效观察 1.治疗标准:(1)睡眠达6小时以上,兼症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 cm)、D(B点尺侧旁开2crn)进行对照.结果:针刺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剌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剌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剌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次针刺合谷穴对寻常型痤疮患者面部红外热像图及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5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分为合谷组和外关组进行红外热像图扫描,观察其面部针刺前后红外热图像和温度的变化。结果:合谷组单次针刺后的面部最高温、最低温及平均温度较针刺前有明显的升高,且温度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关组温度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次针刺合谷穴可引起面部皮肤温度的上升,使面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3.
浅谈针刺过程中押手操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宗辽 《中国针灸》2003,23(11):671-672
探讨押手操作在针刺治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针刺前,有探明穴位、分散病人注意、减少针刺疼痛、分散卫气和固定腧穴局部的作用;针刺中,有配合刺手进针、行气、引导进针和改变经气运行方向的作用;针刺出针后,有实施补泻操作、防止经气外泄、预防针穴局部气滞血瘀和解除滞针现象的作用。针刺治病时,不仅要重视刺手的操作手法,还要注重押手的操作,左右手要密切配合,更大地发挥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4.
气的升降出入联系全身,经脉不仅是气沟通五脏六腑的通道,其循行方向与所对应脏腑的气机升降方向也是一致的,即足三阴、手三阳经脉从低走高为升,其气机运动也是上升方向;足三阳、手三阴从高走低为降,其气机升降方向也是下降。气机运动有升降出入的变化,经脉循行有向上向下的不同,因此经脉循行的路线即是对应脏腑的气机升降之路,经脉循行方向为气机升降方向,二者一体两面,是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诸升者,统于脾,以脾主升;诸降者,统于胃,因胃主降。肝经上行,肝气以升发为顺,因此肝气上逆的说法是不合气机升降理论的。足三阳经别是胃、胆、膀胱三经之气上行至头的通道。将气机升降与经络学说结合为一,突出了脾胃作为气机升降枢轴的重要性,为临床广泛应用脾胃经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刺大陵穴、曲泽穴对冠心病心电图即刻效应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大陵穴和曲泽穴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即刻效应影响的差异性。方法:观察4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分别针刺大陵穴、曲泽穴,两次针刺至少间隔5 d,分别记录针刺前、针刺后即刻、15 min、30 min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大陵穴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的即刻效应;曲泽穴没有体现出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的即刻效应。结论:大陵穴在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即刻效应方面优于曲泽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针剌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60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老年抑郁症(Late-life Depression,LLD)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选穴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1月有关针刺治疗LLD的文献,使用频数、关联及聚类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的选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3篇,涉及57个腧穴,数据分析发现针刺治疗LLD多取督脉、膀胱经、心包经、肝经、脾经和肾经腧穴,以头面部配伍下肢部腧穴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穴、印堂穴、太冲穴、内关穴、三阴交穴。聚类分析将高频腧穴分为4类:(1)太冲穴、合谷穴;(2)百会穴、印堂穴;(3)神门穴、内关穴、三阴交穴;(4)四神聪穴,足三里穴。结论:针刺治疗LLD选穴常以疏肝解郁调神,兼调心脾肾为治则,可取百会穴、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内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作为主穴,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min,温针灸每次2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筛选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报告。使用Excel软件统计文献中卒中后抑郁针刺处方的数据,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使用Gephi软件分析数据复杂网络,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分析关联规则,最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观察文献经描述性分析统计为106篇,腧穴共计115个,腧穴统计总频次为998次。高频穴位依次为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四神聪穴等;使用腧穴归属经脉前5名依次为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出核心处方中穴位为太冲穴、百会穴、合谷穴等;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出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内关穴”(支持度为54.72%),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神庭穴-内关穴”(置信度为100.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有效组群分为5个。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以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为主;以重点穴组为君、辨证穴组为臣,通过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