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稳定斑块破裂和血小板聚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基本机制。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并影响血清sCD40L的水平。现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糖尿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于入院即刻及入院第7天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 9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8例,非糖尿病患者52例,入院第7天,前者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74.2% ±20.2%,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42.6%±18.5%,后者分别为78.5%±21.3%和60.7%±27.5%,两组患者之间AA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DP抑制率在糖尿病患者中低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化血红蛋白与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呈明显负相关(r=-0.286,P<0.05),与AA抑制率无明显相关性.空腹血糖与AA和ADP抑制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法(TEG法)和光密度比浊法(LTA法)对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募集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期间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共93名。在患者经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稳定剂量后取血,分别采用LTA法和TEG法,检测腺苷二磷酸(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对不同方法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在93名ACS受试者中,应用LTA法和TEG法检测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9.3±21.34)%和(63.67±28.15)%,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4(P〈0.0001),回归方程为^Y(燃)=0.2+0.617血栓弹力图法oLTA法和TGA法检测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0.87±35.16)%和(46.02±39.26)%,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65(P〈0.0001),回归方程为“Y(&{虫{击)=1.077Xm&#女目*+O.02。结论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中,采用TEG法和u.A法检测的血小板功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新一代的强力抗血小板制剂———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此类药物在临床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2005年9月~2006年5月间57例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中给予推注普通肝素50~70U/kg,术后均口服维持量阿司匹林100mg终身,氯吡格雷75mg12个月。A组患者术中另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15μg·kg-1·min-1维持18h;B组患者术中另给予替罗非班25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5μg·kg-1·min-1维持18h。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3组均无卒中、消化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3组患者牙龈出血发生率、皮下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与低冲击剂量(10μg/kg静注)相比,高冲击剂量(25μg/kg静注)应用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仍需大规模样本研究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无论是从治疗的角度还是从发病原理的角度,血小板功能活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问世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表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缺血并发症50%~60%,减少非PCI治疗ACS病人的缺血并发症30%。替罗非班(tirofiban)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可逆性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其在ACS和PCI治疗中的应用倍受关注,笔对其应用情况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77例接受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予以冠脉替罗非班治疗,38例)、B组(予以静脉替罗非班治疗,39例);测定PCI时病变血管TIMI血流、校正TIMI计帧数(cTFC)以及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观察PCI术前及术后冠状窦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变化。结果:术后A、B两组PCI后即刻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TFC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PCI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PCI术后即刻冠状窦血清vWF及GMP-140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CS患者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静脉注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Moon  JY  Kim  W  Kim  JH.  Yonsei  Med  J  耿涛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2):347-348
Clotinab^TM是新研制出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本研究的目的是作为一个多中心、随机、开放性注册研究,用来评估Clotinab^TM的疗效和耐受性,结果预计将与ReoPro^TM相同,即在高风险的病人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Clotinab^TM可预防缺血性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受血管舒张剂刺激的磷蛋白磷酸化程度和活化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PAC-1)表达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和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正常对照组15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3例。稳定性心绞痛组仅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肝素抗血小板治疗,分别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7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AC-1表达和受血管舒张剂刺激的磷蛋白磷酸化程度并计算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结果:入选时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AC-1值依次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抗血小板治疗7天后较入选时PAC-1显著下降。入选时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小板治疗第7天时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PRI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分布较治疗前明显离散(17.8~80.1较65.70~92.1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下降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